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志 丁亞軍 錢建林 胡建國 單曉雯 周之卿 屠暢遠
產業學院的融合共建有利于學校、企業充分整合資源,發揮整體優勢,共同培育社會與市場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更是當前職業院校辦學特色之一。產業學院的融合共建對于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產業學院是校企深度產教融合的一種新的呈現形式,是技工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成果。它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定向培養高技能人才,具有鮮明的前瞻性和創新性。作為學院和企業的載體,它體現了教育與經濟不可分割的聯系,產業學院的初衷即以職業教育為依托,全方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事實表明:要想完成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根本性變革,必須“引企入?!?,開展校企戰略性的合作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才能實現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這一根本宗旨。
1. 產業學院背景
產業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英國的產業大學,它是借助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遠程教育組織,可以向社會各階層提供便利的學習資源,具有一定的中介屬性。在國內,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秉持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思路,進行辦學體制機制創新,與當地鎮區政府、鎮區企業、專業行業協會等主體共同合作,與中山支柱產業基地所在鎮政府合作在產業基地創辦產業學院。河南省鯤鵬產業學院探索了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包括人才培養、企業服務、科學研究等,為產業學院的建設模式的探究開闊了思路。
2. 產業學院優勢
2.1 定向為企業培養人才
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定向為企業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環節,專業教師將會按照企業需求制定課程標準,嚴格搭建實訓平臺,以理論學習為基礎,以技能提升為導向,落實“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企業與學校共同規劃專業發展方向,開發一體化課程,打造校企“直通車”,為企業儲備更多專業強、水準高的技能人才。
2.2 百家爭鳴,雙向育人
產業學院充分整合校企優勢資源,形成了龐大的人才資源庫。從企業層面而言,企業專家、大師以及一線生產師傅有著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從學校層面來看,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以及一線骨干教師則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產業學院的融合共建能夠使校企雙方的人才充分合作交流,從而百家爭鳴,優勢互補。在烹飪專業產業學院的建設過程中,校企雙方共同拓展人才培養路徑,雙向授課,推進烹飪專業建設工作。學校通過引智入校的形式,邀請企業專家、大師前往學校授課,拓寬學生的知識點,豐富學生的生產實踐經驗,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2.3 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產業學院的出發點是以企業需求為目的,定向培育專業化、高標準的技能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夯實理論知識的學習基礎,更會通過“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形式不斷豐富自己的企業實踐、實習經驗。因此,產業學院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在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等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式下,產業學院出身的學生更容易受到企業的青睞,他們在進入企業后也能夠快速適應企業環境,節省了企業的培養成本,為企業營造更多的利潤。
3. 烹飪專業融合建設產業學院面臨的問題
3.1 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
烹飪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專業,隨著一體化課程的改革,專業教師也意識到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重要性。然而在日常教學中,烹飪理論知識與烹飪技能應用依舊結合不夠。例如在教授蘇式名菜“碧螺蝦仁”時,專業教師教授的重點內容是“碧螺蝦仁”的加工工藝流程以及造型風味特點,對“碧螺蝦仁”制作過程中涉及到的烹調原理所提甚少,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頭重腳輕”,學習起來也是淺嘗輒止。對烹飪專業的學生來說,技能學習雖然很重要,但更要夯實理論基礎,否則只會使學生的思維固步自封。盲目的實踐而不求甚解,只會使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3.2 實訓教學管理制度不科學
實訓室是集教學、訓練、研發為一體的綜合性實訓場地,不僅承擔學生日常教學工作,而且在對外培訓和競賽方面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產業學院融合建設過程中必要的硬件條件。當前大部分烹飪實訓室的設備資源基本滿足教學需要,但在教學管理制度上依舊存在諸多漏洞。例如,學生工位上的插座設計數量不合理,插線板私接亂搭;學生工具箱任意擺放,刀具無專人管理;熱菜間地面油污較多,無防滑地墊等,這些安全隱患隨時都會影響實訓室的正常運行,必須加以整治和防范。在實訓室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上,科學與規范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須緊扣“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速度、堅持、習慣”的10S管理標準,以烹飪職業資格標準,教研室、教學系部、學院教學督導室層層把關,共同構建日常、學年和頂崗實習各教學階段的教學安全、教學質量評價監控體系。
3.3 課堂教學缺乏創新性
