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言,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中的政治解放、勞動解放、社會解放以及人全面的個性解放,都為共同體提出了相應的具體要求及現實指向。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也同樣是對人的解放學說的進一步發展,二者在歷史發展中的互動及互補關系決定了它們必將與時代同行,為進一步實現人的全面解放提出有益思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貫穿其中的核心追求——人類解放。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的典型特征。用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視角來探究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理論上揭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邏輯,有利于推進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新發展,同時也推動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一、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一)政治解放
關于人的解放,首先政治解放只是作為解放的第一序章,而并不能成為它的全部內容。封建宗教的控制影響在歷史上來看,很大程度阻礙著社會的進步革新發展,國家只有建立良好有序的制度規范,才能從封建宗教中解放出來。而市民社會就是這種社會制度,家庭和市民是活動的真正主體,政治解放把人從封建宗教中解救出來,而結果是人卻成為了資本的背負者,馬克思之后論證了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的區別,政治解放的本身并不代表人的解放,并不是真正的解放,政治解放只是人的解放所邁出的第一步。
(二)勞動解放
再談人的勞動解放,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區別人與動物最明顯的實踐活動,勞動使人具有人的特殊本質。勞動不僅創造了社會,并且創造了社會關系,可以說人類勞動創造了社會和歷史。勞動解放與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資產階級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是國家社會的把控者,資本主義占據支配地位。資本主義私有制產生出勞動的異化。實現勞動解放就必將讓人們從資本的壓榨中解放出來,讓人自愿的加入勞動中去,生產資料公有,讓人自由的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勞動方式。
(三)社會解放到人自由全面解放
人不能脫離社會存在,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并處于社會關系之中。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中必然包括無產階級代替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解放要將人們從匱乏的生產中解放出來,這就表明物質資料的生產至關重要。同時,馬克思也深入探討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表示社會解放必然要改變社會制度,社會主義會作為一個過渡性的模式代替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1]。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將抽象的人轉化為了具體的人,充分肯定了人充滿個性的存在。人正是通過個性來表現自身的,正是有了個性,人才是具體而豐滿的,不再是抽象的。而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正是要建立在人個性解放的基礎上。“自由人聯合體”是“真正的共同體”,“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人類社會中,共同體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著平等的機會,每個人的個性都得以解放,并又為他人的發展創造條件,讓每個人都在共同體中實現全面自由的發展。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人的解放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提出,是我國以實際國情以及當前世界局勢、國際關系總結出來的新型國際概念。作為我國外交的主要方針政策,并且在我國近年來的重大舉措中得到了充分的實踐,獲得國內及國際的認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其他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著更多更廣闊的發展機會,并且在經濟及科學技術上無私幫持,讓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為良好的世界格局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自冷戰結束,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各國間聯系密切,和平發展之下,暴力沖突也是頻繁發生。中國始終秉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不干涉別國政事,與世界各國建立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指出:“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各國主權范圍內的事情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這是處理國際事務的民主原則,國際社會應該共同遵守。”各國都擁有處理本國一切事務的權力,他國無權干涉,各國都應堅守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堅持平等公正的原則,確保每個國家都能夠平等積極的參與到國際事務的合作中來[2]。
全球化的發展讓世界聯系得更加緊密,經濟全球化讓世界的合作程度不斷加深,共同利益不斷的呈現增長趨勢。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迅猛,各國之間開始重新思考國家之間合作交往的利益紐帶,合作共贏才是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由此,合作共贏是時代發展的必經之路[3]。
文明的產生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理環境,氣候、人口使文明風格迥異,各個文明充滿了個性。然而不同的文明之間沒有優劣高低之分,評價文明也不能單純片面。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理念倡導包容互鑒的文明觀。世界文明是由不同種的文明相互交融和借鑒而成,直至今日,形成來百花齊放的世界文明現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一個國家的文明和發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外來文化和事物的接受和再創造程度。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不斷加強,為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環境,各國應從不同的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經驗,以求同存異的心態面對文化繁榮,促進世界文化共同的發展。
(二)共同體的構建與人的解放
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的歷史邏輯表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論述了政治解放的成果、局限以及它的內在限度。政治解放推翻了宗教和神權的枷鎖,對宗教異化進行揚棄。“使宗教在表面上具有純粹個人事務的形式。它被推到許多私人利益中去,并且被逐出作為共同體的共同體。”市民社會同時也得到了解放,市民社會與國家分離,轉為獨立的私人領域,市民社會成為國家的經濟基礎,個人得到了解放。與此同時,政治解放讓國家與市民社會各歸其位。在人類的解放中,資本主義的政治解放只能說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進步,但它并不是最終最完全的解放。“我們不要對政治解放的限度產生錯覺。”政治解放只是使國家人民擺脫了封建宗教的控制,也僅僅是剝離,宗教從公共領域轉到了市民社會之中,成為了市民社會成員新的桎梏與意識束縛[4]。
“在政治國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僅在思想中,在意識中,而且在現實中,都過著雙重的生活--天國的生活和塵世的生活。”政治解放只是在形式上讓社民社會成員得到了政治平等,這種形式上的看似平等掩蓋的則是內容上實質上的不平等,造成了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異化,這也就導致人們被再次分化。社會階層和社會等級的標準并沒有改變[5]。共同體的原則也沒有被運用到政治國家的管理中。所以,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解放,資產階級的政治解放還具有不徹底性,存在著歷史局限和內在限度。而歷史的必然則是突破這種政治解放的局限性。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內在邏輯在于人類存在的有機性和整體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中,這種有機性和整體性的價值訴求規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則是,使“以人為本”的原則來代替之前“以物為本”的價值原則,目的是將人從自然中、從社會中得以解放,使人成為自由的有個性的主體,在“真實的人”維度上更加發展全面。這也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為核心的價值追求。
總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之間具有強大的統一性,這兩個在價值取向和實現方式上存在差異的過程,產生出了互動與互補。自原始社會,直至今日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此變化發展過程中,明顯可以看到,人類自產生以來總是存在于一些大大小小的共同體之中,人類依賴著共同體存在,但無論是自然共同體還是一些虛幻的利益共同體,都未能體現共同體對于人存在的意義[6]。在真正的共同體當中,人們定會擺脫政治社會、勞動以及個性的壓抑,實現真正的解放。實現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最重要的價值追求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習近平.順應時代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3-24.
[3]張旭輝.論“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其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實踐[D].安慶:安慶師范,2017.
[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符妹.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規定及其實踐邏輯:基于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考察[J].理論探索,2017(5):58-63.
[6]朱煥煥.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39-41.
作者簡介:王小彤,女,北京人,北方工業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