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中國鐵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珠海 519000)
重慶市東南武陵山區(qū)淺埋偏壓隧道洞口的塌方,導致已開挖的隧道全部被掩埋。根據(jù)該區(qū)域的工程地質和地形地貌條件,通過采用錨索框架梁配合偏壓擋墻和抗滑樁的綜合工程措施,有效地控制住淺埋偏壓段的施工安全和結構安全。本文就該隧道山體加固技術的應用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石梯子隧道處于重慶市東南武陵山區(qū),隧道左線的起終里程:K76+797.5~K77+150.5,下坡坡率為2.6%,左線長353m。隧道工程實施區(qū)域,屬于構造侵蝕造成的中低山溝谷切割發(fā)育的地形地貌,隧道進口左側受長期地質原因和外部環(huán)境影響形成的沖溝切割,地形地貌陡峭,坡角45°~60°,坡向270°,坡度較大。K76+797.5~K76+900 段的地形與隧道洞軸線相斜交,存在較為嚴重的受力不均,該段落最大埋深約16.2m,最淺埋深約2.3m,其中洞身段K76+858~K76+912 有發(fā)育為走向約252°的自然沖溝。隧道進出口地表植被豐富,山體大部分基巖處于裸露狀態(tài),個別位置倒懸。
石梯子隧道左洞開工后,自出口向進口組織施工,2018 年5 月,隧道掌子面施工至K76+890 下穿淺埋溝段時,發(fā)生冒頂坍塌,坍塌物為塊石土及強風化頁巖,洞內施工受阻。2018 年6 月,施工單位在右洞自出口施工貫通后,開辟工作面施工左洞進口段。2018 年8 月10日凌晨4 時左右,石梯子隧道進口左線K76+797.5~K76+825 里程段線路右側山體突然出現(xiàn)滑塌現(xiàn)象,掘進段洞頂和左側山體突然垮塌,導致掘進27.5m 左右的隧道全部掩埋。
石梯子隧道實施區(qū)域的地層,主要分布為志留系下統(tǒng)新灘組(S1X)、小河壩組(S1xh)頁巖及第四系殘坡積層。志留系下統(tǒng)新灘組(S1X)主要由灰黃綠色、黃綠色薄紋層狀頁巖組成,以黏土礦物為主,個別區(qū)域含有砂質較重,且夾有薄層狀砂巖,存在砂質條帶和鈣質團塊。中風化的區(qū)域巖石較為完整,層間結合較好~一般。志留系下統(tǒng)小河壩組(S1xh)主要由黃綠、灰綠色頁巖組成,局部存在夾泥質砂巖,構造呈現(xiàn)顯著的薄層狀,以黏土礦物為主,局部存在含砂質及鈣質團塊、夾砂質條帶。巖體中風化的區(qū)域較為完整,層間結合較好~一般。殘坡積層(Q4el+dl)的區(qū)域主要以粉質黏土為主,并夾有少量碎石、角礫、塊石,呈暗紅色、灰、灰褐色,厚度為0~1.5m,零星分布在緩坡地帶。進出洞口溝谷內均基巖裸露。
K76+870~K76+900 段發(fā)育有原始沖溝,溝心覆蓋層主要為粉質黏土夾碎石層和素填土層。經(jīng)過現(xiàn)場調查,坡體整體厚度為6.1~12.0m,沖溝前緣坡腳無臨空面,現(xiàn)狀自坡頂至坡腳小溝溝心處整體穩(wěn)定。但由于坡頂后緣地形偏陡,且洞頂區(qū)域為原生崩坡積土,填土為新近棄渣拋填,崩坡積土與填土的土體自身孔隙比及壓縮性存在較大差異。若持續(xù)強降雨,則素填土體可能沿原始坡面線自隧道右側現(xiàn)狀斜坡坡腳出現(xiàn)局部滑動。
由工程地質計算可知:K76+825~K76+860 段填方斜坡現(xiàn)狀處于基本穩(wěn)定~欠穩(wěn)定狀態(tài),K76+870~K76+900 沖溝段填方斜坡現(xiàn)狀處于基本穩(wěn)定~欠穩(wěn)定狀態(tài)。
K76+797.5~K76+817.5 段,20m 長度范圍,上方山體按照1∶0.5 的坡比進行刷坡,并施作錨索框架梁進行邊坡防護,該段隧道按明洞施工;K76+817.5~K76+892 段,線路左側根據(jù)地勘資料設置偏壓擋墻,回填后地表注漿,K76+817.5~K76+892 段施作明洞,K76+797.5~K76+892 段采取明挖的方式組織施工,之后施做明洞,明洞采取單壓處理。明洞區(qū)域地基承載力<0.35MPa 時,對地基進行處理,使得明洞地基承載力不低于0.35MPa。
