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
摘 要: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的百年演進歷經實現民族獨立的萌芽奠基、捍衛主權安全的形成確立、維護發展安全的拓展深化、塑造總體安全的完善成熟四個不同的時期,總體上呈現出國家安全主體趨于多元化、國家安全要素趨于多樣化、國家安全策略趨于多維化、國家安全目標趨于綜合化的歷史特點。立足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歷史節點,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的百年演進歷史啟示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獨立自主、統籌安全發展、提倡命運與共。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歷史邏輯
中圖分類號:D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5381(2022)03 - 0040 - 07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在領導人民維護國家安全的實踐中,始終堅持以客觀安全形勢為依據,持續推進國家安全觀內含的國家安全保護對象、國家安全行為實施主體、國家安全威脅來源、國家安全涉及領域以及國家安全實現方式和手段等要素的豐富和創新。為不同時期我國有效維護國家安全提供思想引領的同時,開辟了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
一、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百年演進的歷史進程
(一)萌芽與奠基:爭取民族獨立
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的萌芽與奠基大致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起,舊中國在嚴格意義上已經不算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因為,在近代國家理念中,主權是國家的核心,清政府囿于眼前利益,幾次三番與帝國主義簽訂不平等條約,使我國政治主權和領土主權受損,從而使傳統以華夏為中心的國家遭遇重挫。隨著西學的涌入和愛國救亡運動的興起,近代中國也開始逐漸形成了“民族意識”和“主權意識”。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促使了中國民眾主權國家意識的普遍覺醒。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呼喚中應運而生,并在蘇聯影響下舉起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旗幟。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經過一年對社會實際和國情進行分析,黨深化了對革命的認識,提出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并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綱領,正式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民主革命性質。隨著革命的步步推進,黨對爭取民族獨立內涵的深層次問題逐漸形成了徹底清醒的認識,這也意味著我們黨主權意識實現了徹底覺醒。
首先,是爭取民族獨立的領導權問題。1925年中共四大召開時,黨內出現了對革命領導權問題的正確認識,但是由于右傾思想的影響,并沒有將理論貫徹于實踐。大革命的失敗在揭示大資產階級反革命本性同時,也讓黨充分認識無產階級掌握革命領導權的重要性,形成了黨的領導是克敵制勝重要法寶的正確認識。其次,是爭取民族獨立的基本策略問題。近代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等自救運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恰恰反映出各革命階級的革命特性。毛澤東在廓清“朋友”與“敵人”問題的基礎上,不僅提出了建立民族統一戰線,還自覺將中國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命運緊密相連,摒棄了革命中的關門主義,順應了民心和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再次,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根本原則問題。黨自成立起就深受國際共產主義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但是在遵義會議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突破了俄式的民主主義,開辟了中國式的新民主主義道路。最后,是爭取民族獨立的出路問題,這也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問題。民族獨立是作為主權國家的基本要求,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而言,民族獨立實質是實現政治獨立,因為政治獨立是一切自主的前提,為了實現政治獨立,必須建立“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1]。
(二)形成與確立:捍衛主權安全
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的形成與確立時期始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機構的正式組建為國家安全觀的形成與確立創設了根本前提。但是,新中國成立之時恰逢美蘇冷戰全面展開,作為“異己力量”,我國受到了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敵視和打壓。并且,由于當時國內尚存大量反革命余毒,使得新生政權面臨極為危險的局勢。為了防止國家主權利益受損,黨確立了對內“就是肅清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推翻地主階級,解放臺灣、西藏”[2]74 ,對外“跟帝國主義斗爭到底”[2]74的總方針,將維護主權安全作為黨開展一切工作的重點。
捍衛主權安全是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親歷近代民族屈辱后形成的意識自覺。新中國成立之后,對于正在實現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身份轉換的中國共產黨來講,維護主權安全的根本任務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因為“不這樣,革命就要失敗,人民就要遭殃,國家就要滅亡”[3]。核心力量是維護軍事安全,通過“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2]233,提升國家安全的防御能力,重點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制定有步驟的社會主義改造、發展經濟的任務和計劃。其中,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是必然要求。因為,“在六萬萬人口的偉大國家中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在知識分子中和廣大人民中宣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并在這個思想戰線上取得勝利。沒有這個思想戰線上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就將受到嚴重阻礙?!盵4]重要舉措是在捍衛國家安全基礎上,維護世界和平。毛澤東十分重視并強調,在愛國主義基礎上發揚國際主義精神,要團結一切愛好和平的力量“來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衛社會主義”[2]335。 在這一系列思想指導下,我國既鞏固了內部的團結和穩定,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得以順利開啟,在國際社會中也樹立起了威望。
