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迪麗亞·庫爾班
摘 要:文學翻譯是情感達意的轉化過程,是讀者、譯者、作者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與理解。在英語文學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需要以科學的翻譯思維看待英語文學作品,需要創造性地理解和挖掘英語文學作品中蘊涵的審美情趣、人文思想,從而在傳達作者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滿足讀者對英語文學作品的審美需求。而將新媒體融入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能使翻譯作品具備網絡時代的特征和特點,拓寬英語文學作品的受眾范圍,提高英語翻譯服務社會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文化學;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技巧;研究
引言
良好的翻譯能夠更好地為語言的學習提供動力,學習英語的重要前提,需要首先了解英語的組成基礎以及相關國家的知識。英語語言翻譯的最佳狀態就是針對國家語言以及相應的知識等進行開展研究,站在英國實際基礎上進行翻譯。所以相關的翻譯者在進行英語翻譯之前,需要首先了解英國的知識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之間的關聯。才能夠更好的翻譯出英語所表達出的真實狀態。不僅如此立足于文化基礎上進行翻譯,還需要相關的翻譯者綜合水平與能力達到一定要求,這些要求不僅指具備一定的英語翻譯水平,還需要這些翻譯者在進行翻譯的同時,結合相關的國家背景以及社會知識的綜合運行。達到英語譯文翻譯的真實反饋,滿足相關語言工作者的需求。但是在進行翻譯之前,需要首先保證詞語的正確以及整個翻譯的句子的完整性。
一、文化學
所謂的文化學是具有很強綜合性的學科之一,文化學主要研究的內容是文化的起源背景、傳播途徑、文學結構、功能作用等。然而,之所以會構建文化學,旨在探尋與研究各類文化之間存有的內在關聯性,從而為其他文化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架構。從本質層面上來看,文化學屬于人類文化歷史進程中的代表性產物,而且這門學科也是憑借人們聰明才智下創造出的文化為基礎,在此之上研究人類,從而幫助人們了解到文化學的發展歷程。經實踐論證,文化學有著很強的地域性、歷史性、實效性特征。
二、文化學視閾下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研究的意義
美學視角下,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藝術語言更加豐富多彩,而思維與語言如影隨形。英語文學翻譯自然反映了中西方思維的差異。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繼承了希臘哲學家的思維方式,彰顯出對理性和智慧的推崇,無論是宗教、愛情還是戰爭等題材,都散發著哲學和理性思維的光芒。西方的邏輯思維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尤其善于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分析問題。相較之下,中國人的思維雖然是感性與理性相結合,但更凸顯形象思維。從《論語》《詩經》等開始,中國文學與哲學、政治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結在一起,受韻文、駢文、八股文等的影響,漢語以類似螺旋形的趨勢進行發展,體現出反復又發展的環形特征,尤其以跳躍式思維為特色,使中文段落、篇章呈現松散的特征,句與句、段與段之間邏輯聯系不夠明顯,常常使讀者誤認為文學作品主題不夠明朗。從美學視角進行分析,這種思維特征對讀者的要求較高,需要讀者事先了解作者背景和思維特征,換位思考,品味其中的美學價值。然而,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翻譯者在將英語文學轉譯為漢語時,其思維轉換、主旨表達甚至是翻譯語言的流暢度都會受到影響,使得英語文學本身的美學價值和藝術語言效果大打折扣。而真正立足于美學視角對英語文學翻譯的藝術語言進行改進,正是要求譯者預先了解西方思維,最好是具體作品和作家以及創作該作品時的心境,而后找準中西方思維差異的契合點,并選取最恰當的翻譯技巧,將多方面因素相結合,且“糅碎”,通過反復推敲文學原文、挖掘其思維活動,把握創作主線,將翻譯技巧熟練運用于這種思維轉換中,以力求體現中西方思維的異同和英語文學本身以及翻譯的美學價值,這就翻譯技巧成功運用的目標之一。
三、文化學視閾下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
(一)不能曲解原文意思
在文化學視域下,翻譯英語文學作品時,要求翻譯者掌握的基礎技巧是不能曲解原文意思,換言之,作為翻譯者不能依據自己的喜好來改變作者創作的目的以及所表達的寫作情感。一般狀況下,人們大都認為不曲解原文意思,就是忠實原文,即逐字逐句進行翻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翻譯應成為文學作品、創作者、讀者之間的“樞紐”,這樣才能將英語文學作品的創作價值充分體現出來。所以,翻譯者在轉化翻譯語言的時候,一定不能依據自己的喜好、翻譯習慣來擅自轉變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面對于此,為了在翻譯時不改變英語文學作品的原意,翻譯者便可選用直譯或者意譯的方法完成相應的翻譯任務。
