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濤 張建雄 劉中華
(中交公路養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200)
人工開挖的邊坡地質條件復雜,失穩和破壞難以控制、不易預測[1],導致許多滑坡、坍塌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目前,邊坡監測和自然災害的預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問題在于巡檢工作量大,信息化程度低[2]。為給邊坡日常養護、管理和突發事件提供可靠依據,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必要對高邊坡無線遠程自動監測技術進行研究和應用,并建立一套遠程網絡監控系統平臺,最終實現工程監測的無人現場作業和監測數據的遠程獲取[3-4]。因此,本文提出一種基于深層水平位移的邊坡變形自動監測技術,該技術可以對邊坡的地表位移、深層水平位移變形、地下水位等指標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監測,實時數據采集,并能對邊坡穩定進行預警。
某工程現場邊坡如圖1 所示。某縣道從該坡體上經過,居民房屋緊鄰縣道兩側分布。該邊坡長約40m,寬約90m;坡向26°,邊坡所在斜坡坡度為25°~55°,邊坡上覆較厚松散含碎石粉質黏土,下伏志留系千枚巖。
圖1 工程現場航拍圖
理論上將邊坡劃分為天然和人工兩類形式,公路工程中所指的邊坡即為人工邊坡。受到人工影響,邊坡附近原始地質地貌、應力平衡等受到破壞,容易引起邊坡失穩現象,不利于公路的實際使用,嚴重情況下,會造成安全事故。為了深入了解邊坡水平位移變化及穩定性的影響,需要對邊坡變形情況進行監測。
黃潤秋等學者開展了對邊坡變形特征的監測分析工作,對邊坡變形特征與時間關系進行探索,實現了對滑動機制、滑動面及變形特征的發展趨勢的預測;李振東等科研人員將測斜儀、徠卡機器人等儀器應用于填方邊坡、基坑邊坡研究,對深部位移及水平位移改變特點及演變趨勢進行了剖析;董文文等將北斗定位技術、GNSS 技術用于邊坡監測,深入分析了蠕變型邊坡、排土場邊坡與時間關系的變化特征;魏愷泓等對存在支護結構的邊坡進行研究與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施工作用會對邊坡變形及其發展規律形成一定影響。很多科研成果只針對變形規律進行探索,還沒有開展深層水平位移邊坡自動監測的相關研究,也沒有對邊坡變形特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根據邊坡災害發生條件與災害特征,以降雨和地表位移作為主要監測內容[5],在滑坡體外穩定區域布設GNSS 基準點1 個,滑坡體主剖面強變形區域布設GNSS 監測點1 套,滑坡體內強變形區布設傾角加速度計監測點2 個,在滑坡體外穩定開闊位置布設降雨量監測點1 個,居民區附近安裝聲光報警器1 臺,設備布設如圖2 所示。以滑坡時間-位移曲線的切線角為主要判斷依據,結合滑坡變形加速度特征、不同工況滑坡穩定性以及宏觀變形特征,綜合確定預警預報依據,及時分析研判、分級發布預警信息。
圖2 邊坡變形監測設備布設情況
根據平臺數據顯示,自監測系統安裝以來,三級報警90 次、二級報警90 次、一級報警173 次。報警信息主要源于雨量計。
自2021 年8 月28 日至10 月10 日,雨量計預警分析平臺進行了多次報警,雨量報警期間降雨量統計見圖3。
圖3 隱患點雨量報警期間的降雨量統計
根據實時監測數據統計,雨量計數據顯示從2021年8 月28 至10 月10 日,累計降雨量416.17mm。通過查詢旬陽氣象歷史,該期間旬陽存在降雨過程,印證了雨量計的監測結果。此次監測點除雨量計,其他設備都沒有報警,通過分析GNSS 和2 臺傾角計的數據,評估災害點的整體穩定性,GNSS 監測數據變化趨勢見圖4。通過分析GNSS 和傾角計的數據,邊坡自監測以來,位移、傾角和加速度的數據平穩,無趨勢性,9 月底降雨量趨弱,報告認為災害點整體穩定,后續需繼續加強觀察GNSS 和2 臺傾角計的數據和報警信息,對災害進行預警分析。
圖4 GNSS 數據穩定XYZ 三向的位移值穩定
根據邊坡監測標準規范,制定各指標相應預警閾值,依據不同范圍值制定預警等級,對超出容許偏差的情況,進行實時系統報警或短信預警。根據采集數據自動比對分析,監測值超出設定的閾值會觸發報警機制,用戶可以在進入系統的第一時間看到報警數據提示。系統可以對所有歷史預警數據匯總保存,具有處理閉合機制,方便用戶隨時查看和處理。
