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濱
登錄系統,點擊鼠標,礦山高清影像隨即彈出,通過多期影像前后對比,礦山修復進度一目了然。
影像能有多清晰?“優于1米的分辨率,通俗地說,分清地面上的轎車和卡車,一點問題都沒有。”貴州省第三測繪院總工程師申朝勇介紹。貴州省礦產資源豐富,礦山多達上萬個,如何有效實現動態監管?2019年初,申朝勇帶領團隊借助“互聯網+遙感”技術,研發監管平臺,以便實時監測全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情況。
2020年初,貴州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監管平臺正式運行。如今,該平臺逐漸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礦山生態修復動態監管體系,已在全省推廣使用。
別看是80后,在帶領15人成立平臺研發團隊前,申朝勇已經堅持深耕遙感領域十幾年。
實際上,經長時間的發展、沉淀,遙感技術已相對成熟。“讓技術服務于現實需求,這是最難的。”以有效監管為例,怎樣操作才能科學合理?申朝勇反復同相關部門溝通,摸清具體設想,再跟團隊逐項研究。
“利用多源多時相遙感影像,提取目標區域地表變化,通過治理前后對比,監測礦山修復治理情況,一清二楚。”申朝勇說。
“以礦山為例,治理的點多、面廣、持續時間長,過去多靠人工踏勘,要么視角受限,無法窺探全貌,要么費時費力,難以逐一核實。”申朝勇介紹,長此以往,礦山創面大小、治理進展以及實際效果等,容易摸不清楚情況。如今有了監管平臺,可實現多層次監管,哪怕在家也能隨時查看,極大提升了監管效率,有效促進礦山的保護與修復。
位于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市思南縣,地處烏江流域中心地帶,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有40個,治理面積近80公頃,過去每逢下雨,周邊都會泥水橫流。
“借助監管平臺,當地在節約資金的基礎上,將修復治理與消除隱患、復綠復墾相結合,既修復生態,又盤活土地資源,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2010年7月,測繪工程出身的李婷,畢業后進入貴州省第三測繪院,成為申朝勇團隊的一員,負責監管平臺的運維工作。
為向政府及礦山企業提供統一、標準、共享的礦山信息管理服務,申朝勇跟團隊成員一起,建立監測礦山的時空信息數據庫,形成“一礦山一文檔,一周期一報告”的操作模式,同時配套研發生態修復項目儲備庫管理系統,保障礦山生態修復實現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目前,申朝勇團隊還在研究如何將遙感技術應用于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申朝勇告訴記者,利用高清影像,對具體點位的表層進行測算,能夠排查出一些隱患點,進而提前化解,很有價值,“要想讓遙感技術更好地為生態環境賦能,將其推向更多領域,惠及更多人群,還要繼續嘗試,不斷創新。”BBD11DA9-D321-468C-AF76-396C8FE1D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