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積佩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現代數字社交媒體的互動性打破了以往傳統媒體的模式,從單方面的受傳者轉變成互動者,增加了公民了解信息的窗口,公眾獲取信息更加便捷,參與公共議題的門檻降低。本文以中國主流社交媒體——微博為例,探討其在疫情期間開放用戶IP屬地功能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社交媒體; IP屬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信力
后真相時代人們在媒介技術發展的賦權下得以進行更加廣泛多元的表達與交流[1]。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2]。社交媒體為大眾提供了新的討論平臺,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同時也帶來了隱私泄露、謠言傳播等問題,造成惡劣影響。
一、社交媒體
(一)中國主流社交媒體——微博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指互聯網上基于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目前,中國的主要社交平臺為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等。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基于用戶關注鏈接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和獲取的平臺。2006年,在美國網站“Twitter”(推特)推出了微博客服務之后,2009年新浪微博(以下簡稱微博)誕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社交媒體覆蓋率迅速增長。經過10余年的迅速發展,微博已成為中國主流社交平臺。
(二)社交媒體的特點
近些年,在熱點新聞事件中,社交媒體體現了其強大的實時性和互交性。在新聞事件的報道速度和傳播廣度、深度都領先于傳統媒體,使熱點事件第一時間被受眾捕捉和討論[3]。微博在中國社交網絡中占據領先地位,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以"碎片化"的信息滲透到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掀起了中國社會信息傳播的"微博熱"[4]。微博以分享與發現為基本傳播形態,以獨特的技術優勢、豐富的社會實踐和推動公民社會建立的潛質,對公共領域產生重要的影響[5]。
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公眾通過社交媒體得知最新進展保障其知情權。同時,社交媒體為傳統媒體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促進了傳統媒體報道方式的革新。但其用戶和信息規模龐大,且缺乏“把關人”,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期,少數不法分子趁機煽動負面情緒,形成網絡輿情,對政府工作的開展和社會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6]。
二、社交媒體開放用戶IP屬地功能
2022年4月28日,新浪微博宣布將全量開放評論展示發評IP屬地。并在個人主頁一級頁面展示IP屬地。微博方面表示,該功能旨在更透明地向廣大用戶呈現真實情況,無法由用戶主動開啟或關閉。據悉,微博將根據,最近發博、發評、投票的IP屬地判定所屬地區,顯示規則為國內顯示到省份/地區,國外顯示到國家。在微博開放IP之后,今日頭條、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也已經上線或者宣布擬上線此功能。
(一)開放IP屬地以規范言論自由
社交媒體使公眾獲得了話語權,可以在網絡媒體上發布和接受任意信息。社交媒體也在追求利益、點擊率、關注度、流量。因此美國學者施拉姆曾提出“即時報償新聞(娛樂、災難、體育、漫畫等迎合大眾口味的比較低俗的新聞)在不斷排擠延期報償新聞(公共事務、社會問題、經濟事件、健康教育等對社會發展更為重要的新聞)”。在網絡世界,言論缺乏社會道德標準束縛,受眾被表象信息誤導對事件形成片面的認知。疫情期間,確診者遭遇網絡暴力,個人隱私被泄露。給受害者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巨大的心靈創傷。為此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網絡暴力專項治理行動”,社交媒體開放IP屬地,為凈化網絡生態、捍衛網絡良序、文明上網具有積極意義。
(二)開放IP屬地以凈化網絡環境
社交媒體的發展使公眾獲得了話語權,打破了傳受雙方的界限,同時也造成了網絡謠言的病毒式傳播。在疫情期間,社交媒體中的信息量增加。各類謠言彌漫。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大量謠言和負面信息,不利于社會穩定,開放IP屬地有利于打擊仿冒搬運、造謠傳謠、冒充熱點事件當事人、蹭流量等不良行為,維護真實有序的網絡環境。
(三)開放IP屬地以捍衛政府公信力
網絡社交媒體為大眾提供了新的討論、評價政務的平臺, 政府可以借助社交媒體塑造良好形象、澄清不實消息、了解民眾動向、增加互動機會。但負面信息和謠言會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7]。在新冠疫情期間,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大量與疫情相關的信息,不準確和虛假的信息會誤導人們對形勢的判斷,引發了社會的恐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有學者認為,信息公開透明,是應對“信息疫情”的最佳疫苗[8]。
結語
社交媒體的出現在豐富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謠言肆虐、惡意傳播等。在疫情期間,這些問題誤導用戶,造成恐慌、擾亂社會秩序,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社交媒體開放用戶IP屬地的功能在抑制謠言傳播、整頓網絡環境、捍衛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具有積極效果。
參考文獻
[1]馮莉.“幻影公眾”的認知實踐:后真相時代生活世界的真相建構解讀[J].傳媒觀察,2022(04):87-92.DOI:10.19480/j.cnki.cmgc.2022.04.010.
[2]丁柏銓.論公眾意見表達及與政府、大眾傳媒的關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04):124-128.
[3]王妍.淺談社交媒體對熱點新聞的輿論影響[J].今傳媒,2017,25(03):47-48.
[4]謝耘耕, 徐穎. 微博的歷史, 現狀與發展趨勢[J]. 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1 (4): 75-80.
[5]張跣.微博與公共領域[J].文藝研究,2010(12):95-103.
[6]桑瑛.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作用——以微博為例[J].新聞知識,2014(04):62-63.
[7]趙富麗,段桂敏,陳麗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網絡謠言特征與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2):122-124.
[8]丁慕涵.社交媒體時代的疫情傳播:私人領域的公共化[J].中國廣播,2020(04):62-67.DOI:10.16694/j.cnki.zggb.2020.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