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千百年來人民大眾創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勞動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信息,也代表著民眾的審美理想,具有較強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作為應用型的藝術設計專業,如何讓課堂教學與地域文化接軌,專業與產業相融合,為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培養出優秀的設計人才,是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與文化產業實現共同育人的重要實踐。
關鍵詞:民間繪畫;地域文化;藝術設計專業
21世紀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在促進文化建設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對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傳承和開發。作為民族文化強省,云南需發揮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的比較優勢,使文化遺產資源在學科保護的基礎上開發轉化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財富,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高校作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發展專業科學和知識研究,為社會提供服務的重要平臺和文化傳播地,對培養高素質文化產業人才,積極發展地域文化創意產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應用型專業的藝術設計專業師生更應該響應國家號召,把專業與產業相融合,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一、云南民間繪畫文化發展現狀
中國民間繪畫從北到南,從東南沿海到西部邊疆,覆蓋全中國。與江蘇邳縣、陜西戶縣等地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民間繪畫不同,云南民間繪畫起步較晚,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緊隨全國民間繪畫大潮興起,云南一批有隊伍、有基礎的地區不斷涌現出來,包括德宏梁河、大理、麗江以及昆明呈貢、官渡等近20個地區。
1987年至2000年,為推動民間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文化部先后在全國組織開展了“民間繪畫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和“特色藝術之鄉”命名活動。其間,云南瑞麗市、騰沖縣荷花鄉、馬關仁和鎮、石林縣、呈貢縣、官渡區被文化部授予畫鄉稱號。2008年至2010年,云南只有呈貢縣和官渡區繼續保留“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11年至2013年,僅有官渡區和馬關仁和鎮被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到了2014年至2016年,“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在云南僅剩官渡區1個。從“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總數據可以看出,云南民間繪畫文化已出現滑坡趨勢,發展現狀令人擔憂。分析云南民間繪畫現狀及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1,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從過去的農民畫發展到現在的民間繪畫,它一直是政府文化職能部門倡導和扶持的對象。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民畫是準官方美術,從它的組織形式到生存狀態、發展空間一刻都離不開政府的主導。
第2,民間繪畫作品的商業市場和產業發展滯后。云南民間繪畫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其個體生存較為脆弱。隨著文化體驗為主體的精神消費不斷崛起,民間繪畫作品的商業市場和產業發展滯后,未能形成良性的需求及供應鏈。
第3,品牌建設傳播力度不夠。云南民間繪畫品牌隨著三十多年的不斷堅持,已經成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但由于宣傳不系統、不全面、不精準,民眾對畫鄉品牌知曉率不高。
第4,民間繪畫人才隊伍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從事民間繪畫美術專業業務骨干人才整體不足,長期沒有更多的業務骨干及年輕血液的加入,導致民間繪畫藝術面臨青黃不接的問題。
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發展形勢
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產教深度融合是完成戰略任務的主旋律,也是必由之路。藝術設計類專業作為高校傳統本科專業的一個門類,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藝術設計,主要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應用于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換言之,藝術設計首先是為人服務的,大到空間環境,小到衣食住行,它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整結合,是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
隨著文化事業特別是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部分高校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結合實際也對現有專業與課程進行了改革,一些新的學科出現了。比如,數字媒體設計專業,它主要從表現形式與技術角度來研究新媒體,是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藝術等學科的交叉,是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兩者結合的新專業。再比如,視覺傳達設計,主要學習內容包括廣告戰略、廣告表現、書籍設計、插圖設計、攝影藝術與技術、新媒體創作與應用等。雖然在表現形式與技術上都有了較大革新,但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作品并不具備其地域特色,也未實現所學內容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結合。如何讓學生的設計作品走向市場,與當地企業、社會實現無縫隙銜接,是高校設計類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認為要從兩個方面破題。
