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容
摘 要:小學高年級是學生從兒童成長為青少年的關鍵時期,其心理與智力水平都具有較為明顯的改變,在此期間有必要設計更具優勢的教學環節保障其學習效果與學習興趣,高年級的數學課程在難度上有所提升,可能對學生的連貫性學習過程造成一定的障礙,基于此,可以利用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方式,科學設計分層練習作業,以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特性化的輔助學生鞏固數學學科知識,本文以分層作業設計的重要性為切點,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分層作業設計的實踐方法做簡要介紹。
關鍵字:小學數學,分層聯系,作業設計,素質教育
一、新課標下的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分層作業設計意義
小學高年級這個時期,對于教師與學生而言都是相對緊張的時段,在此期間,各學科的學習難度在實質上有所提升,學生又面臨著成長心理轉變與升學考試的雙重壓力,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惑,難以理解,畏難等豐富的情緒困境,導致抗拒學習,成績下滑等不良后果。基于此,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科學設計分層作業有助于從學生個體情況出發,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為學生合理規劃階段性學習目標與任務,同時也能為學生營造一種受到教師關注的良好心理體驗,對學生增強自主學習力度有所幫助。
目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作業設計中存在以下問題:首先,作業形式較為枯燥,難以引起學生興趣,部分教師出于對成績的關注,在作業設計方面傾向性過重,對考點知識反復出題,其它知識則忽略不講。其次,作業內容傳統,主要以課后習題與各種練習冊為主,題型與知識點大同小異,不能為學生帶來舉一反三的創意性啟發。最后,作業設計欠缺對學生的關注,傳統的作業設計往往以成績為導向,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個人的學習難點與興趣傾向關注度不足。
根據新課程標準,作業設計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人屬性,因此,分層式的作業設計與當下的時代需求和學生的個人需要契合度極高,通過學生實際學習程度將課堂新授知識以作業的形式分層布置,針對每一個層次學生的薄弱點突破,又為程度優秀的學生進行了知識的拓展與拔高,使得作業設計的重點從提升學科能力轉移到輔助學生學習上,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分層練習作業設計的實踐方法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分層作業設計的實踐方法可以遵循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其一,作業設計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差異性,對同一堂課程或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完全相同的概率極低,基礎這種情況,教師在分層作業設計時應通過課堂表現,問題回答等情況對學生的知識點掌握程度做初步的了解,再基于這種了解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以北師大版五年級小學數學中“長方體與正方體”一節為例,教師可以分三層設計作業,第一層為基礎性的教學目標,要求全班同學都對此有所掌握,即認識長方體,了解其單位換算方式與表面積計算方法。第二層對基礎內容有所深化,作業設計可以將表面與體積關系聯系起來。第三層則是思維的拔高,可以以教室中的圖形為例,設計思考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對以長方體為切點的對不同形狀圖形表面積的深化探索。通過該層級性對每個層次的學生實現針對性的教學。
其二,作業設計應重視學生選擇。現階段的作業設計可以跳出傳統紙面作業的窠臼,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資源設計如課外視頻問答,知識點小游戲,繪制思維導圖等多元化的作業形式,結合學生的愛好與選擇,為學生個體提供更容易讓其接受的作業類型,將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到深的用不同作業形式表現出來,可以增強作業趣味性,對學生主動完成作業有激勵作用。以北師大版五年級小學數學中“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一節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設計闖關游戲,按知識點從簡單到困難設計關卡,如第一關可以是選出是分數的一項,而最后一關可以是分數的乘法運算。
其三,作業設計應強化評價反饋。當前的學生對教師的態度不具備上一代的過于敬畏的心理,教師應該結合實際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在作業完成后,教師可以以朋友的身份為學生提出改進意見,輔助其完成對知識體系的架構,避免采用訓導的形式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進而消極對待數學作業訂正。
結語
現階段教育改革正不斷深化,對學生的教育培養目標也從單純的學科能力提升轉變為對學生個人,綜合能力素養的多維化塑造,表現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即為合理平衡全體學生的綜合屬性與個體學生的專屬特性,要提升全體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效果,也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變化,遇到的難題障礙,利用分層作業設計的教學實踐環節,使得教師對不同層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科能力強弱項一目了然,進而動態的制定教學計劃,從而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更適宜自身情況的學業進步,整體性的實現核心素養下的學科能力提升。
參考資料
[1]王金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個性化分層練習的途徑[J].情感讀本. 2017,(02)
[2]曹斌國.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實施個性化分層練習的途徑初探[J].學周刊.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