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美育教育成了中小學階段是必不可少的課程,初入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于系統化音樂知識的學習及掌握有一定的難度,他們更多的是模仿式和體驗式學習。而作為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的奧爾夫音樂教育,讓音樂課堂更加生動鮮活起來,音樂課堂不在是單調的節奏和旋律,而是演唱、律動、繪畫、運動、演奏、朗讀等為一體的藝術課堂,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運用和實踐,本文將從語言、律動、節奏游戲、聲勢創編四個方面來進行思考與實踐探究。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聲勢律動;課堂教學
引言
奧爾夫音樂教育原理認為音樂教育應保持其原本性,源于生活,貼近自然,每一個人都要親自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不僅是聆聽者,也是參與者,從而在音樂中感知反應能力、領悟能力、身體各部分的協調能力。奧爾夫教學中的聲勢教學,是通過拍手、拍腿、拍肩、跺腳、捻指等發出聲響的一系列人體動作,來聽辨音樂、理解音樂、享受音樂。這對于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記憶、反應、創造音樂的能力具有很大的意義,下面結合教學實踐來談一談聲勢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思考與探究。
一、語言藝術——感知音樂節奏
人類的語言源于自然,語言是孩子最先掌握的一門技能,節奏也在日常生活中融匯貫通,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語言節奏上的設計就要有趣味性和生動性,通過語言節奏來引出音樂節奏,如在《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一些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在學唱時,可以用帶有民族特色的語言動作來感知音樂的節奏,從而體會蒙古族的熱情好客的特色風情。射箭聲音“嗖”可以模仿“X-”;摔跤聲音“嘿嗖”可以模仿“X.X”;騎馬聲“噠噠”可以模仿“X X”。長期訓練使之形成一種習慣,根據學生掌握的難易程度,不斷增加肢體動作變化,這樣使學生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記憶力。
二、聲勢律動——認知音樂節奏
聲勢律動是指通過拍打身體來發出聲響,例如拍手、跺腳、捻指等,從而對音樂產生節奏感,在此過程中,通過肢體動作不斷地變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音樂、感知音樂,這是一種最快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在音樂教學中,時常帶著學生一起做律動,讓學生把自己的身體當做最天然的“樂器”。
(一)肢體聲勢
拍手、拍肩、跺腳、捻指等這些動作都是小學生經常會用到的律動,怎么把這些最簡單的動作融入歌曲中呢?如在學習《拍手謠》這首歌時候,可以先播放一首歡快的音樂,帶著學生做一個拍手律動,以小組為單位互動,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隨后教師根據歌詞設計肢體動作,“你拍一,我拍一,黃雀落在樹當西”這里的“黃雀”可以雙手模仿鳥兒飛翔的樣子,“你拍四,我拍四,四個小孩寫大字”這里的“小孩寫大字”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揮想象力,這些簡單的動作讓學生體會到歌曲節拍的特點和語言的形象化。
(二)聲音聲勢
對于低年段的小學生,聲音聲勢可以先從模仿聲音開始,進行聽覺上的訓練。如動物的聲音,交通工具的聲音、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等,通過模仿來認識節奏,培養學生想象力,在同一個狀態下,先從最單純的聲音發出聲響,后慢慢加入一個兩個甚至更多聲音元素,相互交織相互追逐,從而形成多個聲部的產生。這樣啟發了學生對音樂節奏的認識,全身心的投入音樂中,享受創作的樂趣。
三、節奏游戲——鞏固音樂節奏
(一)節奏模仿
低年級的學生對于節奏的學習掌握還不穩定,只能通過模仿老師來加強記憶,可以通過師生接龍的方式,反復模仿節奏,又簡單到復雜,由慢速到快速。如《星期歌》的節奏“周一,di li ti;周二di li ti;周三di li ti;一周已經過一半;周四di li ti; 周五di li ti;周末,雙休日”,跟學生一起進行師生接龍,老師念第一小節的節奏,學生模仿老師的節奏進行下一個小節的律動,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開始加入律動音樂,跟著音樂的速度,由慢速到快速的層層變化,學生在模仿中慢慢對這個節奏有了固定意識。
(二)節奏創編
主要發揮學生的主觀創造力,結合所學的節奏編寫一條完整的節奏型,根據所給的節拍和小節來填寫節奏,學生們可以在這個環節中盡情發揮想象,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組員輪流來填寫一個小節節奏,大家合力完成“節奏小火車”,看哪個小組的“節奏小火車”又長又準確,整個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學生自己參與設計節奏型,再考驗其他組的組員去模仿,增加各小組之間的競爭,人人都是創作者和參與者。這樣做的目的既讓學生充滿了挑戰感新鮮感,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更是讓學生在記憶節奏、編寫節奏的過程鍛煉聽力和記憶力,活躍了思維邏輯,有目的性、計劃性地采取措施方法去引導小學低年段的孩子對音樂專業知識產生興趣,培養他們的音樂興趣愛好和習慣。
四、聲勢創編——綻放音樂魅力
通過一系列的節奏、聲勢訓練,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和音樂節奏感都有了很大提高,為后面的拓展打下堅實基礎,當下最紅的“抖音”短視頻帶火了很多民謠原創音樂,很多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深得學生喜歡,其中“手勢舞”和“杯子舞”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模仿,如在《蝸牛與黃鸝鳥》這一課中,用杯子舞貫穿整個課堂,借助杯子來認知新的切分節奏,在拍杯子的過程中有節奏地朗讀歌詞,解決了這首歌曲的重難點,在杯子舞的帶動下,學生邊拍邊唱,找出自己覺得最需要多練習的樂句,最后分角色進行表演,根據角色的不同,杯聲勢律動也會不一樣,在新一輪的創編下,使得這首歌變得更生動形象,更具欣賞性。
結語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新時代下的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素質教育、美育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總趨勢,藝術教育在學生的創新意識、主觀能動性、合作精神、社交活動、行為習慣、群體意識等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聲勢教學法,培養兒童的樂感,對音樂的熱愛,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享受在創作體驗到的樂趣。在音樂課堂中感受音樂的美,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陳川.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新智慧,2021(8):2-19.
[2]楊文煜.淺析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1(22):12-51.
[3]方暢妍.聲勢教學法在課堂上的運用[J].小學科學:教師,2020(5):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