邊坡位移存在水平、垂直兩個方向,水平位移正值為坡面水平向外,垂直位移負值為沿坡高方向下降。監測初期,以水平位移變化為主,隨著時間的增長水平變形量變小,此后該發展趨勢更為明顯。第1 階邊坡頂端變形在短時間內的增加量并不明顯。重直變形方面,第1 階邊坡頂端存在著順著坡高方向形成沉降位移,隨著監測時間的增長,垂直位移會不斷變大,表明該階邊坡頂端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均在相同測點。從地質剖面角度進行分析,表明該地質覆蓋層內監測點附近存在圓弧滑動面。從第2 階測點的監測情況中可以發現,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隨著時間增長,位移量也逐漸增長,每個監測點位移累積拐點在相同月份,位移累積量基本為0。位移變形速率變化規律方面,第1 階測點、第2 階測點基本一致,進入雨季后,變形速率會隨著時間增長而變小。垂直位移變形會隨著時間先變小后變大,進入雨季后變形速率會不斷變小,非雨季變形速率基本為0。第1 階、第2 階監測點的水平和垂直方向變形速率均比較大,隨著時間增長,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變形會不斷變小,最終變成0mm。這就表明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累積量和變形速率規律基本相符。從其他監測點數據中可以發現,水平位移最大累積值比較大,表明該監測點的地質條件比較差,存在著整體滑移現象,巖體容易破碎而存在潛在滑動面,位移變化趨向于向外發展。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發現,邊坡在雨季存在明顯的水平變形和垂直變形,這是由于存在潛在滑動面,影響邊坡變形主要有內、外兩方面因素。
邊坡變形會受到地質構造及山體巖性影響。從邊坡地質構造來看,巖層傾向于坡外,為順向邊坡形式。受到重力影響,土層會順著滑動面造成一定變形,隨著時間不斷推移,水平和垂直位移會不斷增大。邊坡頂部為較厚的松散含碎石粉質黏土,下層是下伏志留系千枚巖,由于此巖體節理、裂隙發育,山體巖石易于破碎,存在著潛在的滑動面,受到重力影響會形成滑動位移。
山體邊坡位移變形,會受到公路工程施工及支護結構作用的影響。在開挖施工階段,第1 階坡頂上松散土層受到重力影響,會形成面對坡面外向的水平位移,隨著開挖工程的不斷開展,第2 階邊坡巖體土層也會受到重力影響,形成面向邊坡開挖方向的水平位移。受到錨桿等支護結構施工的影響,會對山體自然邊坡形成一定的擾動,邊坡位移變形率會不斷變大。當支護結構施工完成以后,會對邊坡產生一定程度的約束,限制邊坡水平和垂直位移的形成,邊坡位移變形量和變形速率會不斷變小。邊坡位移量變小,土層和基巖接觸面內會存在軟弱特性的夾層,也會生成潛在滑動面。
邊坡位移及支護結構兩者間會重新達到應力和位置的平衡。邊坡開挖階段,邊坡變形速率會不斷變大,但受到邊坡自穩作用的影響,變形速率會不斷變小。在支護施工階段,山體邊坡會受到擾動變形影響,變形速率不斷變大,邊坡支護結構完成和邊坡建立新的應力平衡,變形速率會不斷變小,邊坡位移累積量會達到穩定狀態。
(1)設備安裝問題。導輪式固定測斜儀要嚴格控制開孔位置,使開孔位置與設計偏差不超過±10cm。
(2)邊坡自動化監測的準確度及精度問題。自動化監測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誤差,怎么樣才能有效地減少誤差。
(3)基于物聯網的公路高邊坡監控預警系統的設計。系統的設計應滿足一定的原則,盡量做到可靠、經濟、合理,既要滿足綜合的展示預警功能,又要提供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便于使用者操作。
(4)如何確定影響邊坡穩定性的降雨量、地理位置信息、邊坡位移形變量等關鍵數據。
(1)鉆具就位后,嚴格控制鉆頭垂直度,鉆進過程中,每進尺1m,對鉆具垂直度進行一次糾正,考慮到施工的可操作性,如果監測點在放樣的過程中,可以對監測點進行適當移位。
(2)采用模型改正法和求差法等,可以實現誤差減弱或消除,促進誤差源分析取得成效;研發新型變形監測傳感器裝置,如基于無線射頻技術的危巖變形監測報警裝置、邊坡微變形雷達等,提高邊坡自動化監測的準確度及精度。
(3)系統采用分層B/S 體系結構,以NET 為開發平臺,以ASP.NET 和ADO.NET 為技術核心,統一流程規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數據管理、統一角色管理、統一用戶登陸、統一界面風格,構成一個開放統一的平臺,構建分層的在線安全監測系統。使整個系統有一個清晰的邏輯結構,減輕使用難度。
(4)在滑坡體主剖面強變形區域布設GNSS 監測點1 套,監測落石、滑坡、裂縫病害;在滑坡體內強變形區布設傾角加速度計監測點2 個,監測滑坡內部變化;在滑坡體外穩定開闊位置布設降雨量監測點1 個,監測降雨量;在居民區附近安裝聲光報警器1 臺。
該邊坡體自2021 年8 月28 日至10 月10 日,系統多次雨量預警,地表位移數據均正常。通過查詢該期間旬陽歷史天氣,存在降雨過程,印證了雨量計的監測結果。自監測以來,位移、傾角和加速度的數據平穩,無趨勢性,進入10 月后,降雨量趨弱,據此,可認為災害點目前整體穩定。后續需繼續加強監測,對災害及時預警。可見該系統對提高邊坡穩定性水平有較大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