一是高校要成為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青訓營”。文化產業主要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需要實訓與實踐教學,目前國內高校這方面還比較薄弱。因此,在學科建設過程中,不僅要結合學校、學院自身的特點培養人才,還要結合地域產業與市場的需求培養人才,為行業輸送各類急需的優秀青年人才,才能夯實學科建設、發展的基礎。
二是社會要成為高校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特訓營”。產業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真金不怕火煉,人才需要不斷錘煉。高校設計專業培養的人才如果不到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去磨練,難免會紙上談兵,脫離生活,脫離實際,脫離產業發展需要。因此,企業、社會要為高校設計專業提供實踐的舞臺、交流的舞臺,推動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化產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三、民間繪畫文化融入藝術設計專業實現共贏發展的作用
云南民間繪畫文化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相互融合發展,是雙贏之舉,一方面有利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科建設,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云南民間繪畫文化品牌傳播力,補齊人才隊伍建設短板,是推進云南民間繪畫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實踐能力,重塑民間繪畫文化品牌。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屬于應用型專業,重在與行業、產業直接對接。學生只有把理論知識運用到項目實踐中,才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可以以云南地域文化為背景,以民族民間藝術為根基,以民間故事、風俗等為創作主題,從中提取典型元素、凝練民間文化藝術形象,用設計語言講述各少數民族民間故事,重塑現代云南民間繪畫文化品牌。民間繪畫文化融入藝術設計專業融合發展,既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發展云南民間繪畫文化拓展市場進行了品牌宣傳。
二是多元手段豐富民間繪畫文化形式,助力產業化發展。許多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能夠緊跟數字化時代,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開拓出全新視野,但卻缺乏一些地方特色主題的表現。而民間繪畫是千百年來人民大眾創造并享受的文化,有著深厚的社會歷史信息,可以進行深度挖掘。因此,若能把兩者結合,將民間藝術介紹給學生,使其近距離接觸這些文化精華,甚至觀摩或體驗制作過程。學生在深入了解民間藝術的同時,既提升了對鄉土的熱愛之情,又增強了設計作品中的地域特色表現。結合學校的新媒體課程,充分發揮新媒體受眾量大、互動性強等優勢,可以為民間繪畫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和研究支撐。
三是推動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緩解高?!熬蜆I難”。云南現代民間繪畫團體主要依附于當地的相關組織,大多數作者都是由前輩進行教學,自身創作不足,也沒有專門負責培訓與建設的工作者。而對高校而言,目前的教育體系尚未對文化建設的相關學科和專業進行認定,相關的畢業就業信息和招聘平臺未能及時增設相應的專業和方向,導致民間繪畫產業人才資源信息無法有效整合,不利于規模化、科學化的人力資源集成與配置。文化產業所涉及到的領域范圍非常廣泛,其門類種類及表現形式也是傳統產業無法比擬的。因此,民間繪畫文化產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具有強大的吸收容納就業的能力。若高校可以根據崗位需求設置專業,探索出真正符合時代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讓“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以需求為導向,必將為云南設計類專業學生的穩定就業鋪平道路。
四、結論
云南民間繪畫文化與高校設計類學科的融合創新,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學科交叉能力和創新能力,推動高校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面的深度融合,還為地方與高校融合發展探索了新模式和人才培養的新路徑,為大學生就業拓寬了路徑。同時,立足云南民間文化發展實際,將民族民間文化、精神融入到設計學科實踐教學中,還能實現民間繪畫教育與設計學科教學實踐的相促相長,便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鄉情懷,發揮專業優勢,創作出更多體現新時代民族民間風貌的高質量作品,傳承和發展云南民族歷史文化,推動云南民間繪畫文化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萬超.文化創意產業前沿[M].經濟日報出版社,2019,1
[2]王剛.官渡區現代民間繪畫優秀作品集[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4
[3]聶永剛.高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模式與運行機制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20(11): 163-165
[4]林立平. 云南文物管理所作為高校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的研究[J].學園,2021(23):55-57
作者簡介:姚欣楠,男,講師,西南林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藝術研究
本文系2020年西南林業大學“教育科學研究課題”(QN202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