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暢婉潔
“這是我經歷過最漫長的一夜。”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封控區醫療保障人員臧莉說。
2022年5月25日凌晨一點,花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救治專項組里燈光依然明晃晃地亮著。這時一個求救電話打了進來:“有兩個急性腸胃炎的患者,不知哪里能接收?”
醫療保障人員姜婷最先反應過來,她抓過電話,開始記錄:“兩名病人是一家,急救人員初步判斷腸胃炎,一人情況較重。”
與此同時,臧莉馬上開始聯絡各方:“首先聯系了救護車目標醫院,但獲悉隔離診室正在消毒,預計還要一兩個小時。但病人狀況緊急,等不得。”臧莉馬上又撥打了第二個電話。
第二個電話同樣是撥給附近定點醫院的,但又遇到院內大搶救,希望也落了空。
最近的兩家醫院都不行,姜婷與臧莉一刻不停,馬上打給了稍遠的4家醫院,但他們或者沒有腸道門診,或者同樣在封控小區周邊,已經沒有額外的隔離診室。
核酸采樣組
此時已近凌晨兩點,姜婷與臧莉不停與可能接收的醫院溝通,不停向焦灼的家屬和居委會反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在打出第32個電話后,終于,世紀壇醫院傳來好消息:可以接收。
得知兩位居民順利入院,臧莉和姜婷松了一口氣,剛剛在桌上趴著休息了一下,突然鈴聲又響徹診室:“醫療組嗎?我們有個心梗的病人要入院……”
此時距離5月22日海淀區花園路街道有色金屬研究院新小區出現陽性確診病例實行區域管控,剛剛過去48小時。
從封控開始,海淀區花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以中心主任為組長,中心副主任牽頭的9人“封控區醫療救治專項組”,24小時響應封控區居民的醫療需求。
“您這種情況,可以先在手機上申請電子醫保卡,請您家里人代開藥”“您著急,我也著急,三院那邊還著急”“他們正在對先關科室進行消殺,消殺結束就把您接進去了,救護車上有大夫有儀器,您再稍等一下”……在救治專項組案頭,各渠道匯總的各種居民就醫需求已列滿三四張A4紙。
聯絡、識別、溝通、回復,從社區采集上來的醫療需求在這里匯總成長長的表格,長長的表格又落實為一個又一個電話,醫療救治專項組成了封控小區的“定心丸”。
一夜緊張的協調保障,天亮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馬不停蹄,帶著棉簽、試管、信息登記表等一系列用品趕往封控小區,迅速、準確、高效地完成入戶采樣工作。
在入戶采樣中,以戶為單位,進行網格化管理,每個單元樓建立一個微信群,每人采樣完成后立即掃碼進群,確保不漏一人,摸清底數后有利于后續工作的順利進行,真正做到了應檢盡檢。
封控不能阻擋居民的就醫路。中心從居委會、精防科、防保科、健康檔案系統中分類調取了封控區域的人員就診情況。在長長的表單上,有慢病需持續服藥的人群,有高齡老人,有初生的嬰兒,有孕產婦,有需要關懷的精神康復者。每一類人群,中心都準備了預案以及時響應他們的需求。
中心利用醫聯體內轉診綠色通道,力保各類人群就醫需求。遇有重癥、急癥第一時間閉環轉診;存在透析、化療需求的居民,也會閉環轉運至其定點醫院。
同時,中心還啟動慢病患者用藥保障機制,家醫團隊、掛號處、藥房、居委會四方協力,居委會負責收集用藥需求、收集醫保卡,責任醫生和醫保科開具藥方,開出藥品、核算費用,家醫助理送至居委會,再由居委會轉交居民。三方接力為封控樓居民搭建起需求通達的空中橋梁。
“他們用責任擔當填平了封控人員就醫的溝溝坎坎,讓醫療救治專項組成為封控區居民安心隔離的堅強后盾。”花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濤說。
“疫”要抗,“醫”也要保。
除了保障封控區居民的醫療服務,花園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基本的診療服務也沒有一絲懈怠。
被疫情波及的李阿姨一家都在居家隔離。一日晨起,李阿姨突感口唇麻木,并出現了口眼歪斜的癥狀,一步也離家不得的李阿姨情急之下撥通了簽約家庭醫生的電話。
“放心,肯定不能讓隔離耽誤您的病情。”全科醫生聽完李阿姨焦急的訴說,做了初步判斷,一一告知她觀察和注意事項。專業的研判、溫暖堅定的話語給了李阿姨一顆定心丸。
放下電話,全科醫生一方面立即著手聯系海淀醫院神經內科的專家,通過社區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給李阿姨辦好了轉診手續。另一方面聯系冠城園居委會,協助李阿姨由120閉環轉運至海淀醫院就診。由于醫生的悉心診斷、果斷轉診,李阿姨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和緩解。
家庭醫生團隊電話不斷響起:用藥咨詢、失能老人護理、居民急病、意外受傷……家庭醫生團隊電話專人值守,24小時在線,隨時回應封控人群的健康問題,還可通過微信在線問診,初步判斷病情。
疫情期間,以社區全科醫生為首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始終堅守在保護生命健康的第一線。無論是核酸采樣還是疫苗接種,無論是醫院坐診還是上門巡診,中心醫療工作者都在全力以赴、全面出擊,始終保持生命綠色通道的一路暢通,以有溫度有力度的醫療服務回應民生需求。
家庭醫生團隊傾盡全力保障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通過家醫團隊這組“毛細血管”,基層醫療衛生資源快速滲透到社區末梢,成為疫情期間的堅實“醫”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