(二)堅持“與時俱進”原則,賦予譯文歷史感和時代感
英語文學歷史跨度大,一般都具有明顯的時代印記。英語文學翻譯藝術語言的運用有必要與作品所處的社會風貌、時代特色等相聯系,這就要求英語文學翻譯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所謂“與時俱進”,一方面要對原作中包含的時代背景和環境有透徹的了解,保證翻譯的藝術語言具有歷史感;另一方面要與譯者和讀者所處的時代、事物等相聯系,保證藝術語言具有時代感。以英國作家簡·奧斯汀(JaneAusten)于1813年出版的《傲慢與偏見》(PrideandPrejudice)為例,作者以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鄉鎮日常生活為素材,描述了處于保守狀態下的世態人情。該部作品在當時英語文學界耳目一新,至今享譽世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運用藝術語言極為嚴謹,例如“Idonot”,共出現60次,但不采用其縮寫形式,且大多數搭配know(19次)、believe(5次)、think(4次)、like(3次)、mean(2次)、imagine(2次)等表示心理活動的詞匯。這一點成為我國譯者重點研究和完善的關鍵點之一。我國翻譯家孫致禮在翻譯該作品時,對原作中貴族家族的生活進行了較為深刻的了解,運用“尊重,崇拜,居高臨下,享受面子”等詞匯對其進行描述,貼切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人物心理等,也與今天人們的語言習慣較為吻合,成功賦予譯文歷史感和時代感雙重屬性。
(三)語言翻譯文學需要通順帶有相應情感
英語文學語言作品的處理與翻譯的整個過程中,文字方面的流暢度是一個檢查標準。更好的保障文章作品翻譯質量水平不僅需要文學作品提供的文學水平和時代背景的真實,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情感傳遞,使得人們在開展文學作品的表達研究中得到享受與情操的陶冶,所以,翻譯過來的作品一定不要生澀,導致整體感情機械。機械的作品翻譯不僅達不到原有作品的需求,也不能夠滿足相關讀者的理解。流暢度的原則也是文學作品翻譯中的主要原則,保持流暢度水平較好需要相關人員進行文學語言的翻譯時,與原文保持一致的同時加入自己的語言語法要求,結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打開創造。換種說法來說,翻譯者在進行文學語言作品的翻譯時,需要首先針對原文中的作品展開翻譯,然后自己融入原有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并且表達出原有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結束語
總體而言,現實中文化表達的載體之一就是語言,基于當期社會已經迎來了經濟全球化,在此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也已構成了相互交融、協同發展的良好文化社會學體系。在該體系建設中,收集、分析、提煉各類文學作品的精髓、創作價值以及創作內涵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然而,從當前社會現狀來看,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方面仍舊表現出難度大的特征,所以,在文化學視域下,作為英語翻譯者務必要探尋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以實現翻譯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推動英語文學創作領域的進步。由此可見,對文化學視域下,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做出研究與分析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韓春慧.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研究[J].散文百家,2018(11):19.
[2]趙菊菊.文化學視闕下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7(08):197.
[3]王小芳.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探析[J].校園英語,2017(04):227-228.
[4]黃柳.文化學視閾下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研究[J].海外英語,2016(03):105-106.
[5]于文杰.文化學視閾下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J].芒種,2012(16):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