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大海的泉眼
《漢語大辭典》對“海眼”的解釋為:“泉眼,泉水的流出口。古人認為井泉的水,潛流地中,通江海,故稱。”它們有的深不可測,有的永不干涸,有的可以聽到如海浪般的濤濤水聲,還有的“海眼”中生活著魚兒。
我國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件怪事:越州(今浙江紹興)應天寺(后因失火被毀,新建后名為清涼寺)的一塊大磐石上有口井,井口只有幾寸大小,但深度無人知曉。井中有條魚,看起來像鰻魚(一種外觀類似長條蛇形的魚類);但其身上有鱗片,且兩只耳朵非常大,魚尾巴上有兵器砍傷的痕跡。只要鰻魚一出游,越州就一定會出現水災、旱災或者瘟疫等災害。當地人經常根據這個現象來預測災害。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林景熙也曾在詩中提到此井,詩中曰:“云根藏海眼,靈物此中蟠。”詩人把這口井和井中的鰻魚分別描述為“海眼”和靈物。迄今為止,在浙江紹興塔山清涼寺前的這口古井依然存在,只是井中已無水。
這種泉眼的成因其實很簡單,但并非人們以為的跟大海相通。在碳酸鹽巖分布地區,地下溶洞較多,地下水的流動會形成暗河,甚至與地表河流相互貫通,其中生長一些小魚算不上什么奇怪的事。例如,河北省野三坡風景區的魚谷洞里面有一眼泉,每到谷雨季節就會向外噴魚,最多的時候可達上千斤之多。
海洋里的“大藍洞”
中美洲東北部的伯利茲距離海岸約70千米的海面上,有一片巨大的深藍色水域,呈現出完美的正圓形。如果從高空俯瞰,它就像大海的眼睛凝視著天空,有人形象地稱其為“海洋之眼”。事實上,這個“海眼”只不過是一個洞穴而已,名為“大藍洞”;其周圍是一圈珊瑚礁,直徑約300米,深約124米。
最初,該洞是一個水面之上的石灰巖洞穴,坑壁上長滿了稀奇古怪的鐘乳石,大約在6.5萬年前,洞穴被海水淹沒之后,才變成如今的模樣。現在,這里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潛水基地之一,并已經作為伯利茲大堡礁保護區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我國也在西沙群島發現了一處海洋藍洞,探明深度為300.89米,是世界上已知最深的藍洞。該洞在2016年被命名為“三沙永樂龍洞”。當地漁民則認為它是“南海之眼”,編出很多傳說,給它增添了無窮的趣味和無限的神秘。
綜上可知,世界上并沒有真正的“海眼”,那些所謂的“海眼”,不過是普通的地質現象在人們的想象中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紗,或者是經過詩人夸張的構思,從而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而已。
(摘自《百科知識》 馬志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