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啟隆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山西 晉中 030600)
在松散地質條件下建設隧道時,因為現場地質條件復雜,容易出現質量問題乃至安全事故,因此,加強防護尤為關鍵。在隧道開挖前,需采取有效的支護方法提高圍巖的穩定性,以確保隧道施工的順利進行。目前施工現場常用的超前支護方法主要有管棚法、超前小導管法和超前錨桿。本文將結合工程實例,對超前大管棚支護施工工藝進行介紹。
某隧道工程進出口起訖里程為K5+100~K6+000,全長900m,路線設計縱坡為-3%、-0.094%。進口K5+100 段55m 為V 級圍巖,隧址區存在堆積碎石土層,埋深淺,自穩能力不足,圍巖易在開挖擾動作用下發生坍塌??紤]到隧道施工現場松散地質條件的特殊性,于拱部120°范圍內采取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施工工藝。隧道限界凈高5.0m、凈寬10.5m。
根據原管棚設計方案,在K2+438~K2+488 段設置管棚,分兩環有序完成。結合現場實際條件,對原管棚設計方案做出如下變更:
(1)變更一:管棚里程段調整為K2+433~K2+488,提出如下兩項施工方案:
方案一:按兩環布置,管棚長度為里程段(55m)+一個接頭(5m)+超前量(5m),共65m。
方案二:按三環布置,相較于兩環布置的方案,里程段和超前量保持一致,接頭數量增加至2 個,即管棚總長增加5m,共70m。
對比分析發現,在兩環布置方式下,每環管棚長度在30m 以上,施工難度增加,施工質量的可控性差,因此采用三環布置的方式,將每環長度設定為24m、24m、22m。
根據施工現場的鉆孔記錄可知,第二環管棚伸入巖層的深度已經達到2m,無需設置第三環管棚。
(2)變更二:原設計方案中,管子兩頭車公螺紋,精準對接鋼管,外套厚壁管箍,上緊絲扣。從施工可行性的角度來看,螺紋加工的工作量較大,成本較高,因此做出調整,第一環大管棚采用外套管法,第二環大管棚采用絲扣法。
管棚包含鋼管和鋼格柵拱架兩部分。以較小的外插角沿開挖輪廓線打設鋼管至開挖面,建立預支護結構,維持開挖面前方圍巖的穩定性。管棚構造如圖1 所示。
圖1 管棚構造
管棚結構中,鋼格柵拱架作為橫向環形支撐,鋼管作為縱向支撐,建立橫、縱向的結構體系。得益于管棚較大剛度的特性,可阻止圍巖的變形。管棚支護在隧道工程中具有突出的應用價值,在極破碎巖體、砂土質地層、強膨脹性地層等多種工程場景中均具有可行性。管棚施工可根據現場條件采取長管棚、短管棚的方法,其中長管棚的超前量較大,鋼管安裝次數較少,在大斷面開挖中具有可行性。
(1)沿隧道拱部開挖輪廓線外10cm 布置大管棚鉆孔孔口,環向間距為40cm,每環布設35 根。
(2)鋼管采用無縫鋼管,外徑108mm,壁厚8mm,分段安裝鋼管。第一段,奇、偶數管的管長相差2m,剩余各段的各鋼管長度保持一致,相鄰兩段鋼管間用絲扣連接。為順利注漿,在鋼管上鉆10mm 的注漿孔,遵循梅花型布置原則,孔間距為50cm,鋼管尾端2m 作為止漿段(不鉆孔)。取4 根20mm 螺紋鋼筋和適量長4cm、壁厚8mm、外徑42mm 的固定短環,共同組成鋼筋籠,將其設置在鋼管內,用于提高鋼管的強度和剛度??v向兩組管棚的水平搭接長度不少于3.0m。
(3)鋼筋籠制作成型后,將其置入鋼管內,而后灌注漿液,隨著漿液的固結,提高鋼管的剛度。
(4)注漿采用水泥漿,水灰比為0.5∶1,漿液擴散范圍較大或是現場地下水較發育時,調整為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注漿采取壓力注漿的方法,壓力控制在0.5~1MPa。
4.1.1 第1 環大管棚(K2+432~K2+456)
隧道進口處布設三角導線網,測設管棚的起始中心里程K2+433,確定中心線的垂線方向,沿著該方向測設控制樁。然后沿該方向設鋼格柵作定位使用。測設2 處控制樁,于鋼格柵上落點,點兩側焊接短鋼筋頭,發揮出導向作用。為維持鋼格柵的穩定性,在其下方布設五道I18 工字鋼,用于支撐鋼格柵。
4.1.2 鉆孔
