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曉彤 林小丹 何婷婷 伍潔瑩
扶利村的古法造紙術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對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一種傳承。而由于古法技藝復雜,對經驗的要求高,再加上年輕人口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逐漸外流,古法造紙技術面臨著極大的傳承人缺失問題。會紙的主要用途在于制作元寶,用于祭祀。其用途較為單一,因此導致其市場逐漸萎縮,會紙的發展的滯緩逐漸成為一種必然。
這是非遺類傳統技藝存在的普遍現象,盡管其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在降低,但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仍然是必要的?!皞鹘y非遺”手工技藝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不僅是某種工藝的傳承,更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1]。扶利鄧村的古法造紙業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四會扶利村的古法造紙技藝為例,分析其發展陷于停滯的原因,并就其發展前景進行探討。
一、會紙的源流
扶利鄧村位于廣東省肇慶的下轄縣級市四會市,距離四會城區西南約13公里處,是“中國民間古代造紙第一村”。據清光緒《四會縣志》記載:“會紙,鄧村鋪廠最多,始創于嘉(慶)道(光)年間?!编嚧逡栽旒埗劽?,因地處四會,所產的紙也叫“會紙”,因開張、足數、色好而暢銷港澳和東南亞等地。因其基本原料是竹子,故也稱“竹紙”,當地人則稱之為“土紙”[2]。鄧村的古法造紙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對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一種傳承。
鄧村造紙的歷史源頭定于宋朝,至今應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四會鄧村造紙得益于宋代戰亂,部分中原人民南遷,來到了肇慶,并帶來傳統且正宗的造紙技藝。移民利用當地水資源豐富、盛產竹子、日照時間長等有利條件,建起了灰池、水車、作坊、曬場,砍竹造紙。鄧村古法造紙工藝流程傳承了1900年前蔡倫造紙法,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古法造紙基本一致。因此,四會古法造紙也有“中國古法造紙的活化石”之美譽。
二、古法造紙的制作流程
鄧村古法造紙采用最傳統的制法,整個生產流程從原料到成品需要耗費半年以上,十分復雜。包括砍竹、撻竹、腌竹、碎竹、舂竹、竹漿、榨漿、抄紙、松紙、曬紙、數紙、磨紙等多道工序。
(一)砍竹撻竹
四會鄧村的造紙的原料取用三年齡老竹和一年齡新竹混合,砍成80厘米長,再用錘子錘裂,稱為撻竹。據清光緒《四會縣志》物產篇中記載,四會的竹子種類繁多?!凹堉?,宜做紙,通志云,出從化,今廣寧最多,邑亦有之。”
(二)腌竹
將捆好的竹子敷上石灰粉,一捆捆放到自制水池中,讓水與生石灰反應放熱,使竹纖維變軟。浸泡大約三個月。
(三)曬竹
將腌制好的竹子打撈起來,豎直放置暴曬10至15天,再置于清水池中浸泡一個月左右除去殘留在竹纖維上的石灰。
(四)碎竹打漿
晾干漂凈的竹子放入機器中打碎,碾成黃色絲絮狀,再放入清水池攪拌,使竹纖維變成稠紙漿。以前這些工序由竹斧手工完成,現在大都機械化了。
(五)抄紙
抄紙又稱“撈紙”,是造紙過程中最核心的一環,《天工開物》中記載:“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入于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奔垙埖暮癖【鶆蚺c否是對抄紙人技術的一大考驗,用竹簾將撈起紙漿,再將竹簾翻轉,把紙堆放在紙槽上。
(六)松紙
抄好的紙張榨干水后,就該進行松紙。松紙的技術含量極高,因為這時的紙張還未全干,一不小心就會破損,需要經驗豐富的人進行操作。右手拿木刀敲打紙胚,左手不斷翻動,使紙張松開防止晾干后黏在一起。
(七)曬紙
松紙之后,將紙一疊一疊地放在作坊附近的空地上或掛在竹竿上,借助太陽曬干。
三、扶利村古法造紙發展停滯的原因
(一)工序復雜,效率低
傳統手工紙需要經過復雜的加工,制作紙漿的過程,從竹子的浸泡石灰水,再晾曬,再到浸泡清水就要花上三四個月。抄紙又得靠人工完成,且對技術的要求十分的高,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操作訓練才能使紙張厚薄均勻。抄好的紙張榨干水后,就該進行松紙。松紙的技術含量極高,因為這時的紙張還未全干,一不小心就會破損,同樣需要經驗豐富的人進行操作。松紙之后,還需要將其一疊疊的放在空地上或者掛在竹竿上晾干。如此復雜又漫長的制作過程導致手工紙的生產效率,難以擴大規模。
(二)手工紙用途單一,市場萎縮
扶利村的手工紙,主要用于制作祭祀元寶,紙質粗糙,不適合用于書寫繪畫等其他用途。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保護環境意識的提高,祭祀元寶的市場需求也在下降,這使得扶利村的手工紙的市場萎縮,經濟收益逐漸下降。
(三)古法造紙工作辛苦,年輕人從事意愿低
古法造紙需要常常接觸紙漿石灰水等刺激性的原料,且要生產出合格的紙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累積,不僅對技術的要求高,而且十分辛苦。加之市場的萎縮,從事手工造紙帶來的收益低于外出打工的收益,因此扶利村絕大部分年輕人從事古法造紙行業的意愿普遍較低。
四、扶利村古法造紙的發展現狀