對于產業學院的建設而言,烹飪專業不僅需要傳承經典,更需要創新與發展。產業學院是在整合市場資源的前提下,促使烹飪學生能快速成長的高效實戰平臺。烹飪專業內容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專業教師創新性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上。對于烹飪教師而言,要想推陳出新,前提就是要把學到的專業知識和菜肴制作技藝結合起來,達到技藝與科學理論的統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松鼠鱖魚位列江蘇十大名菜之一,在清代《調鼎集》中有關于松鼠鱖魚的記載,其做法講究,工藝繁瑣。隨著時代更迭,松鼠鱖魚這道蘇式名肴也不斷推陳出新。經過宗師名廚的改良,松鼠鮭魚不再沿用拖蛋黃下油鍋炸的做法,而以剞成菱形花刀并均勻拍上干淀粉后入油鍋炸,這種做法不但造型自然,更能凸顯出刀工的精湛。后來,蘇州的大師們又將松鼠的造型作了改良,用鱖魚帶胸鰭的一塊肉作松鼠的頭,簡直是惟妙惟肖,至此,松鼠鮭魚達到了色香味形的巔峰。近年來,松鶴樓又開發出了一道松鼠鮭魚的“姊妹款”——蔥油鮭魚,將原先的花刀改成魚片,以過水淋油的方式烹飪鱖魚,將松鼠鮭魚從甜膩的不符合現代健康理念的邊緣拉了回來,于是,這道蔥油鮭魚再次贏得了市場的認可。但現實中,烹飪教學的內容禁錮于傳統名菜、名點的賞析,以致于很難再有所突破。創新是烹飪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當烹飪專業老師在面對普通的烹飪材料時,如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刀工刀法、烹調技法、調味手段等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將是烹飪專業融合建設產業學院的道路上探索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
4. 產業學院建設的建議
4.1 搭建服務地方行業企業產學研合作平臺
隨著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為基礎,落實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培養更多優秀技能型人才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校企合作的落地生根既滿足企業需求,又有利于學校持續發展,校企按需組合,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是實現雙贏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學??梢詰{借教學設備、師資力量以及實訓場地為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的培訓工作,為企業科研課題的申報提供軟硬件的支持;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為學生的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提供實戰平臺,校企間的深度融合將有利于烹飪專業的快速發展。
4.2 建立校內外實驗、實習、實訓基地
綜合實訓室的建設對于烹飪專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綜合性的實訓室應當具備完善的功能區域劃分、先進實驗實訓設備以及現代化的多媒體設施。綜合性的實訓室能夠以烹飪實訓為主線,以主要崗位工作過程為基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項目,以基本素質、專業素質、技能素質為模塊,構建“職業崗位對位”課程體系。在日常教學中,綜合實訓室也為學生提供了真實實訓場景,不管是規范的管理制度,還是嚴格的操作標準,都是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技術技能的關鍵,也為學生將來的頂崗實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4.3 建設“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
教師是技工院校的頂梁柱,技工院校必須打造優質的教師隊伍,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一方面,通過校外培訓、企業研修、頂崗實習等途徑,讓教師走出學校,讓教學課堂變成第一生產現場,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實際教學和生產應用之間的區別,通過企業實踐收獲的經驗,更合理調整烹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保烹飪專業人才的培養更加精準,專業方向的發展更加優化。此外,對于行業間的各項競賽,技工院校也應當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通過參賽不僅可以豐富教師的實戰經驗,而且在與其他選手同臺競技的過程中,也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與其他選手的差距,從而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去彌補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技工院校應該做好新老教師的“結對培養”工作,通過老帶新的方式,使青年教師能夠快速地成長起來。
4.4 開展校企雙向交流活動
企業新學徒制有利于發揮出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職業教育辦學的顯著特征之一,有助于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安排學生到企業工學交替、頂崗實習,落實生產第一線即為課堂的理念,充分借鑒企業平臺,為學生創造真實的實訓場景,聘請企業專家、一線師傅為導師,為烹飪專業學生開展實訓,并進行菜肴創新研發工作。同時,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校企合作,通過“招工即招生”,落實學校名師、骨干教師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工作,全面提升企業員工職業素養。校企雙方共同拓展人才培養路徑,更新課程設置,落實開展雙向授課,共同研究課題,推進烹飪專業建設工作。
4.5 積極參與烹飪競賽
烹飪競賽既是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考核,又可以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的目的,通過烹飪競賽可以為師生提供廣闊的交流平臺,促進同行之間技藝的切磋,并且通過競賽可以錘煉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同時也檢驗了學生的基本功和學以致用方面的技巧與創新能力,引領中等職業院校烹飪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推進專業建設對接產業發展、人才培養過程深度校企合作,提升了烹飪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認可度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