在導管中心線方向打設兩處方向樁,起到輔助作用,精準控制鉆孔的方向??變扔盟酵勇輧x檢測傾斜度,予以控制,測點位置規劃在距孔口2m、1/2 孔深、終孔處。經檢測,若鉆孔不滿足精度要求,隨即封孔重鉆,再次安排檢測,直至實測結果滿足要求為止。
4.1.3 第2 環大管棚(K2+452~K2+476)
(1)第2 環大管棚增設工作室,長度為8m。圍巖開挖后,先初噴混凝土,將鋼格柵支撐架設到位、錨桿打設到位,掛網并噴射混凝土,有效防護圍巖。工作室的尺寸略大于設計輪廓線,縱斷面結構組成如圖2 所示。
圖2 工作室縱斷面
(2)第2 環大管棚于洞內施作成型,但現場作業空間有限,難以將控制方向護樁釘設在地面上。針對該局限性,在鉆機機身中間上部的初期支護拱部設點,測定此類點的標高數據,經反算后得到鉆機中心的高度。在前述基礎上,綜合考慮孔口及鉆機中心兩點的高程,精準控制鉆孔的傾斜度。
(1)詳細檢查開挖斷面的中線及高程,判斷開挖輪廓線是否滿足工程要求。在工作面穩定安設受力拱架,準確標記管棚的位置。
(2)鋼管安裝的中線及高程誤差不超過±5cm,垂直度誤差不超過±2°。沿隧道開挖輪廓線,在鋼架上縱向鉆進管棚孔。鉆孔作業示意如圖3 所示。
圖3 兩臺鉆機鉆孔順序示意
(3)Ⅰ部和Ⅱ部協同開孔、Ⅲ部和Ⅳ部協同開孔。全程加強管控,使兩臺鉆機同步運行。上導坑的開挖采取人工作業的方法,開挖精度較高,但施工效率偏低,因此在不影響施工質量的前提下,盡快提高管棚施工效率,為人工開挖爭取充足的時間。
(4)根據孔位測量放線結果鉆孔,司鉆人員加強對鉆孔方向和傾斜度的檢測與控制??椎孜恢闷羁刂圃诳咨畹?%以內,孔口位置偏差不超過±5cm。
(5)開孔初期,遵循低壓、慢轉的原則,檢查開孔施工情況,確認無異常后逐步提高鉆進速度和鉆壓。鉆進深度范圍內存在大孤石時,按照高壓、低速的方式有序鉆進。鉆孔采用130mm 合金鉆頭,局部地質條件特殊時需進行調整,例如遇到孤石時采用金剛石鉆頭。鉆進過程中,用清水護壁,期間及時取出取芯管和巖芯。隨著鉆進的持續進行,即將成孔時向孔內注入清水,清理鉆孔期間聚集在孔內的泥漿、懸浮物等,使成型的鉆孔內部保持潔凈。
(6)遇卡鉆、孔口不出水等異常狀況時,隨即暫停鉆孔,安排注漿。鉆孔完成后,檢查是否有塌孔或其他異常狀況。通過成孔檢查后,開始安設鋼管。
接長管棚鋼管時,接頭在縱斷面錯開2m,保證管棚受力的可靠性。大導管的長度為4~6m 不等,下管時根據工程要求連接管子,使其達到設計長度要求。管子連接方法有如下兩種:
(1)絲扣法:在管子的兩端分別車出深度不超過1/2壁厚、長度不小于15cm 的公螺紋和母螺紋,將前一根管的母螺紋套在后一根管的公螺紋上,再旋緊,保證兩根管穩定結合為一體。
(2)外套管法:在兩根管的接頭外邊套長度為40cm的外套管,再采用電弧焊的方法進行處理,保證縫隙經過焊接后飽滿、穩定。
現場空間充足時,用大型機械高效送管,減輕人工的勞動強度并提高施工效率。第1 環大管棚施工空間寬闊,具備機械作業的條件,用CAT320 挖掘機挖斗送管;第2 環大管棚施工時,礙于現場空間狹窄,不再采用機械送管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鉆機送管。鉆進成孔后,用主動鉆桿帶動Φ108mm×8mm 的大導管,在旋轉的同時適度向前推進,直至管子精準到位為止。
于管子端部焊接帶眼鋼板,將長度為50cm 的Φ32mm×4mm 注漿管焊接至已經設置到位的鋼板上。配套的注漿管為三通構造,一通用于接入大導管,一通為沖洗用,一通接塑料架管。其中,作為沖洗用的一通可及時用于清理管道中的雜物,防止由于水泥漿固結或是其它原因而堵管。
4.6.1 注漿參數
(1)取Φ108mm×8mm 的鋼管,在管壁上按梅花型布置的方式鉆10mm 出漿孔,孔距為50cm,鋼管尾端2m 作為止漿段,不做鉆孔處理。
(2)沿隧道開挖輪廓線布置鋼管,間距0.4m,外傾角1°。為使縱向前后兩排鋼管穩定連接,要求兩者的水平搭接長度至少達到3m。
(3)注漿以單液注漿為主,漿液擴散范圍大或是現場的地下水較發育時,調整為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漿液按0.5∶1 的水灰比制備,水玻璃模數2.6~2.9,水泥漿與水玻璃的體積比為1∶0.3。壓力注漿時,將注漿壓力控制在0.5~1.0MPa,具體根據現場注漿情況做靈活的調整。
