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制作經營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將網絡劇片、經紀機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機構等納入管理范疇,“網上網下一個標準、一體管理”;完善節目制作經營行為規范,包括對于行業組織及從業主體提出了自律要求,完善節目禁載內容,增加有關片酬管理規定,不得對節目的內容主題、制作成本、收視率點擊率等進行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和欺騙。
毫無疑問,《規定》對于進一步規范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制作經營活動,確保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正確導向,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一定會產生積極作用。因為上述提到的每一項內容,都有非常明確的指向性,尤其是網絡視聽節目中出現的亂象,大家詬病久矣,確實到了該進行嚴格管理之時。
這些規定一旦通過并正式實施,對會網絡娛樂產業帶來什么樣的前景呢?大膽預測一下:
首先,可能大家再評論一部劇集的時候,不會再特意強調“網劇”“網綜”了吧。以前我們談及“網劇”“網綜”,并不只是在強調它們的播放平臺是在網絡上,同時也暗含著它們在內容上與電視劇和電視綜藝的不同,比如過多的暴力場面、不太積極健康的話題,也包括一些獵奇的反科學內容,等等。網上網下同一標準之后,那些為此曾大聲疾呼的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的家長,應該少些擔心了。

其次,演藝從業人員和他們的經紀公司要更加規范自己的行為、回歸作品質量本位了。《規定》要求,從事節目制作經營活動的機構選擇導演、編劇、演員、嘉賓、播音員、主持人、網絡主播等主創人員,應當堅持把政治素養、道德品行、藝術水準、社會評價作為選用標準。即便不要求每一位從業者都能德藝雙馨,至少在品格上不能有瑕疵,不僅要有法律意識,而且要充分尊重公序良俗。藝人是公眾人物,行為被更多人關注、效仿,不能以類似“一個普通人都會犯的錯”來解釋自己的言行。新規出臺后,那些有失范行為的藝人,想換個馬甲再浮出水面,恐怕很難。
最后,影視作品的品質或許會有提高。這一點是征求意見稿中沒有明確提到的。但在要求“不得對節目制作成本、收視率點擊率等進行虛假宣傳”后,制作單位會失去一個吸引流量的噱頭,觀眾也就不會被那些動輒上億的播放量誤導而盲目跟風,轉而去發現一些“低調”的好劇。而另一條規定,“主創人員片酬與節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掛鉤”,則意味著天價片酬沒有了,節約下來的投資可以更多地用在創作上;靠“頂流”明星來吸引粉絲拉高收視率變難了,必須在作品本身上下功夫。這其實也是對年輕演員的一種保護,走紅是雙刃劍,既會帶來更多的機會又容易讓人迷失,很多人走紅之后很快淪為“爛片之王”,就有這個原因。當他們無法趁正當紅瘋狂軋戲圈錢的時候,才有可能沉下心來認真挑選劇本、琢磨演技。

當然,不可能期待一項新規就能徹底解決目前網絡娛樂產業的所有痼疾,制度只是底線,是解決問題,是治病,是保證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而在此之上的高質量發展,還要靠所有從業者的整體水平提升。所以,這還只是個開始。
(來源:遼寧日報)
責任編輯/張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