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根,張 寧,曾 巖,侯秀明,孫 巖,關升宇,曲曉麗
(1.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 遼寧大連 116036; 2.大連旅順口區水師營蔬菜種子研究所遼寧大連 116050; 大連市旅順口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遼寧大連 116041)
大白菜(ssp.)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蔬菜作物,全國每年播種面積近267 萬hm,產值在600 億元以上,占全國蔬菜總播種面積的15%左右。在我國北方地區,大白菜是冬季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之一,遼寧地區主要種植直筒型大白菜,如北京新三號、水師營10號、水師營91-12 等。這些品種不抗根腫病,加之連年種植,造成了根腫病快速蔓延的趨勢,尤其是一些秋播大白菜基地出現根腫病大面積暴發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大白菜的正常生產。大白菜根腫病是由根腫菌屬蕓薹根腫菌(Woron.)侵染引起的專性寄生土傳病害,20世紀50年代首次在中國南部及西南地區發病,近年來在華中、華北、東北地區呈現擴散趨勢。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多、防治困難等特點。化學、生物等方法無法徹底解決該病的危害,選育抗病品種,是目前解決大白菜根腫病難題的最佳途徑。因此筆者所在育種團隊廣泛收集抗根腫病資源,并利用加代等方式在較短時間獲得抗原材料,選育出抗根腫病且與市場秋季主要種植品種園藝性狀相類似的大白菜品種。
母本K1178H2-2 是2006 年引自韓國世農公司的大白菜品種K1178,于2007—2010 年在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試驗基地經4 a(年)6代自交分離選育的自交不親和系。由于K1178 在2006年秋季田間種植時表現出抗根腫病的特性,因此在分離篩選過程中,有意將植株種植在帶有根腫病菌的地塊,從整體不感染根腫病的株系中選留母株留種,同時委托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對植株中的抗根腫基因進行測定,含抗根腫基因植株自交留種,不含抗根腫基因植株淘汰,最終選育出抗根腫病的自交系。該自交不親和系中熟,大連地區秋季露地種植生育期70 d,株高45 cm,開展度60 cm,外葉綠色,平滑,外葉數8 個。葉球疊抱,中樁直筒形,球高29 cm,球徑19 cm,葉球質量3.1 kg。抗根腫病,較抗霜霉病、軟腐病、病毒病。抗抽薹。
父本小義和秋-1-5-6-2-1是從2005年引自山東膠州的大白菜品種義和秋,于2006—2010年在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試驗基地經5 a 5 代自交分離選育的自交不親和系。該自交不親和系中晚熟,大連地區秋季露地種植生育期75~80 d,株高33 cm,開展度56 cm,外葉綠色,平滑,葉柄白綠。葉球合抱,炮彈形,球高25 cm,球徑17 cm,葉球質量1.2 kg。抗軟腐病、霜霉病,中抗病毒病。
2011年春季共配制45個雜交組合,同年秋季進行組合力測定,測定中發現K1178H2-2×小義和秋-1-5-6-2-1組合生長勢強,園藝性狀好,抗病性強,尤其抗根腫病,符合育種目標。2012—2013年秋季在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試驗田中進行品種比較試驗,不僅產量高,而且對根腫病抗性表現明顯,在其他品種或組合50%以上感染根腫病的情況下,水師營19無一發病。2015年參加了由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組織的遼寧省大白菜秋季區域試驗(中熟組),并同時在大連的瓦房店、金州及營口、鞍山等地進行小面積生產示范試驗,表現優秀,尤其在發生過根腫病的地塊,無發病株。2016 年4 月通過遼寧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備案委員會備案,備案編號為遼備菜2015025,2018 年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號為GPD 大白菜(2018)210549。目前已在遼寧的大連、鞍山、營口等地推廣種植。
2012—2013 年在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試驗田中進行了秋季露地品種比較試驗。對照為遼寧省區域試驗中熟組統一品種水師營10號,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 次重復,小區面積7.5 m。高壟栽培,行距50 cm,株距50 cm。試驗結果表明,水師營19生育期75 d左右,為中晚熟品種,單株凈菜質量4.4 kg,單株凈球質量約3.5 kg,凈菜率達78%(表1)。結球緊實,綜合抗性好。2012年8月10 日播種,10 月24 日收獲,生育期74 d,平均667 m產量8 536.5 kg,比對照顯著增產8.2%;2013年8月11 日播種,10 月26 日收獲,生育期75 d,平均667 m產量8 443.2 kg,比對照顯著增產10.1%(表2),2 a 平均667 m產量8489 kg。

