王麗
27歲擔任我軍某型艦船總設計師,設計的艦船受到海軍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作為副總設計師參與設計的某型綜合登陸艦,先后參加了2018年南海大閱兵、海軍建軍70周年海上閱兵儀式;參與設計的極地考察船“雪龍2”號,填補了我國在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的空白——
自幼喜歡艦船,立志獻身國防:如果能設計出和西方強國一樣的軍艦該多好,當我們也有了大批驅逐艦、巡洋艦、航空母艦,看誰還敢欺負我們!
毛獻群1970年出生在上海。受軍迷父親影響,她從小就愛看《軍事史林》《艦船知識》等期刊,對家里擺放的各類艦船模型也頗有“研究”,巡洋艦、驅逐艦、兩棲登陸艦、航空母艦等,跟同學們講起來頭頭是道,如數家珍。可有個問題曾讓毛獻群不解:那些先進艦船大都是美國或歐洲國家的。父親告訴她,雖然我國早就有了海軍,但我們的艦船性能比西方發達國家落后很多,因為我國造船業起步晚,在艦船設計和制造方面底子太薄。所以,一些世界名艦基本都是外國人的。父親還告訴她,海軍對一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堪稱“海上長城”,100多年前西方列強就是憑借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國的大門,逼迫我們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毛獻群聽后非常氣憤,也由此認識到,如果當時我們有大批先進軍艦,就可以把敵寇消滅在海上。
上中學時,毛獻群有一次跟父親一起看了一部關于二戰時盟軍諾曼底登陸的戰爭大片。影片中,兩棲登陸艦搶灘登陸的場面給毛獻群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影片她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忍不住想,將來自己如果能設計出和西方強國一樣的軍艦該多好,當我們也有了大批驅逐艦、巡洋艦、航空母艦,看誰還敢欺負我們!
1988年毛獻群參加了高考,填報高考志愿時毫不猶豫地將上海交通大學填報為第一志愿,因為她知道,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系,是我國培養艦船設計人才的搖籃。最終,她以優異成績如愿被上海交大船舶工程專業錄取,幼年時的夢想由此啟航。
在之后緊張而充實的4年里,毛獻群刻苦學習,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因此,大學畢業時她對導師說:“船舶研究是為祖國海軍服務的,我就想為強軍強國做點自己的貢獻,學以致用。”后經一名資深教授推薦,她來到當時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708研究所,從事艦船總體設計工作。
艦船總體設計涵蓋艦船結構、動力系統等方方面面,要想研發一型新艦船難度極大。而設計又是艦船研制的基礎,事關艦船的性能。幾年前,美軍一艘戰艦在海上與一艘日本貨輪相撞,結果貨輪沒事,美艦卻被撞得面目全非,還導致幾名美軍士兵墜海身亡,讓全世界大跌眼鏡。其實外行都能想到,肯定是美艦的船體結構設計有缺陷,否則不至于如此不堪一碰。
毛獻群深知設計的重要性,工作中精益求精。她印象最深的一次研制任務,是她做副總設計師的時候。當時,我軍某型艦船的研制工作已進入后期施工設計階段,主要技術方案已經定型,但毛獻群發現,該艦的一處設計存在瑕疵,將來艦船使用中可能存在問題。她認為,一艘軍艦制造出來后要服役幾十年,如果在設計階段能通過修改圖紙避免將來使用中遇到麻煩,是非常值得的。如今既然發現了設計有瑕疵,就不能視而不見!她決定對設計進行修改。
然而問題雖小,卻牽一發而動全身——要修正圖紙上的一個細節,整個設計可能都要跟著調整。而時間又非常緊張,怎么辦?責任心驅使毛獻群向總設計師匯報了情況。后經設計團隊充分討論,大家統一了意見:改!哪怕加班加點,也不在設計上留瑕疵。
之后,她與同事們重新畫圖,各部門通力合作,加班加點奮戰了近一個月,對整個設計進行了調整。
這次返工給年輕的毛獻群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她從此把“力求完美”當成了自己的設計原則。
27歲擔任某型艦船總設計師,圓滿完成任務并解決了困擾該船型多時的航行中艉部異常噪聲問題;擔任副總設計師設計的某型綜合登陸艦先后參加海軍建軍70周年海上閱兵儀式等重要活動
1997年,僅有5年工作經驗的毛獻群剛過完27歲生日,就接到了擔任某型艦船總設計師的任務。領導之所以敢給她壓擔子,是因為她善于研究和吸收西方先進經驗,設計思想新銳。
接到任務后毛獻群感覺壓力很大,覺得自己經驗不足,但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讓她直面挑戰,迎難而上。最終,她和團隊成員集體攻關,如期拿出了設計圖紙。一年后,船舶下水海試,各項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毛獻群不僅圓滿完成了任務,還在設計過程中對船艉線型進行了反復優化分析和試驗研究,解決了困擾該船型多時的航行中艉部異常噪聲問題,受到接船部隊及海軍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2000年,毛獻群重返校園攻讀在職研究生。其間她出色完成全部課程,獲得工程碩士學位。這段學習經歷進一步豐富了毛獻群的理論知識,也讓她更深刻認識到艦船知識更新的速度之快。她說:“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后來,我國立項某型綜合登陸艦的設計建造,毛獻群被委以重任,擔任副總設計師。這是我國海軍研制的一型具有大規模、遠距離、立體投送陸戰部隊能力的新戰艦。研制過程中,為了得到第一手資料,毛獻群和同事們北上哈爾濱,南下湛江,幾乎走遍大江南北。他們了解海軍作戰指揮部門的作戰需求,聽取有關院校的有益建議,走訪使用部隊,調查了大量系統設備研制單位的科研實力,并在大量分析計算、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初步設計方案。
