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制造業的生產鏈條長且復雜,極易受到國內國際大環境因素影響。
過去兩年多因為疫情反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出現了多次大幅波動的情況,對國內的制造業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今年以來,國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國內經濟受到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加之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流動性寬松以及金融市場投機炒作等多種因素交織作用,國內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自去年底至今,制造業生產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均呈現下降趨勢,制造業原材料供應商交貨時間波動回落放慢,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則明顯上升。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上游行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均超過70.0%,給中下游行業帶來較大成本壓力。
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制造業不斷承壓,難題如何破解?
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于主要依賴進口原材料資源和進口配件的行業來說影響最大。其中,尤以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受到的沖擊為甚。
受到全球疫情和國際地緣政治不穩定等因素影響,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行業上游供應廠商生產配件所需的原材料供應流通受阻,成本持續上漲。加上疫情周期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帶來相關費用明顯波動與抬升。
2021年初,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材料碳酸鋰的價格還不足5萬元/噸,今年年初漲到25萬元/噸左右,到3月已經漲到50萬元/噸,這讓電池廠商和汽車廠商“壓力山大”。
去年年底以來,很多動力電池企業不得不采取產品報價實時更新、明確漲價幅度、縮短賬期、已有訂單重新議價等手段,來應對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但由于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此前電池上漲的幅度難以維系,今年主機廠和電池企業繼續議價的同時,壓力傳導至終端車價。今年一季度以來,大多數新能源車企均調整了在售車型,漲價幅度在幾千元到3萬元不等。
寧德時代董事會秘書蔣理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此前面對上游漲價時,公司首選自己扛下成本壓力,今年以來,電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已超出企業承受能力,公司不得不對價格進行動態調整。
另一家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今年年初已經漲過一次價,沒想到今年碳酸鋰原材料價格又進一步上漲,企業難以承擔更高的價格,下一步只能和客戶對原材料價格的漲幅進行分攤才能維持企業的生存。
“除了電池材料等成本的持續上漲,自今年以來,汽車芯片、鋁合金等金屬及鋼鐵價格都在不斷上漲,加上物流運輸、庫存成本等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企業總體采購成本上漲。”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分析說,“不僅汽車行業的生產需要電池原材料,其他行業的發展同樣需要此類材料,供給不足的局面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向其他領域傳遞。另外,烏克蘭危機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打破了原有的全球供應鏈秩序,在加劇總體成本上漲局面的進一步惡化。”

2月4日,搭載100標箱蒙古國進口煤炭的集裝箱班列停靠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區通用碼頭站。
其他原材料領域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今年以來,幾十種進口原料繼續飆漲,使得中國制造業下游多個行業將承壓。二季度以來,巴斯夫、三井化學、SK化學、埃克森美孚等眾多化工企業發函宣布漲價,最高上漲6060元/噸,調漲幅度可謂驚人。近日,海外鈦白粉巨頭特諾發布調價函,稱2022年7月1日起,除日本外,所有銷往亞太地區的鈦白粉的價格將提高300美元/噸,業內人士普遍表示,未來海外化工龍頭產品價格的持續高位運行,給國內下游制造業企業的開工運營和成本方面帶來了陰霾。
長三角是中國制造業的重要集散地,在浙江湖州的一家家具企業,家具普遍用到的鐵架、海綿、塑料等原材料短短的一兩年間價格上漲了100%以上,包裝材料的價格上漲了20%左右,傳導到家具的價格上漲直接導致一些訂單被取消,生產出來的家具堆在倉庫里發不出去。
制造業之都廣東東莞的一家小家電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今年一季度就取消了20萬臺訂單,相當于全年訂單的三分之一還多,這是因為生產小家電所需的化工材料從一萬元/噸左右上漲到3萬元/噸,電子元器件的價格漲了3倍,塑膠原材料上漲了40%,很多訂單因此無法排產。“不漲價就只能虧本企業經營不下去,漲價了很多客戶就取消訂單企業也很難生存。”這家廠家的負責人面臨著兩難抉擇。
作為全球自行車生產消費大國,整車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 60%,中國自行車行業也備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困擾。“生產所需電子材料、芯片、塑膠、鋼材、鋁合金等重要原材料,價格從去年到現在都在漲。”家喻戶曉的“鳳凰”牌自行車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底以來,錫的價格漲了一倍,鋁的價格也漲了90%,鋼材價格漲幅也差不多,帶動平均采購成本上升了30%,一輛自行車的售價漲了近百元,部分采用喜瑪諾變速系統等進口零部件的高檔自行車以及配有鋰電池的電動車漲幅更高。
“在生產節奏放緩、訂單削減的背景下,原材料漲價雪上加霜。”杭州一家電子設備公司負責人姜澤對記者表示,“我們一直在密切關注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情況,也在積極做好與供應商的溝通。為盡可能緩解原材料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公司在采購上與供應商達成了協議,做長期原材料儲備,并通過集中采購拉低成本。但疫情和烏克蘭局勢不確定因素太大,我們不敢囤太多,在保交付的基礎上隨機應變。”
