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其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這兩者都是世界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分布著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中都有具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越來越開放,這也加重了商業競爭的壓力,同時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的縮小了范圍,有的地區甚至忽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這對于整個國家的文化流傳是很大的損失。因此,相關人員要對這一文化進行保護和挖掘,爭取做到既發揚了民族文化,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合理使用。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施展對象主要是當地的居民,在實際開發中,出現了下面的問題:首先,沒有市場化的運作,從當地的居民角度出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中,沒有一個準確的運作計劃,所采用的直接運作的模式會讓市場出現脫節的情況,旅游很難形成品牌效應。也有很多企業希望可以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中,但是也希望可以有政府的支持;其次,資金不足,也缺乏正確的指導。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者,其自身的文化素養是不夠的,這也是因為在當地,他們的經濟發展比較慢,相應的教育水平是比較低的,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開發,他們是沒有很多經驗的,并且也無專業人士指導,即便是有了相應的旅游產品,也因為資金方面的不充足而被閑置,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都是非常不利的,對于旅游業的資源也是非常浪費。資金不足,沒有專業的指導,這就出現了很多的旅游產品依舊是被參觀的現象,這也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依舊需要繼續;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是非常少的。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來說,對此進行發揚和繼承是必需的措施,但是現階段,有很多的年輕人,他們都進入了大城市,他們不認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出現了在當地地區,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缺乏繼承人的。根據相關調查發現,我國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負責人都是年齡比較大的,有一大半都超過了60歲,在其中青少年接受這一傳承的只占一少部分,大概是15%,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沒有繼承人,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和保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1]。
二、文旅融合下,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策略
(一)文旅融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搭建平臺
文旅的結合突破了以往行業中的弊端,完成了交匯式的發展,這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建立了相應的平臺,拓展了發揚文化的渠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星,其文化價值是非常大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酒香也要吆喝,文化的傳播不能僅僅停留在限定的地區內,或者是限定的人群內,要想辦法通過各種方法對此宣傳,爭取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傳承和發揚,并且促使這一文化走向世界,做到了產業鏈的有效延伸。首先,利用旅游景點的影響力,比如說一些有名的景點,一些有文化的街區,再比如一些古鎮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進去,需要注意的是對文化產品的創新以及開發,這些地區可以形成手工藝品的聚合區,在此展開手工藝品的制作,比如說在此可以展示手工藝品,可以是在圖片上展示,也可以是在現場展開實際操作,一邊講解一邊操作,以此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升游客的興趣。在黃山市有一條老街是專門的歷史文化街,很有味道,不但有一些是徽派的建筑,風景比較宜人,并且在此還有一些古老的店鋪,促使游客們在游玩的時候,還可以吃到一些傳統的美食,同時可以收藏到徽墨等當地的工藝品,這也就是把當地的景點和工藝進行了有效結合。其次,為了讓當地人更加有儀式感,可以進行旅游個性化的發展,把旅游和非物質活動進行有效結合,使用所在地區比較有影響力的節日,或者是舞蹈等展開對此的宣傳,這就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保障了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發揚和繼承,此外,這也可以促進旅游業的經濟發展,保障當地旅游區的經濟收入。最后,開發文化旅游不單單是在市場上進行推廣就可以,還要對文化資源展開深入的開發和研究,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以當地的人文、自然以及生態環境、風俗特色等作為開發的范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開發,在保護區域內可以建立保護基地,以及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館,還可以開展民俗活動,對市場進行策劃,最大化吸引游客的眼球,促進當地游客消費,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運營模式,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順利開發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就要先對此進行最大化挖掘,找出其文化價值以及在旅游方面的價值,在這一基礎上來降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相結合過程中的矛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過程中,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游的發展模式以及旅游提升當地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反過來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創新,在這樣一套和諧的循環模式下,可以最大化保障當地地區在旅游業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以及高效發展,以此來促進當地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且這也可以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相應的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地旅游的創新發展。在完善運營模式的過程中,要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和諧運用,第一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旅游產品中,這兩者結合起來對旅游產品進行創新,以此來滿足現階段人們的旅游產品的需求。在這一基礎之上,結合旅游景區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可以最大化提升旅游產品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促使更多的游客來觀光,這也相應的保障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產品在市場上的營銷量,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會促進當地的景色、住宿以及美食的發展,這也形成了一種以點帶面的發展趨勢,如果提升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那么勢必會促進當地的居民在經濟上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結合政府的正確引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融入足夠的資金,以此來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開發和傳承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并且也促進了相關人員對這一文化的深度挖掘,保障在旅游業方面有更多元化的素材,整個發展都是朝著和諧的、積極的方向[2]。
(三)提升在市場上的宣傳,擴大影響力
提升在市場方面的宣傳,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主要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來促進當地旅游產品的名氣,并且相應的提升這一文化在市場上的知名度,保障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提升當地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市場方面的宣傳,以傳統文化的魅力來增加市場的知名度,并且也為當地的旅游產品打好基礎。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之前,要做好相應的計劃和方案,建立相應的策略,可以從渠道進行分析,可以使用相應的媒介,以此來優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首先,要制定好相應的宣傳計劃,這個計劃要做到整體性和精準性。從這一角度出發,要遵循市場宣傳的原理,立足于宣傳者、要被宣傳的內容以及宣傳所使用的渠道等方面,來建立一個整體的計劃,以此來保障宣傳環節的順利開展。在這一基礎上,相關人員要從游客的實際需求出發,對各個部分內容進行精準化的設置,并且提升宣傳的頻率,加強市場宣傳的力度[3]。此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也要從當地的產品特點出發,遵循政府的原則和法規,以此來建立相應的平臺,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化利用。其次,要對宣傳的渠道以及模式進行創新。從旅客的角度來展開思考,對于在宣傳過程中的載體進行創新,這是非常重要的,要采用最合適的渠道來進行宣傳,這樣的宣傳效率會大大提升。相關人員在對此展開思考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現階段游客可以使用到的宣傳載體以及渠道,比如多媒體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保障旅客們可以接收到宣傳信息[4]。此外,宣傳的模式上要進行最大化的完善和創新,可以在故事類的宣傳下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還可以使用游戲式的方式來提升人們的興趣,促使游客們來觀光,最大化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效率。
三、總結
文旅融合,不單單是部門之間的結合,更是旅游產業和相應的文化之間的融合[5]。在我國,文化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文化旅游業也逐漸的變成了現階段發展的潮流,這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因此,各個地區都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最大化的挖掘,在這一基礎上提升旅游業的發展,保障非遺文化可以走向世界、走向國際,同時也保障了非遺文化和旅游業的雙贏發展。
參考文獻:
[1]于睿智,王云慶.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及開發利用[J].人文天下,2020(21):22-24.
[2]梁翠玲.平頂山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研究[J].明日風尚,2020(21):132-133.
[3]侯毅.南海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開發[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20,27(4):9-15.
[4]王光榮.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5,30.
[5]薛存心.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