沒有母型船,毛獻群一筆一筆勾勒出登陸艦的線型,對艦艏、艦艉等關鍵部位反復優化設計,和試驗人員商議如何才能得到阻力小、跑得快等航行性能突出的最佳船型。最終,毛獻群帶領研發團隊破解多項技術難題,設計出了我國自己的綜合登陸艦。
在對登陸艦進行海試時,看著自己參與設計的這個龐然大物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風馳電掣,威風凜凜,毛獻群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要知道,為了完成這次設計任務,她反復推敲技術細節,經歷了一個個不眠之夜,有時困得眼睛睜不開,不得不喝濃茶提神。有段時間,她早晨起來洗臉時發現自己眼窩發青,一臉疲憊,頭發也掉得厲害。盡管天生愛美,但她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做個鬼臉一笑了之——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這點付出,值!C7C46967-FEBA-473C-8AAF-0FC956033F0D
該型登陸艦首艦如期交付部隊后,先后參加了海軍建軍60周年海上閱兵儀式、2018年南海大閱兵、海軍建軍70周年海上閱兵儀式等重要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與設計“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填補了我國在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空白,榮獲中國“船舶設計大師”稱號,被中宣部等6部門評選為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毛獻群學習能力強,善于總結,對工作要求高。上級領導看中了她的這些優點,點將讓她參與設計科技含量極高、設計難度極大的專業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
在此之前,我國沒有設計、建造過破冰船,正在使用的一艘破冰船雪龍號,是從烏克蘭引進后改造的,性能已經落后,難以滿足我國極地科考需求。
為了設計出我們自己的先進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毛獻群帶領團隊設計出國際先進的船艏船艉雙向破冰船型,讓“雪龍2”號能夠雙向破冰,具備全回轉電力推進功能和沖撞破冰能力,可在極區原地360度轉動,突破20米厚當年冰冰脊。
經過團隊不懈努力,“雪龍2”號的設計工作于2016年底完成。經過近2年建造,于2018年9月10日下水,2019年7月交付使用。
該船安裝有國際先進的海洋環境和地球物理調查設備,可承擔極地海洋、海冰、大氣等環境基礎綜合調查觀測研究任務和極地考察站部分物資運輸任務,具備有關氣候變化的海洋環境綜合觀測取樣能力,能夠在極地冰區海洋開展油氣、生物等調查。
從設計角度看,“雪龍2”號符合最新國際規則,安全環保,因特殊結構設計具有很強防寒能力,破冰能力達到PC3級(破冰船破冰能力共分7級,由高到低分別為PC1~PC7),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況下以2~3節航速連續破冰行駛。其雙向破冰設計為世界破冰船首創,遇到難“拱”的冰脊時,它能轉動180度,船艉變船頭,用艉部重達140噸的螺旋槳在海面下削冰,將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從而突出重圍。
毛獻群因在“雪龍2”號設計中具有創新性突破,功勛卓著,入選2018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創新人物”,榮獲中國“船舶設計大師”稱號。2021年11月,她還被中宣部等6部門評為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2年春,作為中國船舶集團首席專家,毛獻群又接受了新任務,對我軍一種大型戰艦進行海試。
海上生活環境非常艱苦,要承受風吹浪打和陽光暴曬。每次完成海上作業后返港,她都要比出發時顯得黑瘦。但在毛獻群看來,這是她的職責與使命,因為她的工作地點不僅在設計桌上,更在航行于遼闊大洋中的船舶艦艇上。
工作上的全身心投入意味著生活上的犧牲。因經常出差、出海,她無暇陪伴女兒成長。女兒受了不少委屈,不止一次跟她發牢騷。值得慶幸的是,如今女兒漸漸長大,明白了她的苦衷,對她非常理解和支持。
雖然工作很苦很累,還有無暇照顧女兒的遺憾,但每當看到自己設計的艦船駛向大洋,一股自豪感就會涌上毛獻群心頭:“能成為參與海軍裝備建設的一分子,為祖國國防事業的強大做點貢獻,我很幸運,感覺很值得!”
【編輯:馮士軍】C7C46967-FEBA-473C-8AAF-0FC956033F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