表1 水師營19 在品種比較試驗中的性狀表現

表2 水師營19 在品種比較試驗中的產量表現
2015 年8 月上旬參加遼寧省區域試驗(中熟組)。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 次重復,小區面積12 m,行長5 m,4 行區,試驗設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沈陽)、錦州市農業科學院(錦州)、遼寧省風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阜新)、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大連)4 個點,對照品種為水師營10 號。結果見表3。水師營19 大白菜在區域試驗的4 個點中均增產,增產幅度最大的是沈陽,比對照增產24.6%,4個點平均667 m產量為9 869.4 kg,比對照水師營10 號增產11.8%,差異顯著。從表4 可以看出,在遼寧省區域試驗中,水師營19 生育期77 d,單株凈菜質量4.8 kg,單株凈球質量約3.7 kg,凈菜率77.1%。

表3 水師營19 在區域試驗中的產量結果

表4 水師營19 在區域試驗中的性狀表現
水師營19 大白菜在2015 年8 月上旬在參加遼寧省區域試驗的同時,分別在遼寧的沈陽、鞍山、大連等地進行生產試驗種植,每個點種植面積3500 m以上,其中鞍山、大連生產點有目的地選擇往年有根腫病發生的地塊,生長期間觀察發病情況,收獲時每地塊選擇有代表性的3個點,每個點不少于50株,將植株連根拔起調查發病率。結果表明,水師營19平均667 m產量在8000 kg以上,抗病性強,尤其是田間表現抗根腫病,在其他品種發病率40%以上的情況下,水師營19無一株感染根腫病。
3.4.1 抗根腫病性鑒定 2019 年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對水師營19進行人工接種抗根腫病鑒定,供試菌原為蕓薹根腫菌(.),生理小種為威廉姆斯4號,采用常規人工接菌方法,接菌后6周調查發病情況。對照品種為感病大白菜品種水師營91-12。分級標準如下:0級,根系無腫瘤;1級,須根有腫瘤;2 級,側根有腫瘤;3 級,主根有腫瘤。結果見表5,水師營19對威廉姆斯4號是免疫的。

表5 水師營19 與對照對根腫病的抗性評價
3.4.2 其他抗病性鑒定 2015 年在進行省區域試驗的同時,委托沈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通過人工接種對水師營19大白菜和對照水師營10號進行抗霜霉病、軟腐病、病毒病鑒定。結果見表6。水師營19大白菜高抗軟腐病、病毒病,抗霜霉病。尤其對病毒病的抗性,雖然與水師營10 號均為高抗,但田間實際表現明顯優于水師營10號。

表6 水師營19 與對照對其他病害的抗性評價
2015 年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化驗室對水師營19 葉球進行了品質檢測,結果見表7。水師營19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纖維素含量、維生素C 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與對照水師營10 號相近,品質較好。

表7 水師營19 品質測定結果
綜合大連地區品種比較試驗和遼寧省區域試驗結果,水師營19 在大連地區秋露地栽培生育期75 d 左右,為中晚熟品種。株型較直立,生長勢旺,株高43 cm,開展度63 cm,外葉綠色,葉面平滑,葉柄白色,外葉8 片。葉球疊抱,中矮樁直筒形,結球緊實,球高27.5 cm,球徑17.5 cm,球形指數1.6。單株凈菜質量4.5 kg,單株凈球質量3.5 kg,凈菜率78%。生長勢強,667 m平均產量8000 kg以上。高抗軟腐病、病毒病,抗霜霉病,對根腫病菌威廉姆斯4號生理小種免疫。耐貯藏。適宜北方地區秋季栽培(詳見彩插8)。
水師營19大白菜生長期為75 d 左右。大連地區一般在立秋后2~3 d 播種,其他地區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而定。行距50 cm,株距50 cm,667 m保苗2500 株左右。適墑播種,667 m用種量150~200 g,盡量避開十字花科蔬菜茬口,及時倒茬精細整地,基肥667 m施腐熟優質農家肥5000 kg 和氮、磷、鉀復合肥20 kg;出苗后及時噴藥,防治菜青蟲和蚜蟲,適時間苗、定苗,生長季節加強蟲害防治,結合中耕667 m施尿素25 kg,進入結球期加強肥水管理,以促為主,收獲前1 周控制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