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紅
摘 要:隨著新課改政策的落實,教育教學模式得到了優化、創新,如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先進、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普遍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狀況合理落實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合作意識能大幅度提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還能營造一種良性的競爭氛圍,在此背景下,本文圍繞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展開了剖析,其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也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六年級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對策
引言
小學六年級屬于承上啟下教學階段,其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要想引導學生合理學習并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教師就要采用先進、高效的教學方法,比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將此模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不但能滿足素質教育發展需求,還能將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以及核心素養大幅度提升。
一、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模式過于表面化
雖然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形成一定的思維意識,但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還存在很多問題。在開展教學期間,由于合作學習未得到教師的高度關注,所以教師也未明確教學任務與目標,這也致使學習計劃無法落實。不僅如此,很多教師開展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較為隨性,學生在小組學習與探究中沒有明確分工,并且很多學生不知如何定位自己切找不到學習與探究方向,這也大大降低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尚未注重合作學習的過程
在開展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但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差,再加上教師過于看重結果而忽視了合作學習的過程,這也導致六年級的學生還無法形成系統的學習知識框架,自身的主體地位也未體現。而且班級一些學生會出自好奇心參與到合作學習活動中,但通過學習的過程他們的能力、素養并未有效提高,這也導致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無法發揮。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更迭,我國很多行業領域,包括人們的日常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教育教學也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過程,這樣才能將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全面滿足[1]。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較為活潑、好動,如若教師一味的訓誡、教導,只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威嚴,甚至不敢與教師交流、互動,長此以往,課堂教學會給學生一種壓抑之感,他們不僅無法感受學習的樂趣,課堂教學的質量、效果也會大大降低。但隨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提出與應用,通過讓學生之間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不僅能舒緩學生的緊張心理,還能大膽發表自身觀念并與其他學生分享,在這一相對自由、溫馨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學習質量、效果都會大大提高。并且與其他同學一同學習并探索知識也能帶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結合學生與教學的實際情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要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并解決學習問題,教師就要綜合學生與教學情境合理落實教學工作。對于小學生而言,六年級數學知識較為復雜、抽象,很多學生都缺少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課堂教學。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分數乘法”知識時,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并科學運用這一知識點,教師可把班級學生平均分成六個組,然后再把六個小組分成兩部分,每一部分是三個小組。期間應用設計比拼是由三個小組的學生結合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合理設計該節知識相關的應用題,至于解答應用比拼則是由剩下的小組解答設計出來的應用題,在這一過程中哪一小組設計的問題價值性最強且解答問題的正確率最高,哪兩個小組便取勝。采用這一方式,學生能形成一定的競爭意識,在勝負欲的帶動下他們也能更深入了解知識內容。
(二)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相較于低年級數學而言,六年級的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其不僅知識分布散亂,而且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與綜合意識。所以教師不能按照以往的灌輸式方法進行教學,可將生活元素帶入到教學中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比如在講解“圓”的知識時,教師可將學生分為2-4人一小組,之后在每個小組選出一名組長,在組長的帶動下一同尋找生活中存在的圓形物質,再由組長進行統計與匯報,這也能加深他們對圓相關知識的理解[2]。在此背景下,教師還可讓小組學生通過網絡途徑搜集更多的圓形物質,通過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到一起,學生也能更好的解決圓形相關應用題。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能調動課堂教學的氛圍,還能優化教學模式,改善教學質量。并且通過小組合作與互動,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也能大幅加強。
參考文獻
[1] 韋萍. 小組合作學習在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文淵(中學版),2019(12):217.
[2] 胡婉晴. 淺談六年級數學小組合作創新模式[J]. 文淵(小學版),2021(3):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