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5月31 日,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人民日報《環球人物》雜志社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絲路友好使者”盛典頒獎活動通過視頻方式在線上舉行。
以“講述‘一帶一路’建設者的故事”為主題,本次活動在全球100多名候選者中評選出12名個人和1個集體,分別授予“絲路友好使者”個人獎和集體獎榮譽稱號。
“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楊傳堂在致辭中表示,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9 年來,我們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今天,我們隆重舉行“絲路友好使者”盛典頒獎活動,就是要通過講述“一帶一路”建設者們無私大愛的故事,傳遞絲路美好心聲,共筑絲路發展夢想,攜手把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發展好、建設好,為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作出我們的貢獻。
人民日報社總編輯于紹良在致辭中表示,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離不開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卓識與踐行。評選和表彰“絲路友好使者”,就是要褒獎他們在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加強各國人民的友好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希望更多“絲路友好使者”凝聚絲路合作共識,貢獻絲路合作力量,共創絲路美好未來。
“絲路友好使者”獲獎者及所在單位代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代表、海內外關注“一帶一路”建設的友好人士等500余人參加此次活動。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何建中、李保東、許立榮、李建紅等出席本屆盛典。
促成哈薩克斯坦首批糧食過境中國,是國際學者古麗娜爾·沙伊梅爾格諾娃最引以為豪的履歷。
她專注研究“一帶一路”倡議,撰寫的哈中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報告得到哈政府采納。如今,該基地已成為哈薩克斯坦“出海”的重要渠道。
2015 年擔任哈薩克斯坦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后,她圍繞“一帶一路”和雙邊關系舉辦各類學術活動,并及時發布研究成果,為哈民眾了解中國提供了權威渠道。
在今年的北京冬奧會上,一條“雪游龍”驚艷世界,背后也有“絲路友好使者”的貢獻。北京冬奧組委特聘的雪車雪橇項目競賽組織專家諾蒙茲·科坦斯連日高強度工作,協助建成我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并負責規劃場館設施和培訓技術人員,得到國內外有關方面充分肯定。
冬奧會后,他返回祖國拉脫維亞,期待著未來有緣再來中國,續寫自己的中國故事。
本次活動評選出的獲獎者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的10余個國家,涵蓋政治、經濟、醫療、基建、體育、藝術等多個領域。
雷馬特·阿里父子兩代都與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喀啦昆侖公路有著不解之緣,為兩國基礎設施“硬聯通”作出自己的貢獻。
雷馬特的父親曾參與修建喀喇昆侖公路,把青春與歲月奉獻給了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雷馬特則在中國學成歸國后,成為喀喇昆侖公路改線項目工程團隊的駐地醫生,他遠離妻兒,每天奔波在施工現場,完成預警、特殊危機處理等工作,還要負責安全防護、及時救治傷病人員。“希望公路線改項目順利完成后,我能繼續在‘一帶一路’的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工作。”
這些新時代的“絲路友好使者”,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硬聯通、軟聯通和心聯通。盛典上,“絲路友好使者”分享了在各自崗位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感人故事。
楊栽是來自老撾的“鐵建青年”。他給中老鐵路項目房建專業技術員牛玉春當駕駛員,并拜牛玉春為師。在師傅的悉心傳授下,他把工地附近每一個彎道和坡道都熟記于心,一有空就扛著測量儀練測量,還學會了看圖紙等房建專業技能。他從駕駛員一步步成長為房建專員,為中老鐵路高效建設貢獻了一己之力。
柬埔寨人海星有著類似經歷。他曾受中國資助來華留學,畢業后加入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成為中柬友誼合作項目的一枚螺絲釘。他扎根物業管理,確保特區以最整潔的面貌展現在各國友人面前,業余時間還堅持參加中柬翻譯的志愿工作。
在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中柬友誼的種子在民間生根發芽。“作為‘一帶一路’上的受益者,希望可以將我的所學所得去幫助更多的人,也希望可以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中柬友誼添磚加瓦。”他談道。
烏茲別克斯坦創新發展部部長易卜拉欣·阿卜杜拉赫莫諾夫不遺余力推動烏中疫苗合作,促成中國新冠重組蛋白疫苗在烏茲別克斯坦獲批使用。為此,他親自組織近7000名志愿者參與臨床試驗,自己和家人都參與其中。
目前,烏茲別克斯坦大約每兩個人里就有一個接種了中國新冠疫苗。中國疫苗成為當地人眼中最安全、有效的疫苗。阿卜杜拉赫莫諾夫還進一步推動疫苗生產線建設,實現了中國疫苗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本土化生產。
一弦一柱總關情,音樂讓文明交融絲弦相扣。通過古箏,李楊和朱拉蓬公主合奏了中泰傳統友誼的新樂章。
作為泰國最具影響力的華裔音樂家,李楊長期從事中國古箏的傳播與教育,用古箏架起中泰文化交流橋梁。她機緣巧合成為泰國朱拉蓬公主的古箏老師,兩人相隨相伴近15年,一起研習音樂、遍訪世界,還連續舉辦“中泰一家親”音樂會,使得泰國民眾聽古箏、學古箏成為潮流。
醫學交流互鑒的故事也在“一帶一路”上不斷上演。巴基斯坦人艾哈邁德·吳卡斯·巴蒂曾在天津第一中心醫院肝移植中心擔任6年的醫學顧問,其間協助開展了400多例肝移植手術,并為外國患者提供術后護理管理、預防措施等。
與此同時,他積極推動中巴器官移植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還計劃在祖國建起一座采用中國標準的“友誼醫院”,推動中巴“肝膽相照”的醫療合作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