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委書記 李勇軍
林業碳匯交易是碳排放權交易中一種重要補充機制,是開展生態補償的市場化渠道,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推進生態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江西省銅鼓縣以深化改革為抓手,搶抓、深挖“雙碳”目標的發展機遇和經濟價值,積極在林業碳匯交易上先行先試,走出了一條發展生態產業、探索碳匯經濟的新路子。
去年銅鼓縣被列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基地,今年與上海交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簽訂林業碳匯資源開發項目,在江西省率先落實碳匯開發,預計年均可實現收入4000萬元。

銅鼓縣委書記李勇軍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指出“將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銅鼓縣林地面積2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人均森林面積、生態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等多項指標均居江西省第一,擁有國家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等多塊“國字號”金招牌,完備的生態系統、豐富的森林資源為銅鼓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發展碳匯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巨大潛力。但長期以來,老百姓都是靠砍伐木材為生,因封山育林讓“靠山吃山”成為歷史,守著青山不作為又只能端著“窮飯碗”,生態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歷屆縣委班子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保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的一貫性、持續性,在綠色發展中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是2021年縣鄉換屆以來,新一屆縣委領導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常態化深入調研、認真研判分析的基礎上,秉承“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寫入縣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并提出“要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增強生態系統碳匯、固碳能力,大力發展碳匯經濟”,并在縣黨委第十五屆三次全會中進一步提出“搶占碳達峰碳中和先機,堅持‘減碳排’與‘增碳匯’并舉,大力培育新興產業”。這些既是踐行“三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對省委建設“美麗江西”、市委建設“綠色生態強市”的積極響應,更是縣委立足實際,凝聚共識,堅定不移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步伐。當前,銅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態更加優美、綠色動能加快形成,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思想進一步解放、理念進一步更新,生態資源也正在從“賣木頭”到“賣指標”進行全面轉型。

李勇軍(右三)在工業園調研安全生產工作。
銅鼓縣從組織協調、考核獎懲等方面入手,持續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開展了一系列基礎性、開創性、長遠性的碳匯工作,推動碳匯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勇當綠色發展的引領者。
健全組織協調機制。成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組織領導機構,制定有關碳達峰碳中和方案、意見和通知,明確“雙碳”工作的總體目標、工作重點、具體要求和實施步驟,并指定專人負責林業碳匯工作,先后多次召開專題研究,對碳匯工作高度重視、精心部署、統籌推進。
健全考核獎懲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鄉鎮、各部門年度高質量考核的重要內容,逐級簽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書,按照職責分工和屬地管理的辦法,將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年終嚴格考核獎懲。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追償,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任期內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損害的堅決“一票否決”。
發展碳匯經濟,第一要義是保護和利用好生態。銅鼓堅持系統觀念,壓實各方責任,落實齊抓共管,始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通過治山理水達到顯山露水,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生態資源高質量轉化,不斷厚植生態這個最大優勢、用好生態這筆最大財富。
