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
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齡化,加之二孩、三孩政策的推行,創造了大量對于家政服務的潛在需求。
高端家政人才稀缺
帶娃、做飯、打掃衛生,花姐今年8月順利從餐飲店老板娘轉型為一位住家保姆。“月薪9500元,包吃住,月休4天。”花姐說道,“我這個年齡,做不成老板娘,還能月薪近萬元,已經很滿足了。”
2013年,花姐在福建省泉州市開了一家牛肉飯小餐館。因為疫情原因,今年8月,花姐關掉了這家小飯店。轉型之際,花姐看到了家政行業的機會。最終在深圳某資深家政培訓師藍妮的介紹下,花姐成功接單。
藍妮告訴記者,做飯好吃、有服務行業經驗、眼里有活的,在目前家政市場很好就業,薪資都有近萬元。而如果有家政服務師、母嬰護理師、產后修護師等專業證書,并且經驗豐富,那薪資可達到每月數萬元。
“目前市場上這類高端家政人才還是十分稀缺的,尤其是母嬰護理師,在月子中心的工資一般都不低于3萬元/月。”藍妮表示,一般家庭找住家阿姨,就深圳來說,薪資普遍也在6000到1萬元。
隨著中國社會的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加之二孩政策、三孩政策的推行,創造了大量對于家政服務的潛在需求。
專業與偏見
與花姐的利落轉型不同,盡管有可觀酬勞,“00”后家政專業的學生仍受到固有觀念的束縛,并不算踴躍。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122所院校開設了125個家政服務與管理專科高職層次專業,但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國家政專業的在校生僅為1344人,意味著平均每所學校不足20名。
今年9月份,江西某高職院校也迎來了第一批家政學專業的新生。負責該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家政學概論課程的孔老師告訴記者,家政學專業一個班有20多名學生,九成以上是調劑來的,并不是自愿報的專業。
據孔老師介紹,初入學校,學生們面對該專業的第一印象就是畢業去當保姆、工作價值不高、被親朋嫌棄等。“當我給他們上第一節職業生涯規劃課時,很多學生表示想轉專業。但是實際上,這個專業并不是大家普遍認為的‘保姆,我們也在積極引導學生,可以在家政行業走出專業化的路子。”孔老師說道。
家政專業并不是“保姆”兩字所能概括。舉個例子,自2013年“斷舍離”概念引入中國以來,迅速成為風靡網絡的生活哲學標簽。無數斷舍離踐行小組、收納整理師、雜物管理咨詢師等職業開始冒出并逐漸火爆。家政在這一層面,已演變為一種形而下的哲學,也是一門新興的就業方向。
如何填補缺口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中國家政服務業市場規模逐年穩步增長,2022年家政市場規模預計達1.089萬億元。
萬億市場規模之下,家政行業仍存巨大的人才缺口。據商務部測算,目前我國家政服務業從業人數超過3000萬,成為重要的就業渠道。隨著家政需求的日益旺盛,我國家政服務業全行業服務缺口在2000萬人以上。
此前,在人社部發布的季度短缺職業排行榜中,家政服務員多次出現在榜單前十位,人才需求量較大。
“目前大學教育和工作崗位需求實際上有些脫軌。”某高職家政學專業教師陳立認為,一方面是家政企業“招才難”,另一方面高校家政專業“招生難”,但同時有些學校家政畢業生還存在“就業難”問題。
如何打通這層層壁壘?陳立表示,一是高校應積極對接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市場,了解家政企業的組織結構、運行狀況、所需的專業技能等;二是根據企業崗位需求設立專門特色課程,以高端管家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三是做好宣傳引導,減輕學生對家政專業偏見。
(摘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