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飄妍 許婉琳 余珍妮 蔡梓穎 傅梅
肇慶疍民作為西江流域“水上人家”典型代表之一,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肇慶疍民婚俗儀式體現肇慶疍民長期水上生活的智慧,探索肇慶疍民婚俗的歷史價值、現實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可以更好地繼承保護且活態化肇慶疍民水上婚俗,使之發揚光大,成為肇慶地區文化名片。同時,肇慶疍民婚俗儀式順應當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對當下肇慶生態的保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肇慶疍民水上婚俗簡述
肇慶疍民主要分布于西江流域,以艇為家、以漁為業。據《高要縣志》記載:“洪武十四年編置戶帖高要戶,三萬七十口一十一萬二千四百七十一,猺戶五十一,蛋戶八百。成化間戶二萬四千五百八十,蛋戶一百八十。”[1]疍家人“隨波逐流”,無論在性格、語言、服飾、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均自成一體,形成了極富鄉土風情的疍家文化,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水上婚嫁儀式。
肇慶地區傳統的水上婚禮主要環節包括對八字、送年庚、出日子、送日子、水上船艇迎親、三朝回門等,有較為突出的水上特色。“蛋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于梢。”[2]疍家有未婚男女就將一盆草、花放在船艄。一旦雙方相中,就請媒人上門談親,具體內容包括“對八字”即請算命先生將雙方生辰時日拼對、“送年庚”即女方把待嫁女兒的出生年月日時鄭重抄送男方、“出日子”即由男家選定結婚的時間、“送日子”即向女方送上結婚的良辰吉日。因為水上人家居無定所,流動性大,導致語言差異大,所以訂婚之后準新娘要學習婆家語。水上婚嫁離不開婚嫁歌,新娘出嫁前要哭訴到天亮,表達依依不舍之情,這是準新娘的必修課。迎親是水上婚嫁中最重要的環節。“婚娶率以酒相饋遺,君婦子飲于洲塢岸側,是夕兩姓連。舟多至數十艇,男婦互歌。”[2]迎親當天,按風俗男女方要用“鴛鴦船”迎親。“鴛鴦船”是用兩只蓬艇以繩索并排起來,船的兩旁布滿彩旗,插上鮮花,又叫花船。雙方的“花船”撒上紅棗、百合、花生等,寓意早生貴子,百年好合。待男方“鴛鴦船”行至女方水域,便鼓樂齊鳴,鞭炮齊放,喜結連理。婚后三天,新人要一起去拜天后,祈求神靈保佑[3]。
二、肇慶疍民的生態智慧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疍民的一生都貫穿著水,疍民與水之間的情感十分濃厚、獨特。水是疍民生存的根基,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疍民把影響生活的“錢”比喻為“水”,把“收錢”說成“收水”,在疍民心目中,水有著非常具體的形態[4]。疍民以漁為生,其物質生產始終離不開“水”,逐漸形成“親水”“依水”的生存方式。
疍民傳統文化信仰和生活習俗大部分與水有直接關系。通過訪問居住在西江邊清風社區廠排街橫巷小區的疍民后代,加深了我們對疍民生活習俗的了解。首先,疍民遵守國家法律規定的休漁期,在休漁期內,疍家人禁止打魚,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疍家人尊重自然規律,不隨意剝奪其他生命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權力,體現了傳統生態文化觀中的“敬畏自然”思想;其次,疍家人有一個特色的“浸水”儀式,即每年打掃、修繕、保養船只時,給船只涂上一層油,然后把船只浸入水中,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這是為了保存他們賴以生存的船只,體現了疍民對生存工具的尊敬和愛護;再次,流傳千古的“咸水歌”反映了長期生活在水上的疍家人的生存與變遷、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向往。起初的“咸水歌”是為了派遣疍民出海的寂寞和苦悶而誕生的,如今它成為了疍民抒發和交流情感的最直接方式,從中體現出熱愛生活、向往美好、追求快樂的“水上田園生活”是疍民愜意充實與包含“水”自然特性的生活常態。最后,疍民在水上居無定所,隨水而居,這種居住方式可以為他們打魚提供便利,同時也可以避免對一個地方過渡捕撈,導致資源枯竭,這說明疍民在獲取自然資源有所節制,體現了傳統生態文化中的“取用有節”思想。不管是疍民的生活習俗,還是文化信仰,都離不開疍民“親水”“依水”的獨特生存模式,也反映出疍家人尊重自然、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熱愛生活以及追求簡單淡泊的生態智慧。
三、肇慶疍民水上婚俗中的生態文化觀
中國傳統生態文化觀提倡尊重自然規律,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講求“天人合一”,其中包含的“水”文化涉及水利文化的全部內容,延伸和升華了傳統水功能,創造了“以人為本”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在中國傳統“水”文化中,孟子曾稱贊水具有“不盈科不行”的品性,體現出了“水”文化中包含的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循序漸進的風格,強調要從水的自然形態和功能中尋找和挖掘對人生、社會的深切認識[5]。