(一)勞動力人口外流嚴重,古法造紙傳承人緊缺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外流加重。從事古法造紙所帶來的經濟收益不如到城市打工所帶來的多,這導致扶利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城市發展、工作,甚至在城市定居。而隨著上一輩的年老,年輕一代接班人的缺失,扶利村造紙如今面臨著極大的失傳危險。
(二)機械造紙廠關停,手工作坊規模小
由于造紙腌竹需要用石灰水浸泡三個月,造成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十分嚴重,因此扶利村里大規模的機械造紙工廠已經被關停。扶利村的手工造紙作坊通常以家庭為單位,作坊和住宅一體式。住房旁邊搭建棚子,修筑漿池,用來進行會紙的加工。作坊的生產規模小,勞動力大多為自己人,并且隨著年輕人外出打工,許多作坊也陸續停止了運作。
(三)元寶加工散戶普遍,用以貼補家用
會紙的主要用途即制作祭祀元寶,扶利村中加工祭祀元寶的零散加工戶隨處可見。許多婦女在家門口支起一張桌子,擺上漿糊和手工紙就可進行元寶加工。元寶加工帶來的收入雖然微薄,但對于部分家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婦女和老人來說,這項工作即方便他們照看尚且年幼的小孩,還可以貼補家用。這些加工會紙的小戶,也成了鄧村的一大特色。
(四)造紙展覽館半荒廢,旅游業難以發展
政府在保護扶利村的造紙技藝同時利用傳統技藝帶動鄉村發展,圍繞古法造紙技藝打造主題鄉村。建造了古法造紙展覽館。展覽館中詳細展示了鄧村古法造紙工藝的歷史、造紙工藝的流程,讓游客了解古法造紙技藝將從竹子加工成紙張的全過程。但由于環境的閉塞,交通不便利,經濟條件相對落后,且村落的可參觀性不強,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到村子里參觀展覽館。
五、扶利村古法造紙的發展前景
隨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現代化工業生產對于傳統手工造紙業產生了巨大沖擊?,F代化發展模式認為“標準化和批量化”生產方式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趨勢的必然,而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生存的土壤卻恰恰是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農業社會[3]。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中,傳統技藝若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無法具備實用性,則易陷入發展的停滯甚至瀕臨淘汰。
扶利村的古法造紙術正是這樣一個例子,造紙展覽館的荒廢啟示著人們,此類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不能單純依賴于旅游業,以“表演”和“展示”作為主要發展方式。而應該對其進行“生產性保護”。所謂“生產性保護”便是力求在不違背手工生產規律和自身運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變趨勢的前提下,將傳統手工技藝導入當代社會生活及產業體系,使之在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產活動中得到積極保護[4]。簡而言之,是要讓其保有市場價值,使得造紙技藝能通過自身的價值保持源源不斷的生產。以此保護扶利村的古法造紙技術。因此不僅要借助展示和宣傳,更要與當地的傳統習俗、歷史文化相結合,再與當代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發掘紙張的更多用途,將傳統手工紙改良成為具有多重價值,如審美價值、包裝價值、書寫價值等的工藝品和生活品。如果不能使紙張的功能推陳出新、創新轉化,傳統手工紙則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勢必被市場所淘汰[5]。
六、總結
就目前來看,會紙在當代社會的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顯然是相對匱乏的。但對于扶利村村民來說,會紙的存在意味著血脈的綿延,文化的傳承。這種古老的技法是祖輩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養育過扶利村一代代村民,因此村民對其有共同的認同感。同時,扶利村里的每一捆竹子,每一個漿池,每一沓紙張,都是去往各地的游子對村莊共同的記憶,是他們共同的根,共同的鄉愁。所以會紙這種獨特的文化傳承作用,使得對會紙的保護顯得愈加重要了。至于具體如何使會紙與當代社會更好地融合,仍然需要人們進行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平勝.當下“傳統非遺”手工技藝的發展現狀和解決路徑[J].戲劇之家,2021(27):191-192.
[2]曾培德.四會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3]金江蓮.中國傳統造紙技藝的現狀及發展前景初探[J].學理論,2015(6):133-135.
[4]呂品田.在生產中保護和發展:談傳統手工技藝的“生產性方式保護”[J].美術觀察,2009(7):5-7,4.
[5]張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造紙技術的傳承與保護[J].文化產業,2021(4):69-71.
作者簡介:顏曉彤,女,漢族,廣東汕頭人,肇慶學院歷史系2018級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