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婕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效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讓學生的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為此,教育部積極推進課后服務工作,旨在增強學生和家長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我們學校積極響應教育部這一決策部署,在西峰區教育局的統一安排下,開始了課后服務。家長們卻喜憂參半。喜的是孩子們大多數在學校里就把作業寫完了,結束了孩子回家后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的場景,營造出“父慈子孝”的和諧家庭氛圍,無形中也減輕了家長的壓力;憂的是孩子們大多數六點半左右就回到了家中,有了大把大把的空閑時間,能看得出孩子無聊的在家里到處亂轉,時不時地纏著家長要玩手機或看電視。不給或不讓看吧,心疼孩子實在太無聊;給或讓看吧,孩子們自控能力差,打起游戲來就沒完沒了,不等他玩完就要回手機,孩子就會噘著嘴似乎能掛個小油壺,一百個不樂意。更有甚者,爬到地上撒潑、打滾,哭鬧個不停……
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手機已成為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再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深深地影響著現在的孩子們。誠然,他們可以利用手機搜索與學習有關的知識,還可以聽音樂、畫畫,陶冶性情。但很多自制力差的孩子卻沉溺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更有甚者,被網絡這張“大網”所奴役,搶劫、殺人、自殺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走上犯罪的深淵……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都令人痛心疾首。
回想我們小時候,唯一的家用電器就是一個小小的手電筒。那時候的我們卻很快樂。用正反面都寫過的廢紙疊“三角板”,抓杏核。杏核是我們找遍山里的杏樹,在杏樹底下撿到的。每天下午放學后,三個一堆五個一群,男孩子們忙著打“三角板”,我們女孩子們忙著抓杏核。雖然這些游戲簡單而單調,但大家卻都玩得不亦樂乎。直到天麻麻黑后,才依依不舍地各回各家。由于我的“技術”好,每天都能帶好多的“戰利品”回家---上衣和褲子口袋里都裝滿了我“贏”的杏核。哈哈,可別小看了這些杏核,積少成多,等攢夠滿滿的一化肥口袋杏核,就可以賣錢買洋糖吃了。周末我們的生活更有趣。下溝挖坑烤洋芋、上樹掏鳥窩,爬坡挖“媽媽奶”(一種形似蒲公英的植物,它的葉子可以生吃,它白白嫩嫩的根莖嚼起來脆脆的、甜甜的)。那時候雖然我們都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鞋子也磨破了,能明顯地看到露出來的“大舅哥”,但我們的童年生活卻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反觀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卻不會玩了。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逢年過節家人歡聚在一起,小孩子們都各自抱著手機,很少一起出去玩。如果留心觀察的話,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不玩手機或看電視,孩子們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家長的擔憂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孩子們應該怎樣度過有意義的課余時間呢?
記得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孩子,批閱他習作時,看到了這樣的句子:“秋天,田野里翻滾著金色的麥浪,麥子快要成熟了!”這是一個生活在鄉下12年的孩子,卻缺少基本的生活常識。我校地處偏遠農村,家長每天為了生計忙碌奔波著,留守兒童居多。顯然,“親子共讀”在家里行不通。那么,為了避免出現更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我們是否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去幫助孩子們從勞動中去尋找樂趣呢?春天,草翠花紅,鶯歌燕舞,可以帶著孩子到田野里去走走看看,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多姿多彩。種玉米的時候,讓孩子去撒種,充分體會播種的樂趣,同時也能更好地讓孩子們明白“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內涵。不負春光,努力學習;夏天,頂著烈日領孩子去收割麥子,汗流浹背,讓他們切身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每天清晨早餐后,校園里總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雞蛋、白白的饃饃吃幾口就放桌兜或扔到垃圾桶里。這種現象屢禁不止。為什么會反復出現這種現象呢?簡單的說教顯得蒼白無力,歸根結底是孩子們沒有參與到勞動的過程中,根本沒辦法體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苦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切身體會比任何教科書上的道理都更有說服力或教育性;秋天,帶著孩子去田野里收獲果實,讓他們體會到收獲的樂趣,同時也能更好地明白“只有春的播種,才會有秋的收獲”的道理。冬天,帶著孩子們去堆雪人、打雪仗,銀裝素裹的世界一定會帶給孩子們無窮的樂趣。總之,讓孩子們忙起來,有事可干,就能有效地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慢慢地也可以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陶行知也曾經說過:“過什么樣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樣的教育。”他堅信,生活是最偉大的老師。溫馨的家庭生活,火熱的社會生活,都是立德樹人的場景,缺一不可。“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這就要求家校需要密切配合,循循善誘學生做生活和學習的主人。“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樹,那么家長就是養分,幫助小樹擴張根系,向上生長。老師就是園丁,幫助小樹修枝剪葉,實現社會化和自我同一性。”關注和管理孩子的24小時,包括睡眠等方方面面。鼓勵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陪著孩子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逐步培養孩子自我規劃、自我激勵、自我約束的能力,重視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志趣。
今年暑假我有幸再次參加了“國培”,西峰區教研室陳鴻彬主任用他那鎮原味十足的話說:“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我想這不僅僅只是一個口號,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責任與擔當。教育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一個有責任性、有擔當的孩子。在課余時間,加強學生的體能訓練,健康的體魄是實現青少年個人夢想的基石。將“更快、更高、更強”的拼搏精神融入學生的生活中,成為他們永不言棄的精神源泉,進而轉化為勤奮學習的動力;農忙季節,讓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幫助春種、秋收,參加生產實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基本的生產實踐中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從而養成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勞動會讓他們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網絡世界是虛擬的,只有身邊的事物才是實實在在的,等待著他們用眼睛去發現,用心靈去感知,用行動去實踐。孩子們置身于其中,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去探求無窮無盡的樂趣。學會享受生活,擁抱陽光,身心健康地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