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煒
(中鐵二十三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1124)
為了提高施工效率,解決TBM 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既有建筑物塌陷、工期緊張和安全要求等問題,基于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隧道、車站和高架橋部分的CAD圖紙,利用BIM 技術完整地構建了軌道交通的三維可視化模型及場地效果,為施工方、設計方、監理和業主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渠道和平臺,節約了時間成本。該工程根據BIM 設計的全流程進行科學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施工建設效果,本文對此進行詳細介紹。
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位于川東南弧形地帶,華鎣山帚狀褶皺束東南部;構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皺運動。構造線呈NNE―SSW 向。未見斷層,節理(裂隙)發生與構造運動密切相關,以構造節理、層面為主,節理走向NEE-SWW 和走向NW-SE 兩組較發育,多呈密閉型,部分為微張型,少有充填物。
地質勘察區位于重慶向斜西翼,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傾向100°,巖層傾角5°。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地應力條件簡單,應力水平極低。區內無斷層,地質構造簡單。根據場地基巖露頭地質測繪調查,基巖內裂隙發育程度為較發育,巖體呈層狀構造。主要發育兩組構造裂隙:
J1:270~300°∠58~80°,優勢產狀為290°∠65°,延伸5~10m,微張1~3mm,平直,間距1.0~2.0m,偶見鈣質充填,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
J2:210~250°∠65~80°,優勢產狀為220°∠70°,延伸0.2~1.0m,一般閉合-微張,舒緩波狀,局部有倒轉反向現象,間距5~8m,偶見泥質充填,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
層面裂隙:為軟弱結構面,裂隙閉合,結合較差。
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二期工程,合同全稱為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中央公園東站、從巖寺站及區間土建工程,項目位于渝北區空港新城,兩站三區間,施工起止里程YDK35 +053.411~YDK38 +945.244,總長3891.833m。線路整體為南向北走向,起點從蘭桂大道站引出,下穿中央公園小學,向北沿和慶路暗埋至同茂大道路口處,設中央公園東站,并與10 號線中央公園東站換乘。繼續向北下穿和慶路、丘陵(雙龍湖街道鹿山村片區)后,到達空港公租房片區谷地,沿規劃縱一路設高架橋,橋中部設從巖寺高架站,高架通過谷地后進入花石溝村。線路走向如圖1、圖2 所示。
圖2 工程線路走向圖
(1)全斷面隧道掘進機(TBM)始發與接收段。洞口密封裝置滲漏,TBM 到達時,管片環縫張開,始發、到達施工難以確保開挖面土體穩定。
(2)復合TBM 在泥巖、砂巖地層中施工,增加掘進技術難度;開挖面不穩定、開挖硬土引起開挖難、切削刀盤受到特別大的阻力、復合TBM 推進阻力較大;復合TBM 刀頭磨損較快;殘積土的黏土以及泥巖類巖石,經研磨后易在刀盤表面或土艙內形成泥餅;砂巖、泥巖交錯或互層,造成軟硬不均和巖性突變,易造成刀具異常損壞;復合TBM 在石英含量較高的砂巖地層掘進時,刀具磨損嚴重;有些巖層地段易產生復合TBM 旋轉或管片旋轉、管片上浮;堵艙、堵螺旋機和糊刀盤,導致壓力艙被黏結的渣土充滿,不能被螺旋排除;復合TBM 掘進位于小曲線半徑上,曲線半徑越小則糾偏量越大,糾偏靈敏度越低,軸線就比較難于控制,隧道管片襯砌軸線因推進水平分力而向圓曲線外側(背向圓心一側)偏移,容易發生管片侵線。
為提高TBM 開挖過程中的施工效率,克服周邊環境及既有建筑物的地表沉降問題,縮短工期、促進TBM安裝、掘進、出渣、管片安裝等一體化,因此,構建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工程的BIM 三維模型(圖3 所示)。可實現以下幾個目標:(1)可視化指導TBM 施工;(2)實現車站施工的精細化管理;(3)將BIM 模型嵌入到項目信息化管理平臺中,實現地下隧道工程三維可視化自動監測,提高工作效率;(4)構建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全周期BIM 虛擬漫游,將工程項目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實現數字化、動態性的表達。
