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海南中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100)
由于濱海地區軟土分布多、地質情況復雜,軟土地基處理是確保濱海城市道路路基穩定、安全使用和工后沉降滿足規范要求的必要保障。城市道路地基處理設計是一個動態設計,參數的最終確定需要勘察、設計、施工三方相互反饋,確保軟基處理符合工程實際,處理方案經濟適用,路基實際使用效果好。本文結合三亞市某城市道路軟土地基處理設計,對設計標準、技術參數、施工工藝的選用進行了總結分析。
該項目系三亞市某沿海城市道路,道路全長2.564km,路幅寬20m,設計速度為30km/h,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涵洞、交通、排水、電力電信、照明及綠化工程等。
場地地貌單元屬海成一級階地,地形較平坦,標高為2.04~4.82m,場地大部分地段為養殖蝦塘、道路西側沿線分布有居民樓或大型建筑物,東側為榆林灣,根據地質勘察資料顯示,對場地影響較大地層的主要為新近吹填素填土、淤泥質粉質黏土和粉質黏土[1]。
雜填土①1:場地內局部分布,為褐黃色,主要由黏性土夾少量碎石、磚塊等建筑垃圾組成,局部為混凝土路面,未完成自重固結,稍濕-飽和,結構松散。實測范圍值為6.0~9.0 擊,平均值為7.9 擊[2]。
素填土①:場地內大部分地段分布,為褐黃色,主要由黏性土夾少量碎石等組成,頂部見少量植物根莖,局部為混凝土路面,未完成自重固結,稍濕-飽和,結構松散。實測63.5范圍值為6.0~8.0 擊,平均值為7.0 擊。
淤泥質粉質黏土②:場地內普遍分布,為灰色,含5%~15%粉細砂及不均勻含10%~20%珊瑚碎屑及貝殼,局部達30%,略具腥臭味,流塑狀態。搖震無反應,干強度及韌性高,光澤反應稍有光澤。實測范圍值為1.0~2.0 擊,平均值為1.5 擊。
粉砂③:場地內局部分布,為灰黑色,主要成分為石英質,含5%~15%粉黏粒,飽和,松散狀態。實測范圍值為6.0~8.0 擊,平均值為6.8 擊。
粉質黏土④:場地內普遍分布,為褐黃、褐紅、褐灰色,不均勻含中細砂約10%~20%及局部夾碎石,粒徑2~5cm,菱形狀,可塑-硬塑狀態,干強度及韌性中等,搖震無反應,光澤反應稍有光澤。實測范圍值為8.0~17.0 擊,平均值為11.7 擊。
粗砂④1:場地內局部分布,為褐黃、灰白色,主要成分為石英質,不均勻含5%~15%的粉細粒及夾少量碎石,粒徑1~4cm,飽和,稍密狀態。實測范圍值10.0~13.0 擊,平均值為11.2 擊。
場地各地層的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見表1。
表1 場地各地層的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
雜填土①1:該層均勻性、穩定性較差,未經過處理不能作為路基持力層。
素填土①:該層均勻性、穩定性較差,未經過處理不能作為路基持力層[3]。
淤泥質粉質粘黏土②:該層屬軟弱土,未經處理不宜直接作為路基持力層,作為下臥層屬軟弱下臥層。
粉砂③:該層力學強度中等偏低,變形性中等偏高。
粉質黏土④:該層在場地內普遍揭露,呈可硬塑狀態,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平均值為11.7 擊,液性指數平均值為0.15;壓縮系數平均值為0.24MPa-1,壓縮性、力學強度中等。
粗砂④1:該層在場地內局部分布,稍密狀態,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平均值為11.2 擊,力學強度、變形性中等。
該項目道路橫斷面組成為:5.0m 人行道+2.5m 非機動車道+3.50m 機動車道+3.50m 機動車道+2.5m 非機動車道+3m 人行道,路幅寬為20m,行車道對路基沉降最為敏感,慢行道次之,根據地勘報告顯示,項目所在區域軟土分布廣,影響范圍大,同時慢行道地下敷設眾多管線(電力排管、電信排管、供水管道、中水管道等),地下管道對路基沉降較為敏感。為確保道路路基整體穩定,軟基處理需對整個路幅范圍內進行處理加固,具體處理寬度詳見工程方案[4]。
(1)路基穩定性要求:軟土地基穩定驗算須考慮路面與行車荷載的影響,并且還應考慮路基由于施工沉降引起的填土實際增加的荷載,由于道路填土高度在-0.8~1.2m,故地基處理設計以沉降控制為主,不需在穩定方面花太高的代價,以節省地基處治費用。
(2)工后沉降要求:根據現行《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 194-2013)[5]6.2.8 條要求,城市支路一般路段工后沉降≤0.50m;涵洞、通道處工后沉降≤0.30m;橋梁與路堤相鄰處工后沉降≤0.20m。
(3)地基承載力要求:軟基處理后一般路段的地基承載力不小于100kPa,結構物下的地基承載力滿足相應要求。
對于軟土深度≤3.0m 路段,采用挖除換填法,具體方法如下:先挖除素填土,堆放在一側,進行淤泥軟土清理后,填80cm 片石,用重型壓路機分層碾壓直到地基穩定,再填30cm 砂礫墊層找平,將原素填土進行反壓及路基回填施工,墊層以上按30cm 分層鋪設兩層土工格柵。