(三)拓展與深化:維護發展安全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強勢推動下,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成為各國較量的新競技場。但是,此時的中國,因為長期以來受“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經濟和科技發展處于落后水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在對我國現實國情狀況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將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是黨國家安全觀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性轉折。同時為了增進各國的發展共識,自1984年開始,鄧小平多次在公開外交場合提出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在此過程中,我們黨也逐步加深了以現代化建設為根本任務的安全自覺。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闡發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自此,在基本路線指導下,維護發展安全正式被確立為我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點。0BDA59C4-00FE-497C-BB75-7A2A340F969B
維護發展安全確切來講就是維護經濟發展安全,之所以將經濟發展安全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點,從邏輯上來講,是對社會主義安全本質認識的深化;從歷史上來講,是對“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錯誤思想的深切反思;從現實來講,是對如何消除國家內生性安全威脅的切實回應。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犯了一系列“左”傾錯誤,對國家安全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這也讓我們黨深刻認識到,維護國家安全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密切關注矛盾變化,適時調整策略。所以,自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之后,黨的安全工作重點圍繞為經濟營造團結穩定的發展環境為主。一方面,依舊重視對國家主權利益的維護;另一方面,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核心,堅持改革開放,打破了意識形態的思維局限,為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內外環境。
1991年“兩極”格局瓦解以后,經濟全球化呈現出不可阻擋的趨勢,以經濟安全為代表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上升。針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表現出的復雜性、跨國性以及治理難度大等特性,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積極倡導各國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為核心的新安全。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處在了改革開放的關鍵階段,實現和平發展的愿望變得更加懇切。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把握國家安全形勢新變化的基礎上相繼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重大戰略主張,反映出我們黨在縱深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已經開始形成由“內”而“外”、由“國”及“世界”的大安全思維。在以發展為第一需求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的“新”國家安全觀無疑為穩固世界和平發展態勢提供了新的范式。
(四)完善與成熟:塑造總體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人類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雖然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主題,但是國家安全整體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更加復雜、艱巨。從國家安全新形勢來講,隨著傳統安全風險與非傳統安全風險的聯動性、倒灌性、放大性效應持續增強,導致國家面臨的安全威脅空前紛繁,輻射的時空領域極度寬廣,威脅的成因也極為復雜。從國家安全的新任務來講,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目標,國家安全是關乎“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問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并首次系統提出“11種安全”。2014年至今,總體國家安全體系涵蓋的安全內容進一步豐富,并且實現了從理論體系到戰略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歷代共產黨人國家安全觀的集成與升華。首先,總體國家安全觀將政治、軍事、國土、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生態等諸多領域涵蓋其中,擴大了國家安全的內容范疇。其次,提出國家安全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政治安全為核心、以軍事等安全為保障和國際安全為依托,明確闡明了各安全要素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再次,“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5]4,“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5]5,“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5]5,“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5]5,“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5]5。這集中凸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的系統性、整體性特征。而這也充分彰顯出,新時代我們黨無論是對國家安全環境的研判,還是對國家安全能力預估都更加系統和全面、主動和自信??傮w國家安全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觀的最新成果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安全觀的創造性成果,不僅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思想引領,還為全人類安全發展開創了新的思路。
二、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百年演進的歷史特點
(一)國家安全主體趨于多元化
十九世紀中期,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使中國陷入了民族危亡的困境。源于此,在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安全認知中,國家安全的主體單指國家政權組織本身。因為相比其他安全主體,國家安全是其他主體安全的總開關,只有國家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資源來維護其他主體安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后,起先占據社會矛盾主流地位的對抗性民族矛盾得到化解,軍事外生性因素對國家安全的作用力出現收縮,與此同時以生產力為核心的內生因素的影響力日益擴大。1956年黨的八大提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黨豐富對國家安全主體認識的思想基礎。因為改革開放以后,政局的穩定和生產力的發展讓黨對社會主義本質開始進行全面探討和深入認識,在此過程中黨將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與滿足人民根本利益相聯結,人民安全開始得到重視。隨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相繼提出,越來越多關乎群眾生存和發展安全的領域被納入國家安全范疇,并且提及安全時除了考慮國家自身,還會著眼于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全人類視角進行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一方面明確了人民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宗旨地位,使“人”在國家安全觀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確證。