據分析,機電一體化供應鏈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深圳、東莞)等地,但這些地區在今年都暴發過或正在遭受疫情沖擊,出于疫情防控需要,這些地區物流運輸不暢的問題一度較為突出,影響原材料成本。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分析認為,本輪原材料價格超常規上漲,背離了正常供需關系,存在著一部分囤積居奇、蓄意哄抬物價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需要嚴厲打擊。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記者,根據他的調查,原材料價格上漲,回旋余地大的央企國企和一些大企業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制造業行業中的民營中小企業由于處于產業鏈中下游,議價和消化能力都比較弱,受到的沖擊就比較大。
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行業的嚴重影響也引起了相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國家此前已經多次召開會議作出專門部署,要求多措并舉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原材料漲價的影響。
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也多次聯合出手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行為,同時出臺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應對成本上升壓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此前也表態,下一步工信部將推動加快國內資源開發進度,繼續堅決打擊囤積居奇、投機炒作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強化協作,推動關鍵原材料價格逐漸回歸理性。
“從上游的重要原材料供需來看,以鋰資源為例,目前我國65%左右的鋰資源需要進口,但近年來我國鋰礦開發、鹽湖提鋰產能逐步放大,國內鋰原材料生產企業和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也在全球布局,短期有壓力,長期來看不必過于緊張。”陳士華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已經將原材料漲價納入監測視野,展開密集調研,與行業相關企業溝通交流信息,同時積極向政府主管部門及時反映相關情況。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專門組織召開了鋰行業運行座談會以及材料漲價問題座談會,并有針對性地采取了相關舉措。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對《中國報道》記者分析說,長期看,我國制造業所需的鋰資源儲量充足且可開采量持續增加,受政府調節、布局上游及供應增加等因素影響,碳酸鋰價格將逐步企穩,所以動力電池等行業原材料供需不匹配將不會是長期現象,但恢復供需平衡可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目前,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國際鋰礦石開采已經提速,其他印尼鎳項目、剛果鈷項目、宜春鋰項目、宜昌材料一體化項目、國軒高科碳酸鋰項目都已經持續推進,產能逐漸釋放,將為我國制造業原材料供給提供極大保障。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將加強鋰、鈷、鎳等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抓好保供穩價,加快構建開發采購并舉、國內國際互濟的多元化資源保供體系。
同時,各地政府也在出臺針對性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例如在浙江,政府派出多路聯企專員去實地走訪了解企業困境,這些舉措正在逐步生效,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指出要實施保供穩價等行動,密切監測大宗原材料市場供需和價格變化,拓展工業企業多元化資源供給渠道,通過各類扶持措施幫企業提質增效。在廣東東莞,政府一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提供各項融資服務;另一方面與行業協會等聯手打造了統一的采購平臺,幫助企業通過公開透明的比較選擇低價的供應商,以達到公平競爭平抑市場價格的效果。浙江湖州就對出口5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微企業,由政府統一擔保做信用保險,保障企業不受價格漲跌引發的客戶甩單等風險困擾。
調查中記者發現,面對各種原材料上漲,一些企業把壓力化作動力,加快創新轉型步伐,通過創新研發化解不斷上漲的成本,為企業走出困境找到出路。
有的制造企業開始和大數據平臺合作,對自家產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深圳一家大數據科技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珠三角有不少制造業企業主動聯系他們,通過供應鏈大數據進行消費者畫像,貼近消費者需求研發生產附加值高的新產品。
“打鐵還需自身硬,抵御原材料漲價的風險關鍵是要提高企業做出產品的附加值。”位于山東青島的一家冰柜廠商的負責人劉奔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以往生產的冰柜產品主打物美價廉,薄利多銷,出口售價在1000~2000元之間,當原材料幾輪上漲之后已經難以為繼。面對生存壓力,他們主動聯系國內高校和行業專家進行產品的重新規劃,并申請了2000萬元的技改扶持資金,針對國際疫苗運輸急需的低溫柜產品進行快速研發,成功研制出了符合疫苗運輸嚴苛要求的產品并投入市場。他介紹,一臺大型低溫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超過2萬元,其對原材料價格的敏感度就低很多。

4月29日,上海加冷松芝汽車空調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產車間忙碌。
在原材料看漲的行情下,采用先進技術高比例地回收貴重金屬,可以緩解相關壓力。目前,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大多數電池企業以及主要整車企業,都在開始布局電池回收業務,一些廠商也加大科研投入,采用研發鈉離子電池等創新手段來應對,擺脫對鋰等原材料漲價的束縛。
對此,科技部副部長相里斌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鋰、鎳等金屬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是市場化過程中必須邁過的坎,也要求我們向科技創新要答案。要圍繞著資源開采提煉、技術研發創新、回收利用系統建設來推動科技創新,更多支持基礎前沿與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攻關。實踐反復證明,不管原材料市場如何風云變幻,作為激烈競爭中的關鍵變量,誰牽住了科技創新的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