為保證箱涵構造物銜接路段的沉降符合規范要求,需嚴格控制路基與涵洞構造物銜接段的工后沉降量,采用水泥攪拌樁進行軟基處理,涵洞臺背回填須采用不同于一般路基的填筑方式,尤其是填料性質及壓實度更應加強質量控制,在回填范圍內采用未篩分碎石回填,從構造物基礎頂面至上路床頂面的壓實度不應小于96%。
對于深層夾層淤泥段,因淤泥含粉砂量少,紅線外附近建筑物較多,開挖支護費用高,基坑排水困難。設計選用水泥攪拌樁處理深層軟土地基,處理方式:整理場地,清除地表附著物→挖除路槽土方(計算在路基土石方數量里)→超挖30cm 雜填土→碾壓密實成工作面→水泥攪拌樁進行處理→碾壓密實→鋪30m 厚的碎石褥墊層,并在墊層頂面鋪一層土工格柵→碾壓密實。處理范圍為坡腳線以外1m;水泥攪拌樁穿透淤泥質粉質黏土②,進入下臥持力層1m,持力層為粉砂③、粉質黏土④、粗砂④等土層。
對于魚塘路段,根據實際情況先圍堰、抽水,適當干塘后,挖除塘梗雜填土至塘底,再回填中粗砂100cm,平整后作為施工平臺,水泥攪拌樁施工完后,整平場地,鋪30m 厚的碎石褥墊層,并在墊層頂面鋪一層土工格柵→碾壓密實。處理范圍為坡腳線以外1m;水泥攪拌樁穿透淤泥質粉質黏土②,進入下臥持力層1m,持力層主要為粉砂③、粉質黏土④、粗砂④等土層。
沿線均存在設計雨污水管線和電氣管道,水泥攪拌樁路段采用先打樁后開挖,截斷樁后拋填30cm 片石碾壓穩定后,作為管道基礎持力層,拋填碾壓路段采用先拋填、后開挖的方式,開挖后采用30cm 片石碾壓穩定,作為管道基礎持力層。
水泥攪拌樁樁徑為50cm,按正三角形布置,間距為1.2m,設計樁長為5~15m,樁體穿入下伏硬土層不小于1.0m。樁頂設置50cm 厚碎石墊層,中間鋪設一層土工格柵,打樁順序采用間距跳打法。
此次設計要求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166.732kN,置換率為0.157,樁間土承載力為88.0kPa,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207.8kPa,修正后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216.8kPa。
開始施工前應試樁,通過試樁確定以下技術參數:
(1)滿足設計要求的水泥摻入量和水灰比。
(2)鉆進速度、提升速度、攪拌速度、噴漿壓力等。
(3)確定樁體抗壓強度、單樁及復合地基承載力。
每個工點試樁樁數不宜少于6 根(其中3 根用于單樁承載力檢驗,3 根用于復合地基承載力檢驗),以確定各設計參數及施工工藝。建議均要求各路段選取地質條件典型路段以及不同設計參數,進行現場工藝性試驗。施工單位必須根據試樁時得到的技術參數,制定出保證質量的措施(包括打樁順序),上報監理批準后執行[6]。具體步驟如下:
(1)施工平臺測量放樣。攪拌機定位對中,保持設備水平,鉆機主軸垂直誤差不大于1%。樁徑偏差不大于4%。
(2)制備水泥漿。按試樁確定水灰比拌制水泥漿,壓漿前將水泥漿倒入集料斗中。
(3)噴漿鉆進攪拌。啟動攪拌樁機,實施鉆進作業,為了防止堵塞鉆頭上的噴射口,鉆進過程中適當噴漿,同時可減小負載扭矩,確保順利鉆進。鉆進噴漿成樁至設計樁長或層位后,原地噴漿0.5min,再反轉勻速提升。
(4)噴漿提升攪拌。攪拌頭自樁底反轉勻速攪拌提升直至地面,并噴漿。
(5)重復噴漿,上、下攪拌。以保證樁身質量。
(6)清洗。加入適量清水,清洗管路中的殘漿和攪拌頭上的軟土。
(7)鉆具提升地面后,鉆機移位對孔,按上述步驟進行下一根樁的施工。
(1)漿液應嚴格按照成樁試驗確定的配合比拌制,制備好的漿液不得離析,不得長時間放置,超過2h 的漿液應廢棄。漿液倒入集料斗時,應加篩過濾,避免漿內塊狀物損壞泵體。
(2)提升鉆桿、噴漿攪拌時,應使鉆頭反向邊旋轉、邊噴漿、邊提升,提升速度宜控制在0.5~0.8m/min。當鉆頭提升至地面以下1m 時,宜用慢速提升;當噴漿口即將提出地面時,應停止提升,攪拌數秒,以保證樁頭均勻密實。
(3)根據成樁試驗確定的技術參數進行施工。操作人員應記錄每m 下沉時間、提升時間,記錄送漿時間、停漿時間等有關參數的變化。若發現噴漿量不足,應整樁復打。
(4)供漿必須連續,拌和必須均勻。一旦因故停漿,為防止斷樁和缺漿,應使噴漿鉆頭下沉至停漿面以下1.0m,待恢復供漿后再噴漿提升。如因故停機超過3h,為防止漿液硬結堵管,應先拆卸輸漿管路,清洗后備用。
(5)樁機移位前,應向集料斗中注入適量清水,開啟灰漿泵,清洗全部管路中殘存的漿液,直至管體干凈,并將攪拌頭清洗干凈,方可移位。
水泥攪拌樁的施工質量標準,見表2。
表2 水泥攪拌樁施工質量標準
本文以海南省三亞市濱海城市道路中,采用水泥攪拌樁處理深層軟基方案為例,在該項目設計、勘察、施工過程中,對設計標準的選用、技術參數、施工工藝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城市道路地基處理設計是一個動態設計,參數的最終確定需要勘察、設計、施工三方相互反饋,確保軟基處理符合工程實際,處理方案經濟適用,路基實際使用效果好,從而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