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A

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那則“烏鴉喝水”的故事,烏鴉用石子填滿半瓶水,從而順利喝到水。大多數人都只把它當成一個故事,然而實驗證明,這是真的。童話里終于有一件事沒騙我,那就是烏鴉的智商。
研究表明,烏鴉是最聰明的鳥類,智力相當于5~7歲的兒童。它有著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根據觀察到的不同情況,自制匹配的工具來獲取食物。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和人類一樣,烏鴉也有自己的意識!也就是說,它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
烏鴉的啼叫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因此被人所討厭。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卻是著名的孝道典范,《本草綱目·禽·慈鳥》中記載:“此烏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據說烏鴉的情感與智力成正比,也正因為烏鴉的高智商,才讓它們做出其他鳥類做不到的行為。我們應該對烏鴉另眼相看,也許能從它們身上學到一些打破人類思維局限的智慧。
本文要推薦的正是一部關于烏鴉思考方式的趣味科普片。它是專門給孩子制作的一檔科普紀錄片,目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啟蒙和鍛煉孩子科學認知方法。
雖說是拍給孩子看的,但影片用趣味的手法講述科學知識,成年人同樣能看得津津有味。每個視頻分為三個板塊:在觀察中思考、德德尼翁動畫、蒼井優的思考練習。分別對應思考模式中的“觀察、假設、實驗”。
節目中,科學家為烏鴉設計了一個智力測試,烏鴉需要按順序完成八個步驟才能通過測試。這個測試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困難的動物智力測試”。然而,烏鴉只用了幾分鐘就完成了。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家伯德認為:“烏鴉具有一定的先天智慧和復雜的思考能力,能主動思考問題并即興使用工具,在遇到難題時可以通過推理解決問題,通過反復嘗試直至取得成功。”
烏鴉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在使用工具前和使用過程中,它都會進行復雜的思考。
在《像烏鴉一樣思考》紀錄片中,每集用三個板塊展示烏鴉的思考方式,通過科學思考的四個步驟——觀察、假設、實驗和評估,來引導觀眾像烏鴉利用鵝卵石喝到水杯底部的水那樣,學會通過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
每集的第一個板塊“在觀察中思考”會向觀眾展示一些小實驗,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中不被人們注意到的神秘現象,令人看后不禁贊嘆:這些現象一直都存在,為什么我從來沒注意到呢?
例如:金屬制成的硬幣可以漂浮在水中,而將它推到杯子邊緣,它總會自己回到水杯中間。而一塊木片則表現得正相反,總是滑向杯子邊緣,無論怎么移動它都會回到水杯邊緣。更為神奇的是,如果往杯中注滿水,情況又發生了變化:硬幣變成貼住杯子邊緣,而木塊卻移動到了水中央。
還有一集是觀察“列車的聲音”。乘坐高鐵或地鐵時,我們會聽見“咣當、咣當”的聲音,你知不知道是哪里在響呢?要找到聲音的來源,同樣需要用到“觀察”力。如果下車觀察,我們會發現不是每一節火車都可以聽到咣當聲。原來,會響的鐵軌上有一處縫隙。這就是造成咣當聲的原因嗎?為了證實這個假設,可以在家做一個小實驗。先用兩張桌子制作出一道縫隙,然后讓模擬的車輪滾過去, 當輪子滾過縫隙的時候,就能聽到響聲了。
除了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還有很多我們平時很少去注意的問題,比如烏龜的龜甲是如何長大的?為什么隨便畫條線就能阻止螞蟻前進?為什么畫一個圓圈螞蟻就被禁錮在里面,跑不出來了?接下來繼續觀察,螞蟻在圈中待了一段時間之后就產生了“脫敏”反應,很快就不再受到線的制約,來去自如。是螞蟻變聰明了嗎?并沒有,再畫線,它又被困住了。這是為什么呢?激光筆照到一把剪刀上為什么會反射出橫豎不同的光線?為什么浴缸里本該透明的水看起來是藍色的?可用杯子盛出來還是透明的?
德德尼翁動畫的主角是三個叫德德尼翁的好奇寶寶,為了解決各種問題提出假設,最終通過實踐的方式尋找答案。
椅子的前后腿長短不一致,能坐嗎?蠢萌的德德尼翁親自演示一下什么叫后空摔。不氣餒的德德尼翁繼續嘗試,搬來幾塊磚,墊在較短的椅子腿下方,再坐上去就可以保持平衡了。長短腿椅子的用法還可以升級。德德尼翁把椅子搬到了一個斜坡上,椅子不僅能立住,還發揮出了新作用,站在上面可以輕松摘到蘋果。
一次,德德尼翁們發現路上有個水坑,水坑前面有一條線,線的兩側交錯分布著印記點。于是,化身福爾摩斯的他們開始大開腦洞,猜測這是誰留下的印記。有人懷疑是恐龍留下的,也有人認為這是蛇和蜥蜴一起留下的。正當德德尼翁們浮想聯翩的時候,一個工人推著獨輪車經過,留下的印記和原來的一模一樣。
蠢萌的德德尼翁們,還會思考很多問題:南北極冰面上的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樹上掛著的吊環有什么用?德德尼翁的問題和假設看起來很簡單,卻是科學思考的基礎。往往重要的發現就來自這些看似沒什么意義的瞎琢磨。
節目的第三部分,是蒼井優帶著大家做有趣的小實驗。蒼井優會提出問題,然后親自試驗演示給大家看。將長短不同的蠟燭用玻璃罩住,哪根先滅?正當觀眾迫切想看實驗結果時,實驗卻中途停止,留出思考的時間。等到節目最后,才會揭曉實驗結果。
再來看一個實驗:把透明彈球放入水中,會看到它被燒杯中的水放大了。在彈球上貼一個紅紙,將紅紙轉到球背面,會發現紅紙竟被彈球放大了。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將貼了紅紙的彈球放入水中,紅紙會有什么變化呢?實驗結果是紅紙變小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將相同高度的盤子和氣球同時放開,盤子會比氣球先落地。但如果將氣球放在盤子上,兩者則成了同時落地。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再來看一個例子,把氣球綁在手推車上,當推車向前時,氣球會因為慣性向后傾。但如果給氣球加上一個密封箱,推動小車的時候,氣球還會向后傾嗎?
耶魯大學的前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就像這部紀錄片的名字一樣,希望觀眾可以像烏鴉一樣思考,重要的是思考和推理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
有人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表示:“如果我們是牛頓,原來生活中有這么多蘋果被我們忽略了。”的確,生活中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往往就隱藏著科學知識。烏鴉發現并利用了科學知識就碾壓了其他鳥類。作為人類的我們更應該發揮自己的智商優勢,鍛煉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去解決問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豆瓣電影”)
編輯 | 溫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