K76+807.5~K76+891.7 左側的路塹采取深挖山體邊坡,坡腳設抗滑樁支擋收坡,樁頂標高以上的邊坡坡率設置為1∶0.3,每15m 分為一級,每一級的平臺寬度設置為2m。坡面防護采用正方形(邊長4m)的錨索框架梁布置,現(xiàn)場可根據(jù)開挖巖層實際情況調整坡率、每一級邊坡的高度和平臺寬度。樁間坡面采用錨噴混凝土臨時支護。
坡面采用邊長為4m 的正方形錨索框架梁進行防護。框架梁交叉的位置采用預應力錨索(技術指標:低松弛鋼絞線、1860 級,單根錨索布置6 束鋼絞線)對山體進行加固錨定。每束鋼絞線施加的預應力為400kN,樁上錨索單根施加預應力200kN,張拉鎖定值230kN。同時采用Φ6.5mm 的鋼筋網(wǎng)片配合噴射10cm 厚的C20混凝土,對框架梁的坡面進行防護,框架梁內對鋼筋網(wǎng)片的周邊及中心位置設置長度為4m 的Φ22mm 砂漿錨桿進行錨定。
隧道工程實施區(qū)域的排水組織為:坡頂?shù)牡乇韽搅鲄R入坡頂截水溝,坡頂截水溝的水流入坡面急流槽,沿山體排至山下;邊坡平臺設置平臺截水溝,平臺截水溝的水隨坡面急流槽排至山下。若施工中發(fā)現(xiàn)地下水發(fā)育時,設置鉆孔深度為5~7m、間距2.5m、Φ10mm 的打孔PVC 管做成的仰斜式排水孔。以保證地下水和地表水能盡快排除,避免不良的地質環(huán)境。
抗滑樁采用人工挖孔樁,樁徑2×3m,樁中心間距為5m,樁長30m。邊坡平臺寬4m,設置在樁頂位置。距離樁頭標高3m 的位置,設上下兩道長度為20m 的預應力錨索,用于樁上的錨索單根施加預應力200kN,張拉鎖定值取230kN。每6 束Φ15.2mm 高強度鋼絞線組成一根樁上的預應力錨索,預應力錨索的錨固段和自由段長度均為10m。樁板墻的樁身區(qū)域采用強度為C35 的鋼筋混凝土澆筑,樁板墻的鋼筋采用HRB400 級和HPB300 級,其中主筋采用HRB400 級,其余位置采用HPB300 級;預應力錨索的孔洞與水平面向下的夾角為20°,錨索采用OVM15-6 錨具。
基礎加深的基坑內側設4m 長、Φ22mm 砂漿錨桿,深入基礎內1m,深入圍巖3m,砂漿錨桿與水平線夾角15°。
對K76+890~K76+898 段受坍塌影響,初支侵限段自K76+890 處打入一環(huán)10m 長T76L 自進式管棚,加強超前支護后拆換初期支護。待初期支護基本穩(wěn)定后,施做加強二次襯砌結構,采用強度等級為C40、厚度為55cm 的鋼筋混凝土澆筑。不同位置的邊坡橫斷面圖如圖1、圖2 所示。

圖1 K76+805 橫斷面圖

圖2 K76+820.5 橫斷面圖
加固過程為:隧道洞口危巖清除→隧道洞口邊仰坡分級開挖→邊仰坡分級支護→施作邊仰坡排水系統(tǒng)→施作抗滑樁→明洞施工及洞頂回填→施作暗洞初支變形段超前支護→進行暗洞初支拆換及襯砌施工。
由于現(xiàn)場施工場地狹小、山體陡峭、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先防護后施工,施工時,先剝離浮石和浮土,再剝離危巖和危石,邊施工邊監(jiān)測,由上至下逐漸剝離,采用人工撬除的清理方法剝離浮土和浮石,人工配合機械,將危巖和危石鑿成小塊后,予以剝離。為確保安全,浮土和浮石的清理時,采取看→敲→撬的作業(yè)順序進行,對于不穩(wěn)定的危石和活石,按照輕、重、緩、急分別及時處理;對于暫時無法處理的危石和活石,采取重點監(jiān)控,全面排查。
堅持分級開挖、開挖一級防護一級、開挖和防護相結合的原則。避免長時間暴露開挖后的邊坡,造成邊坡的松弛范圍增加,造成地質病害,給施工組織增加難度。
為避免山體的在開挖過程中出現(xiàn)高邊坡坍塌和滑坡事故,制定安全防護措施,施工開挖過程中對高邊坡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用于山體和邊坡穩(wěn)定性控制的位移監(jiān)測點,沿線路方向分為若干個監(jiān)測斷面,間距為10m。監(jiān)測具體內容有:山體的高邊坡位移、偏壓擋墻、抗滑樁變形觀測等,觀測頻率每天一次。若山體高邊坡位移監(jiān)測點和偏壓擋墻、抗滑樁的變形觀測點任一項,與上次觀測數(shù)據(jù)之差≥20mm 或累計變形≥30mm 時,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和確定處理方法,待處理完畢后經(jīng)再次監(jiān)控量測山體和高邊坡沒有異常變化時方能組織施工。