4.6.2 大導管注漿量
按如下公式計算,確定大導管注漿量:
4.6.3 漿液的制備
(1)漿液用拌和機制備而成,單次投料量根據拌和機的容量而定,但必須滿足配合比的要求。
(2)投料時,先摻入水和外加劑,待水量達到設計要求后,進行1min 拌和,再向其中投入水泥,攪拌至少3min。經過拌和后,漿液需有均勻性,注漿過程中仍需攪拌。
(3)注漿采用水玻璃漿液時,濃度以25~40°Be 為宜;在加水的同時進行攪拌,用于稀釋水玻璃。
(4)在水泥漿或稀釋水玻璃漿液的制備過程中,禁止任何水泥包裝紙或是其它雜物混入漿液內。及時將拌制后的漿液轉入貯漿槽內,并做過濾處理,而后方可利用注漿泵注漿。漿液的使用遵循隨拌隨用的原則,縮短漿液拌制完成至注漿前的間歇時間,以防漿液凝固。
4.6.4 注漿方法與順序
(1)注漿方法。綜合考慮現場圍巖條件、地質特性、機械設備性能,采取全孔式注漿的方法,先鉆進至孔底,鉆孔成型質量達到要求后,一次注漿到位。
(2)注漿順序。從拱頂開始對稱向下注漿,先注無水孔,再注有水孔。跑漿、竄漿時,間隔一孔或多孔灌注。注漿后,啟用止漿閥,用于維持孔內壓力的穩定性,直至漿液凝固為止。注漿壓力主要根據注漿作業范圍內的地層條件而定,通常需擴散至管周0.5~1.0m 的半徑范圍內。注漿量則根據實際注入情況而定,待每根大導管的實際注入量達到規定要求時,可結束注漿。遇孔口壓力上升至設計值但孔內注漿量仍有限的情況時,隨即暫停注漿,分析原因并處理,防止因較強注漿壓力的持續作用而導致開挖面被壓裂。
4.6.5 注漿要求
依據設計要求,嚴格控制漿液的膠凝時間和濃度,未經許可禁止變更;注漿作業人員加強對泵口及孔口注漿壓力的檢查,判斷是否存在異常,若有則妥善處理;雙液注漿施工中,及時測定混合漿液的膠凝時間,實測結果偏離設計要求后,隨即調整。
4.6.6 注漿結束條件
注漿結束條件考慮到如下兩部分:
(1)單孔結束條件:注漿壓力達到設計值(終壓),注入量超過設計值的80%。
(2)全地段結束條件:各注漿孔均符合上述提及的單孔結束條件,并且無任何的漏注漿現象。
4.6.7 注漿效果的檢驗
(1)分析法:注漿期間記錄注漿壓力、注漿量等關鍵數據,針對數據展開分析,判斷注漿效果;注漿時加強檢查,分析是否存在漏漿、跑漿等異常狀況;在確定漿液注入量后,估算漿液擴散半徑,評價此項指標是否具有合理性。
(2)檢查孔法:在施工現場鉆檢查孔,取巖芯進行檢驗,有效判斷注漿加固效果。
4.6.8 注漿施工的注意事項
(1)部分鉆孔的成孔難度小、出水量少,可一次性注漿到位;易于成孔但有較大出水量時,分段后退式注漿;成孔難度較大時,可采用分段前進式注漿的方法。
(2)漿液攪拌時間為3min,保證原材料均勻混合;制漿后,用濾網做過濾處理,再將漿液轉至儲漿桶,用于壓漿。漿液制備時,原材料的用量必須準確,水泥、水的稱量誤差均不可超過5%。攪拌時,禁止任何紙片或是其他的雜物混入漿液中,攪拌后用篩網過濾,否則禁止注漿。
(3)注漿期間,施工人員加強對孔口、鄰孔等薄弱部位的檢查,判斷是否有串漿的問題,若有,則采用間歇式注漿的方法封堵串漿口,或是用快硬水泥砂漿封堵,保證串漿部位不再繼續涌出漿液。注漿壓力增加異常時,表明注漿管路可能發生堵塞,此時停機檢查,鎖定堵管的部位,有效疏通。
為明確超前大管棚支護施工工藝的應用效果,安排沉降觀測工作,根據實測數據進行判斷。在地面設K2+441、K2+453 2 個監測斷面,各斷面觀測樁數量均為5 個,注漿期間加強觀察,判斷是否有局部上鼓、隆起的異常狀況。大管棚范圍段開挖時,觀測結果顯示此階段有10cm 的沉降,較為特殊的是山體整體沉降量達到20cm,根據各類沉降數據,預留25~30cm 的沉降量,此方式可有效滿足隧道工程在安全施工和正常施工兩個層面的要求。
總之,松散地質條件下的隧道工程施工難度偏大,需采取有效的支護方法提高圍巖的穩定性,以確保隧道施工的順利進行。筆者認為,超前大管棚支護工藝對維持隧道圍巖穩定性的效果較好,但一定要把控其在松散地質環境中的應用要點,并根據沉降觀測結果評價其應用效果。本文案例的實踐證明,該超前大管棚支護施工后,可滿足隧道正常施工要求和安全要求,該項施工工藝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