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
常年在長江上風吹日曬的王丁,身材敦實、皮膚黝黑。如果不是在堆滿了書籍的辦公室,人們很難把他與科學家的身份聯系起來。
64歲的他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他和團隊從事江豚保護與研究已有40多年?!翱梢哉f,我一輩子的學術生涯都與江豚有關。”王丁說,看到長江江豚數量不斷增加,人們對江豚的保護意識明顯加強,他認為自己團隊的研究算是成功了。
王丁1977年上大學,專業是空間物理系無線電電子學。畢業時,中國首個關注白鱀豚水生動物科研組在中科院水生所剛成立沒多久,正需要聲學相關的技術人員,這與王丁的專業有重疊,科研組便向他發出了邀請?!拔冶緛硎茄芯刻祗w物理的,從那時起,研究從天上轉入了水下。”提起自己的選擇,王丁笑了笑。
王丁的第一個研究對象是一頭名為“淇淇”的白鱀豚。淇淇在洞庭湖湖口被漁民誤捕,獲救后一直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生活。
常年給淇淇錄音,王丁已經能分辨出它的各種聲音?!八l出的聲音代表不同的狀態,有的是呼喚,有的是它悠閑自在時的哞叫聲,有的是它興奮時的吱吱聲。”王丁說,淇淇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頭在人工環境下生活的白鱀豚,他期待能從它身上攻克白鱀豚的生活習性、發出不同聲音的含義等科學盲點,為長江中的淡水豚類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2002年7月14日,淇淇因年齡過高、體質下降而離世。王丁說,為了尋找白鱀豚,盡快對它們進行人工保種,2006年11月至12月,他帶領60多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在長江考察了39天,但一無所獲。
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后,長江江豚成為長江中僅存的淡水豚類。王丁和科研團隊從1990年就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
1990年,為了保護白鱀豚,中科院水生所等單位在湖北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開創性地建立了江豚自然遷地保護區。2013年,為了開辟更多遷地保護區,由王丁牽頭,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前身為中國首個關注白鱀豚水生動物科研組)聯合幾家單位,奔赴江西、湖北、湖南多地的長江沿線考察,尋找適合建立長江江豚自然遷地保護區的地方。
目前,在王丁等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已經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建立了8個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截至2021年4月,天鵝洲長江故道江豚種群數量從最初的5頭增至101頭。
隨著長江大保護不斷推進,人們看到長江江豚的頻率越來越高。每當看到關于長江江豚的消息,王丁都會特別關注。如今,他仍然活躍在長江江豚研究和保護一線。BBD11DA9-D321-468C-AF76-396C8FE1D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