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現云 王香
摘 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著名作家巴金也曾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我校是新建學校,只有一年級,經過充分學習和不斷研究,我校確定了本學年的重點工作是“習慣養成教育”,在學期初成立好習慣項目組,制定了好習慣養成方案。
關鍵詞:好習慣 家校共育 管理
一、大情境統領,全方位實施
以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一年級具體習慣養成目標為準,聚焦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交往習慣和休閑習慣等,結合威海當地特色創設“好習慣伴我去旅行”的大情境,設置養成好習慣爭當“威海某一景點的形象代言人”的驅動性任務,將學生的習慣養成和學科教學、在校一日常規、研學、班級活動等相關聯,構成一體化習慣養成體系,設計了五種好習慣卡來進行激勵,調動全員育人的力量,進行全方位實施,這樣就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二、環境文化建設,浸潤熏陶
進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在教室、走廊等空間用孩子喜歡的卡通、漫畫等形式,將“好習慣”進行物化,讓學校的每一面墻都傳遞出一種溫情,讓孩子在每天的浸潤熏陶中接受習慣養成教育。這樣就充分發揮了環境育人的功能。例如在每個班級里都設有“好習慣伴我去旅行”的威海地圖,上面標明了威海的十幾個著名景點,讓學生清楚知道養成哪些好習慣可以成為哪些景點的代言人。還比如,每班墻上都有下課好習慣——“下課三部曲——換書、喝水、上廁所”,讓學生在目染中養成課間好習慣。
三、銜接課程開啟,精細管理
(一)幼小銜接課程開啟
俗話說: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為了讓一年級新生盡快地適應小學生生活,我們在暑假里精心設計了幼小銜接課程,在新生上學的第一周,我們重點進行了“快樂一日行”的一日常規養成教育:按照一天的時間段,分別從“晨讀”“上課”“課間”“午餐、午休”“值日”“放學”等方面,精心設計課程內容,采用“校園生存大闖關”游戲的形式進行課程實施。沒有過關的孩子,老師對孩子進行鼓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第二天的課堂上,繼續讓孩子進行闖關游戲。最后一天下午對所有闖關內容進行復盤、回顧,未完成學生鼓勵他再次嘗試,爭取讓每個孩子都能夠闖關成功。
(二)精細常規管理鞏固
為了落實學生在校習慣養成教育工作,充分調動全員育人的力量,經過多次修改自主設計了《一日常規記錄表》,由學生擔任“交通管制員”,當天值勤領導及教師填寫表格并指出問題建議,將“入校晨讀”、“課間”、“午餐”、“午休午書”、“班級常規”和“放學”等方面學生表現一一量化并納入班級考評,每周一學校升旗儀式上頒發班級流動紅旗。經過一個學期的規范引導,我校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已基本符合在校一日常規要求,并且能夠做到自我管理,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少,習慣養成教育效果良好。
四、兒歌口令背誦,規范內化
用朗朗上口的兒歌口令,強化學生的習慣,讓好習慣內化于心。課前準備、課中學習、課后收拾、坐姿握筆、認真傾聽、回答問題等方面都設計了不同的口令。通過師生互動、口令的對接,逐漸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上課兒歌:鈴聲響,坐端正,仔細聽,愛思考,我最棒,我坐正!
課中口令:
鈴聲響——坐端正
小眼睛——看老師
小耳朵——豎起來
同學講——仔細聽
一二三——我坐好
五、學科教學滲透,形成風格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學習好習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些學習好習慣。
例如,語文學習好習慣是:“仔細聽、用心寫、認真讀、大聲說、多觀察、勤思考、愛想象”。例如《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篇充滿童趣和想象力的韻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帶著“多觀察”、“愛想象”這兩個好習慣,開始了自己的創作,小雞還能畫草芽,小馬可以畫香蕉,還要邀請老虎畫火苗……“小作家們”的創作熱情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音樂課堂好習慣:1.聽音樂《玩具兵進行曲》踏著節拍進教室。2.鍵盤上行刮奏:起立
鍵盤下行刮奏:坐。3.聽任意音樂,抓住音樂節拍進行音樂活動。4.三下鼓聲,學生喊“嘿嘿嘿”則立即停止一切活動。5.音樂課問好歌,用于課前的發聲練習和師生問好。
六、家校攜手共育,形成合力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力量。首先,為了讓學生養成自主進行時間管理的好習慣,我校向每位學生發放了《點亮好習慣學生手冊》,能有效將學生自我評價和家長評價相結合,幫助學生養成時間觀念,實現自我管理;其次,為了激發學生參與習慣養成教育工作的熱情,學校結合威海實際,自主設計并開發了“好習慣伴我去旅行”地圖,設置了人人爭當好習慣形象代言人的驅動型任務,學生在積極參與競選的過程中,也離不開家長的輔助和支持。比如在競選“第一站”我的學校形象代言人時,學生們通過“畫一畫”、“說一說”我的學校或在家長的幫助下認真制作PPT等方式,介紹學校的環境、趣事和重要活動等,在學生積極準備競選、認真介紹學校和認真聽競選進行民主投票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學校的認知和情感,提升了威海自信,拓展了文化視野,提高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在家校共育的努力下,還達成了“潤物細無聲”的習慣養成教育目的。
學生的習慣養成要有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的時間堆積,是讓學生有一個感悟的過程、一個由接納到贊成并情不自禁跟著走的過程。因為我們的這些養成教育就像一杯好茶不一定色彩艷麗、香氣撲鼻,慢慢品味卻是回味無窮的。
參考文獻
[1]杜娟.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9.DOI:10.27118/d.cnki.ghesu.2019.000601.
[2]劉永收.家校共育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J].新智慧,2021(1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