圖3 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BIM 模型
該項目的BIM 技術應用是巖土工程行業為實現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進行的探索。
(1)使用BIM 正向設計建模技術,在項目設計階段建立全專業的模型,充分考慮周邊復雜環境對工程項目的影響[1-3]。通過4D 施工過程模擬,指導項目過程施工和管控[4-6]。同時在管理平臺中集成三維模型基本屬性信息、基坑自動化監測信息、自動伺服系統信息以及施工過程中物料信息,將BIM 技術應用于基坑設計、施工全過程[3]。
(2)在團隊組織上,該項目由業主方統一規劃管理。項目上實行全員參與制,多部門人員分工協作,保證BIM 應用落地。建立企業、項目部和作業層協同工作管理架構,做到逐層細化、協同管控。通過定期組織培訓,讓項目施工人員都能熟悉BIM 技術,便于應用落地。
(3)在應用依據上,項目前期BIM 應用,依據住建部發布的《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GB/T 51212-2016),和《建筑信息模型施工應用標準》(GB/T 51235-2017,編制符合巖土工程項目特點的公司級BIM 模型標準手冊,和針對該工程的BIM 實施方案。
(4)在軟硬件環境建設上,BIM 建模人員配備高性能處理器和專業圖形顯卡的主機。軟件層面使用Revit作為主要建模軟件,Midas、Plaxis3D、理正巖土作為分析軟件,建模大師、Dynamo 與二次開發插件進行輔助深化設計[7-9]。使用Navisworks、Lumion、Fuzor、3D Max 進行虛擬建造、施工工藝模擬。使用BIMFACE 和自主研發的云平臺進行過程中的信息集成和施工質量交底。
根據CAD 圖紙,對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全線進行三維翻模,其中,主要分為隧道、車站和高架橋三部分。高架橋全長185m,對接路基15m,與高架對接的隧道實施TBM 施工,并向左側彎曲后,右歸彎到中央公園城東站。通過Revit 將CAD 圖紙快速轉換為三維信息模型,并進行碰撞檢測。通過可視化編程設計,對參數構件進行驅動優化,在計算后立即更新模型,從而實現最優設計結果。
在Revit 中,制作模型的場地,首先需要轉到場地平面視圖,選擇場地和體量選項卡中的地形表面。通過放置點的功能來繪制場地,修改該點的高程后放置在平面視圖中,如圖4 所示。所有的高程點放置完成后,在屬性欄中修改場地的材質。在繪制好的地形中使用建筑地坪命令進行平整,框選需要平整的建筑地坪。最后可以使用子面域命令添加道路,在屬性欄中修改道路的材質。
圖4 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地形及入口建模
車站的繪制需要選用工具欄建筑選項卡中的柱功能,修改柱子的類型名稱和尺寸。根據所鏈接的CAD 圖紙,參照其軸網上的柱子進行分類繪制。添加好的柱子,修改其屬性,包括底部和頂部標高、偏移、編號標注、混凝土強度等級等,從而實現車站可視化建模,如圖5 所示。
圖5 中央公園東站BIM 模型
本文基于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隧道部分、車站部分和高架橋部分的CAD 圖紙,利用BIM 技術完整地構建了軌道交通的三維可視化模型及場地效果,根據BIM 設計的全流程實施情況,總結如下:
(1)項目前期。在項目規劃時,把BIM 技術及理念植入整體方案中,統籌概念設計和規劃設計,同時進行經濟效益分析。
(2)設計階段。為工程設計提供依據和可視化效果,結合CAD 圖紙進行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并對設計結果進行有效性分析和經濟合理性評價,最后交付完整的電子三維模型和圖紙成果。
(3)施工階段。依據三維模型及場景布置,指導施工方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進行準備,為施工提供必需的技術條件和物質準備,指導施工組織及設計,實現施工全過程管控。
(4)運維階段。通過建立的BIM 模型及文件體系,指導利益相關方進行空間管理、應急管理、設備管理、安全管理和經濟成本管理等。
軌道交通隧道BIM 設計,能夠提高軌道工程全周期施工效率,節約成本,是道路工程信息化的有益探索。通過以上分析,總結出了重慶軌道交通9 號線BIM模型構建創新點如下:
(1)通過參數化構件和Revit 二次開發正向設計,并充分考慮了場地環境和地下空間布局,為軌道工程物理和功能的數字化表達提供了技術支持。
(2)軌道工程項目施工過程模擬動畫,為施工方、設計方、監理和業主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渠道和平臺,節約了時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