充分考慮施工期間季節(jié)性強降雨對山體和高邊坡的沖刷影響,在進行邊坡剝離前,結合山體的地形地貌,首先做好邊坡截水溝、排水溝和急流槽等排水設施,并與山下溝渠相接,以保證山體和高邊坡排水流暢。為避免水流沖刷和下滲,坡頂截水溝、邊坡截水溝、急流槽均設置防滲層和加固層;透水性較大或裂隙較多的巖石、土質松軟以及不良地質地段,尤其是縱坡較大的段落,用工程技術措施進行加固,避免山體水流沖刷溝底和溝壁,對山體造成不良影響。
以超前小導管(導管長5m,壁厚3.5mm、外徑為Φ42mm 的熱軋無縫鋼管,小導管外側Φ6mm 的注漿孔布置4 排,前段加工成錐形,尾部焊接Φ6mm 鋼筋箍加勁)作為暗洞超前支護,布置在拱部118°范圍內,沿隧道的開挖輪廓線外以5°~15°的外插角、環(huán)向間距為40cm打入待施工的巖層中進行超前支護。環(huán)向系統(tǒng)錨桿使用間距40cm 的T76L 自進式錨桿,每隔10m 設置一環(huán),與小導管間隔布置。超前小導管端部焊接在鋼拱架上,使得超前支護、系統(tǒng)錨桿、鋼拱架初支為一個整體。
明洞施工過程中,分別在拱頂和拱腰設置拱頂沉降點和洞內收斂監(jiān)測點,以監(jiān)測回填過程中及施工完畢后的時程變化。回填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機械進行作業(yè),明洞區(qū)域的結構強度達到設計指標后,開始回填,回填時,兩側對稱進行,拱頂中心區(qū)域填土高度≤5m,明洞上方不得隨意棄土,以避免拱圈因不對稱加荷產(chǎn)生開裂,造成新的質量病害。回填過程中,對拱頂沉降和洞內收斂進行監(jiān)測,觀測頻率每天一次,如拱頂沉降與上次觀測數(shù)據(jù)≥20mm 或累計≥50mm,或洞內收斂點的任一項與上次觀測數(shù)據(jù)≥20mm 或累計≥30mm,應立即停止現(xiàn)場的施工,撤出所有施工人員,分析原因和確定處理方法。待處理完畢后,經(jīng)再次監(jiān)控量測拱頂沉降和洞內收斂無異動的情況下才能繼續(xù)回填作業(yè)。
高邊坡監(jiān)控量測,主要包括山體和邊坡穩(wěn)定性的監(jiān)測,用于監(jiān)測山體和高邊坡穩(wěn)定性的位移點,沿線路走向間距10m 設置若干個監(jiān)測斷面,觀測點位于在開挖線和邊坡平臺上;洞內拱頂沉降和洞內收斂,按照沿線路走向間距10m 設置若干個監(jiān)測斷面,觀測點在拱頂和拱腰設置。邊坡位移點監(jiān)測采用全站儀;洞內拱頂沉降采用電子水準儀,洞內收斂采用銦鋼尺。
如圖3、圖4 所示,由典型斷面K76+815 變形時程曲線可以得出結論,該監(jiān)測斷面邊坡位移最大值為25.6mm,拱頂沉降最大值為48mm,洞內收斂最大值為21.7mm,由于變形速率受開挖影響,呈現(xiàn)先增加后逐漸變小的趨勢,圍巖變形呈現(xiàn)典型的“增加→緩慢增加→趨于穩(wěn)定”3 個演變階段,說明石梯子隧道左洞淺埋偏壓段滑坡后,采用錨索框架梁配合偏壓擋墻和抗滑樁加固措施,能起到很好的加固效果,對控制山體穩(wěn)定和變形效果顯著。

圖3 K76+815 斷面變形監(jiān)測曲線

圖4 K76+815 邊坡位移區(qū)線
綜上所述,針對石梯子隧道處于臨邊沖溝、淺埋偏壓且有坡積物和回填土的工程地質和地形地貌條件,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影響顯著,在我國西南武陵山區(qū)較為常見。采取剝離地表原狀土石及坡積物,按坡比刷坡后,采用錨索框架梁配合偏壓擋墻和抗滑樁的綜合工程措施,能顯著控制淺埋偏壓段施工安全和結構安全,減少了高速公路后期運營隧道病害和運營期間安全隱患。該技術應用經(jīng)驗在我國西南山區(qū)隧道進出口淺埋偏壓段施工中,具有指導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