另一方面還將統籌內外安全作為維護國家總體安全的一項要求,多次在國際公開場合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人類”視為國家安全的又一主體。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的百年演進中,從“國家”唯一主體,向上和向下延伸至“人類”和“人民”多個主體的歷程表明,隨著社會主義矛盾的變化,離開人民安全談國家安全是虛幻的、毫無根基的。國家安全觀必須要把人民安全視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將人民安全需要作為國家安全的風向標,將安全需要滿足的程度作為國家安全水平的測量器,才能調動群眾參與維護國家安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夯實群眾基礎。同時,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國、各區域、各民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聯系,使人類結成了事實上的共生關系,重視“人類”在國家安全觀中的主體地位,養成守望相助的共助意識,是克服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危機的必然要求。0BDA59C4-00FE-497C-BB75-7A2A340F969B
(二)國家安全內容趨于多樣化
縱觀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百年演進的歷程,在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取得最終勝利之前,中國共產黨在強烈的憂患意識驅使下,國家安全的主要任務圍繞維護民族獨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國家安全的主要內容是軍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經濟全球化的極速擴張使國家利益由起先的主權利益日趨擴展至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環境等方面,國家安全的性質發生變化,軍事安全地位下降,經濟安全地位日益上升,生態安全形勢由于經濟的不科學發展而趨于嚴峻。同時,南北貧富差距的持續拉大,難民危機、恐怖主義、跨國有組織犯罪等成為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重大威脅。面對源源不斷涌現出的非傳統安全問題,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非傳統安全”一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集中強調要確保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這表明黨對國家安全內容的認識正在不斷豐富。
2014年至今,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內容在最初提出的十一個方面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極地安全、深海安全十六個方面。從我國國家安全觀內容的多樣化趨勢可以看出,國家安全范疇會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技術革命、全球化影響和重大安全事件的刺激而持續擴大,其多樣化的根本出發點是滿足人民安全福祉。而應對多樣化趨勢最有效的辦法是要堅持底線思維,從防范化解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生態、網絡等重點領域著手,強化國家安全防御能力,提升國家整體安全水平。
(三)國家安全策略趨于多維化
在國家安全觀以軍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為核心的早期,中國共產黨多采用軍事手段維護國家安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認為,想要真正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只能采取“用戰爭反對戰爭,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用民族革命戰爭反對民族反革命戰爭,用階級革命戰爭反對階級反革命戰爭”[6]的方式。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捍衛主權安全,毛澤東依舊堅持“以戰止戰”的基本策略,親自領導和指揮了一系列反侵略戰爭和重大軍事行動,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等一次又一次重大勝利,為維護新中國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先后創立了海軍和空軍等諸多兵種部隊,建立起各類軍事院校,推動中國人民解放軍朝著現代化、正規化、機械化的方向邁進。改革開放之后,依據對國內外變化形勢的判斷,黨在國防戰略上堅持以積極防御為主,對武力持以十分謹慎的態度,更多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九十年代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由發展引發的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涌現,傳統軍事在維護發展安全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所以,采取多維化安全策略成了維護安全和融入世界的必要之需。
新時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深刻反映出一個現實,即總體國家安全的實現需要匯聚國內和國際各方力量。首先,要系統性防范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較大影響的內部性問題。如“臺獨”等傳統領土主權安全問題和經濟安全、民生安全、貪污腐敗、生物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其次,要警惕個別國家為遏制中國崛起而制造的領土爭端、發起的經濟制裁、實施的文化滲透,同時為預防擴散性、外溢性突發事件和全球安全問題對我國安全的威脅,要不斷強化自身應急安全管理能力,還要積極與國際間的安全合作,做到同舟共濟。特別需要指出,雖然軍事手段在和平與發展時代背景下不再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首選,但是在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還十分猖獗的現實環境之下,軍事安全依然會在各國家安全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而軍事手段也依然會是各國維護國家安全最基本的手段。
(四)國家安全目標趨于綜合化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共產黨身處以“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背景,即使還沒有正式提出“國家安全觀”這一概念,但是以實現民族獨立、政治和軍事安全為目標組織開展了反封建反侵略斗爭,并取得了勝利。改革開放以后,“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明確革新了中國共產黨對新時期國家安全的認識,同時也堅定了以經濟建設為根本任務的決心。冷戰結束之后,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徹底變革了國家所處的安全環境,傳統的以軍事力量為主變成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主,為了保障經濟發展,黨開始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將潛在影響經濟發展的文化、社會、生態、信息、國防等要素一同納入國家安全的范疇,注重提升國家安全的綜合實力。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中國共產黨基于新的歷史起點,在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及其方法論,汲取歷代領導集體國家安全戰略思想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集中體現綜合化安全目標的集大成思想成果??傮w國家安全觀把內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全部納入國家安全的要素范疇,堅持“內外一體”“多元一體”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從國家安全戰略高度正式闡明國家安全理應包含的多重目標,加強了新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問題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謀劃,以及國家安全維護的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7]。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身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與人類歷史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我們一定能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不斷向著更高的發展階段和更優越的文明形態邁進。