“齊心”控源頭。充分利用“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這一政策紅利,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非國有森林贖買改革試點,簽訂了全省首份天然林保護協議,提高管護補助資金到21元/畝,聘請270余名當地村民為生態護林員,全縣劃成306個森林資源管護網格,對全縣的山頭地塊實現全覆蓋,讓森林資源“管得住、管得好”,村民不砍樹也能致富。制定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所有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污染企業進行“關停并轉”,全面落實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上馬。加大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行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新風尚。
“鐵心”抓整治。深入實施林長制、河(湖)長制、路(街)長制,恪守“生態、耕地、水資源”三條紅線,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建設。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和生態修復攻堅戰,狠抓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深入推進重點行業廢氣、工業和城鎮污水、礦山開采、土壤環境等綜合治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2021年,國考省考斷面和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水質綜合指數位列全省第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7%,居全市第一。新增人工造林6400畝,封山育林1.4萬畝,退化林修復2.5萬畝,查處各類違法犯罪林業案件99起,處理違法犯罪人員99人次,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近1 000萬元。“河長制”工作獲水利部表彰,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居全市第一。
“潛心”轉優勢。充分挖掘生態價值,強化“生態+”與“+生態”理念,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文化旅游、大健康經濟、林下經濟等生態產業,培育獨特的生態文化、生態產品、生態旅游品牌。2021年,緊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筍(竹)精深加工三大支柱產業,引進一批基礎性、支撐性和引領性的重大項目。成功承辦“中國黃精產業發展大會”等大型活動,七星嶺冰雪運動多次亮相央媒,研學產業爆發式增長。有機認證和轉換面積達61萬畝、有機認證品種達63個,發展富硒茶葉、中藥材(黃精)、竹筍、優質稻等主導產業,建成富硒示范基地9個,新增茶園種植面積875畝、中藥材面積8 400畝,黃精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獲評全國茶葉百強縣、中國長壽之鄉健康養生服務示范縣。生態保護司法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建“江西銅鼓綠色智庫研究院”。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很重要的支撐就是碳匯,這意味著碳匯在將來可能成為改變經濟發展格局的一種戰略資源。銅鼓最大限度利用生態優勢,積極探索林業碳匯與碳中和新機制新途徑,更好地發揮森林碳匯功能、轉化碳匯生態價值、落實國家“雙碳”戰略,打造“銅鼓樣板”、形成“銅鼓經驗”。
理清碳匯開發思路。積極對接了解碳匯政策最新走向,并咨詢碳匯開發先進縣市,參考做法、借鑒經驗,不斷理清開發思路,掌握開發流程。聘請中國船級社、北京林大專家普及碳匯知識,舉辦培訓班3期,培訓人員60余人次,進一步培育和儲備碳匯專業人才。先后與山東中和碳排放服務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交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碳匯橋公司、廣州盛金瑞祥碳匯公司等多家林業碳匯領域企業進行業務咨詢與合作商討,梳理出全縣可開發林業碳匯資源具體情況,通過綜合考慮、實地考察、集體討論,最終確定與上海交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林業碳匯開發合作,預計年底可實現碳匯期貨交易。
大力推進碳匯建設。依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等管理和技術要求,開展全縣符合開發條件的林地調查,已形成基礎數據庫,按照當前已實施碳匯項目測算,銅鼓所有商品林產生的碳匯價值約為4000萬元/年。下一步,將進一步開展全縣碳匯資源基礎調查,識別包括不同類型的林地、濕地等碳匯的儲量、增量變化情況,掌握全縣碳匯資源的分布,建立碳匯開發、保護和經營戰略。結合全縣造林、營林等活動,科學規劃碳匯建設方向和建設重點,為未來碳中和奠定基礎。按照做好碳市場建設,積極對接可能啟動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CCER)工作思路,在開展系統調查的基礎上,儲備一批林業碳匯項目。
深化綠色銀行運行。探索組建綠色銀行,采取租賃、入股、托管、贖買等形式,將全縣碎片化、零星化的生態資源集中收儲,形成集中連片優質的生態資源資產項目包。推廣應用綠色貨幣,對居民參與護水治水、護林植樹、社會治理、綠色出行等相關活動記錄進行評判認定,將群眾的綠色生活方式量化變現為真金白銀。下一步,將持續深化林權抵押、商品林贖買改革等綠色銀行運行機制,探索銅鼓縣林權方面綠色銀行建設,推進林業建設和生態保護。
積極申報碳中和試點。推進碳中和試點,建立縣域范圍碳排放與碳匯對口援助,將企業用能權、碳排放總量、污染排污權等行為與碳匯主體相銜接,與產業扶貧、生態補償等結合,促進局部碳中和,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基于良好的生態系統、綠色產業和能源體系條件,將繼續探索縣域碳中和示范的路徑,包括建設碳中和示范基地、開展碳匯核算等,走出一條中部生態縣新型發展之路,爭創“碳中和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