疍民世代與水緊密結合,長期以來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獨特的“水”文化,疍民的“水”文化是歷史沉淀而成,也是疍民精神和現實生活的文化精髓之一,進而衍生出獨具一格的水上婚俗。疍民的水上婚俗展示了疍家人“親水”“依水”的本質,反映出疍民尊重水、與水和諧相處的自然理念,如疍家婚俗中的采花儀式。“采花”一般要在中午前進行,新郎家要挑選生育子女多的婦女到碼頭或岸灘去采摘鮮花,采白花意味祝愿新人婚后多生男丁,采紅花則多生女娃,采花人全程有人撐傘遮護。“采花”環節延續至今,不僅表達疍家人薪火傳承、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景,也體現出疍家人“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理念的“水”文化思想[6]。
俗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疍家人將水與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融合,其中在他們的水上婚俗儀式中也有體現。據《肇慶府志》載:“婚娶率以酒相饋遺,群婦子飲于洲塢岸側,兩姓聯舟,多至數十。男婦互歌。男未聘,則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時以蠻歌相迎,其女大曰魚姊,小曰蜆妹,以魚大而蜆小。”眾所周知,酒之命名背后蘊含的是莊稼成熟,《說文解字》解釋:“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7]我們可以理解為古代莊稼成熟,人們以其釀酒并以此祭祀祈福,酒代表的是人民對于豐收的喜悅[8]。因此疍家人在婚宴上用“酒”款待賓客,既表達了對賓客的敬意,也表達對自然的感恩敬重,體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同時,在迎親時,男女雙方會相互“斗歌”,女方年紀大的稱作“魚姊”,年紀小的則稱作“蜆妹”,此因魚比蜆大,這種將水中之物運用到稱呼上的行為,體現了疍民對水的信仰和敬畏,表明了疍民的“親水”本質。疍民與水構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他們尊重、保護水,也利用、改造水,尊重和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遵循和諧的水上生活方式,實現人與水的和諧發展,體現了傳統生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疍民水上婚俗所展示的疍家人“親水”“依水”的自然特性以及其淡泊、淳樸的自然品性是中國傳統生態“水”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本質屬性,它將傳統“水”文化觀念不斷細化,化抽象為具體,賦予中國傳統生態“水”文化具體化形態,很好地詮釋了傳統生態“水”文化理念。
四、肇慶疍民水上婚俗的保護與建議
(一)加強整理研究
婚俗儀式的相關原始資料挖掘不足。關于“肇慶疍民婚俗”的學術論著寥寥無幾,僅有少數期刊、報紙文章以及圖書有所涉及,近十年對于肇慶疍民婚俗的研究尚未達到系統性、條理性、深刻性,而在其生態文化觀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幾乎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還有待完善。隨著疍民因政策扶持逐漸上岸居住,傳統的水上婚禮隨之逐漸消失。由于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傳統的疍民水上婚禮過程極少被記錄下來,而發展到了今天,很多疍民已經對于水上婚禮的細節已經不太清楚[9]。
(二)建立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是把存留的文化遺產以及周圍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保護和繼承,強調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10]。建立沿西江流域的生態博物館,對自然環境、文化遺產以及在此區域里生活的疍民進行整體地保護,既可以合理地保護西江流域的水環境,大力加強對西江流域水環境的整治,表達對疍民“親水”文化的尊重,又可以保護正在逐漸消失的疍民和相關的文化遺產。而疍民與眾不同的婚俗活動就可以作為生態博物館的全新文化體驗,作為其中的一大亮點,這樣可以提高博物館的趣味性,也可以更好地對疍民特殊的婚俗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清)譚桓修,梁登印纂.(康熙)高要縣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M].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2](清)屠英等修,胡森等纂.(道光)肇慶府志(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M].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3]林盛彬.德慶疍民婚俗[N].西江日報,2015-10-07.
[4]徐燕琳,胡伊萍.疍民水文化水風俗研究:以中山神灣疍民生活為例[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62-66.
[5]牛志奇.孟子論水[J].學習時報(文化雜談),2020(5):75-76.
[6]金沙江.傳統疍家婚俗,一曲生命的詠嘆調[J].文史春秋,2018(8):40-45.
[7](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8]羅紅昌,王靈芝.“酒”的本源文化功能研究[J].釀酒科技,2014(7):120-122.
[9]吳水田,雷汝霞.西江流域疍民婚俗儀式文化及其旅游開發探討[J].梧州學院學報,2018,28(5):1-6.
[10]孫可夢.建立生態博物館保護疍民文化遺產[D].廈門:廈門大學,2018.
作者簡介:王飄妍(2000-),女,漢族,籍貫廣東省茂名市,現為肇慶學院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