三、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百年演進的歷史啟示
(一)維護國家安全要堅持黨的領導
在國家安全觀百年演進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著開創者和掌舵人的作用,這與黨的領導本身所具有的優越性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密切相關。一方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堅持黨的領導與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是統一的。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在龐大的群體和文化各異的多民族之間難免會存在利益沖突。中國共產黨作為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代表,能夠最大限度地維持各群體和民族之間利益的平衡,長期地保證公平正義,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0BDA59C4-00FE-497C-BB75-7A2A340F969B
另一方面,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是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則。國家安全問題是極具歷史性特征的,涉及多領域、多方面、多層次的復合型問題。在國家安全觀演進歷程中,無論是傳統以軍事安全為核心的安全觀,還是發展到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等一系列安全內容的安全觀,我們都十分重視黨作為堅強有力的核心領導力量對總體安全問題的統領和協調。事實證明,黨的領導不僅體現在對國家安全近景和長遠目標的統籌規劃,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決定安全問題解決的效率。一直以來,我們黨深入貫徹集中統一、科學謀劃、統分結合的原則,做到既突出重點,又立足整體,樹立了多維立體化的國家安全觀。并強化了各個主體的安全責任,喚起各主體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意識。同時,在為國家安全干部隊伍提供便利條件和政策保障的基礎上,加強隊伍思想建設,增強了安全干部隊伍的政治意識和安全責任感,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建設儲備了人才。這一切對我國國家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至關重要。
(二)維護國家安全要貫徹獨立自主
早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中國農民階級、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也曾先后開展過民族自救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等,但皆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除了奉行改良主義沒有觸動問題本質之外,企圖依靠帝國主義幫扶擺脫落后的僥幸心理也是釀就失敗的一大重要原因。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對中國作為戰勝國理應獲得權益的無視,喚醒了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也為親歷這場屈辱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堅定了依靠自身力量探索開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強之路的決心。1935年遵義會議以后,中國共產黨正式走上獨立自主解決革命重大問題,依靠群眾力量開展革命,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當前,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獨立自主作為百年來始終貫穿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思想的靈魂依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首先,獨立自主是應對外部威脅的必然選擇。黨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不斷發展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實力差距,同時也招來部分國家的貿易限制和技術封鎖,這也警示我們,在以科技水平論成敗的時代,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是克敵制勝的唯一法寶。其次,獨立自主是對外開放的立足點。當前全球化紅利朝向有利于非歐美國家方向的轉移,激化了部分發達國家抵制全球化的非理智情緒[8]。作為全球化的堅定擁護者和推動者,中國在推行對外開放,擴大與其他國家合作交流范圍的同時,要堅決維護本國利益和人民權益。同時,要強化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增強廣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啟發人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筑牢國家安全的思想堡壘。
(三)維護國家安全要統籌安全發展
生產力條件落后是近代我國遭遇帝國主義入侵之后暴露出的顯著問題。但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我國作為世界革命與戰爭主戰場,在國家安全尚未實現的前提下,壓根無權提及發展,故而只能優先考慮主權安全和領土安全問題,采取“以安全為前提配置發展資源、謀劃發展”[9]的“安全型發展”策略。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我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平等外交關系正式建立,政治領域的生存安全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在此前提下,鄧小平緊跟國際形勢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初步闡明了國際社會的新競爭趨勢,并由此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安全方略。我國安全方略的調整和變化充分證明,對于一個國家來講,安全和發展都必不可少。一方面,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立足于安全的基礎之上, 國家安全能為國家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國家發展既能增強國防實力,同時也能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彰顯社會主義真正的優越性,使得社會主義在贏得內部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擁護的同時,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和承認。為了切實貫徹“不發展是最大不安全”的安全理念,從九十年代開始,經濟安全開始在我國國家安全中占據核心地位。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關系面臨新的調整,受區域沖突、逆全球化思潮以及新干涉主義等影響,整體國際安全局勢趨于嚴峻。但是,和平與發展依舊是時代主題,這也意味著發展問題依然是人類社會的主要問題。同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實現有效應對外部挑戰和解決內部矛盾,迫切需要協調平衡發展與安全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以發展促安全。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是發展,所以要始終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態勢,落實“共建共享”的機制,增強群眾對黨執政合法性認同和國家安全防御的綜合實力。另一方面,以安全保發展。對外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國際秩序,合理調整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加強與各國的價值溝通和交流。對內嚴格貫徹執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尤其要注意從發展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角度審視安全問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命共同體,實現發展與安全的高度融合。
(四)維護國家安全要倡導命運與共
命運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斗爭中得到的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啟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主戰場,黨在領導國內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時,對世界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也表現出了積極關注和支持。毛澤東特別強調組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保衛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獨立而斗爭。新中國的成立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樹立了榜樣,也積攢了經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完成,為我國贏得了世界很多國家的尊重和認可,我國也積極利用一切在國際上發聲的機會,繼續宣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思想,為壯大世界和平的力量貢獻智慧。美蘇爭霸終結之后,世界和平態勢整體趨向穩定,但是類似金融危機、生態惡化、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出現讓我們黨意識到,必須徹底打破意識形態安全思維的禁錮,擴大國家安全的認知主體,立足于國家間共同的安全利益、相互信任的關系和經濟發展出發,探索“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國家安全新范式。0BDA59C4-00FE-497C-BB75-7A2A340F969B
透過中國共產黨國家安全觀百年演進歷程可以看出,從民主革命時期至今,我國在面對國際問題時都秉持力所能及的態度和命運與共的立場,盡其所能為人類發展和安全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人類不僅需要應對來自自然界的生存性威脅,還要應付來自國際社會中部分國家民粹主義主導下軍事干涉和“民主改造”帶來發展性威脅。在此形勢下,中國更加需要發揮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關鍵性作用,帶頭擁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貫徹執行“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10],要始終走在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前列,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11]。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63.
[5]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重要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6]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4.
[7] 袁鵬.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體系的戰略思考[J].現代國際關系,2021(7):1-3.
[8] 馬超,王巖.逆全球化思潮的演進、成因及其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21(6):99-105.
[9]劉同舫.實現宏偉目標必須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10-16.
[10]習近平.堅定信心 共克時艱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9-22(2).
[1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Centennial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i Fang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3,Jilin,China)
Abstract: the Centennial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gone through four different periods:the germination and foundation of realiz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defending sovereign security,th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of maintaining development security,and the perfection and maturity of shaping overall security. On the whole,it shows that the subjects of national security tend to be diversified,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security tend to be diversified,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ends to be multidimensional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node of great development,great change and great adjustment,the Centennial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CPC's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 enlightens us that in order to maintain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must adhere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implement independence,coordinate security development,and advocate common destiny.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historical logic
責任編輯:陳文蘭
收稿日期:2021 - 12- 20
作者簡介:蔡 芳,女,甘肅武威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0BDA59C4-00FE-497C-BB75-7A2A340F96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