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瀟
摘 要:作為古今中外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豐富,涉及領域廣泛,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教育歷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引領作用。在學習態度、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思想仍對當代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針對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 ? 辦學理念? ? 教育方針? ? 教育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最早提出“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前些年,在曲阜師范大學駱承烈教授的建議下,孔子故里曲阜曾建成濟寧市政德干部教育基地,這個基地通過開展多種活動對干部開展教育培訓。孔子倡導統治者治理國家時不能靠武力和強權壓制,應輔以對百姓的教育,對人們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方能使統治穩固。
實際上,孔子的絕大多數弟子所從事的活動均與政治活動相關。其弟子子夏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觀點,明確提出孔子的教學目的。
為培養出為一定政治目的服務的統治人才,孔子又提出系列教育主張,不僅開創了興辦私學的先河,而且培養了一大批圣賢之士,并且形成較為完備的儒家思想體系,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本人結合從教近三十年的體會和認知,現對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進行簡要論述。
一、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
孔子在政治上有抱負、有遠見,他希望實現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在此前提下,興辦教育成為他實現政治目的的主要途徑。
通過“有教無類”的辦法廣收門徒,以培養一批棟梁之材,成為他實現政治目的的基本力量。孔子以前的教育是“學在官府”,僅有極少數的貴族官宦子弟才有權接受教育,教育具有極大的社會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參加政治活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舊的教育體制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當時很多文人雅士、地位較低的從政者為了得到統治階級的提拔賞識,獲取從政本領,需要不斷進行學習。
當然,下層人民為了改變貧窮愚昧等現狀,也需要接受教育、讀書識字、掌握謀生技能。孔子興辦私學,正是為了滿足社會各階層的基本需求和生存愿望。
其實,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就是去掉一些限制,廣招學生,擴大受教育群體。當今高職實施擴招政策及中職學校、技工院校實施免學費助學政策,目的也是擴大受教育群體。把學生“鞏固率”作為考核學校的硬性指標,制定系列“防輟學”剛性措施,讓受教育者群體擴大。“人盡其才、人皆成才”“為國育才、為黨育人”成為教育的主旋律,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公平,使我國國民素質迅速提高,使公民受教育程度突飛猛進,為保障經濟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也正因秉承著“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孔子的學堂里出現了各種層次和不同出身的弟子,如貴族出身的孟孫何忌、居陋巷的顏回、出身貧賤的子張等。
在辦學過程中,無論學生文化基礎如何,孔子均一視同仁。而現在很多老師喜歡優秀學生,唯成績論現象嚴重,與當年孔子相比,差之千里。更可貴的是,孔子弟子年齡結構多樣,如比他小四歲的秦商、小他四十八歲的顓孫師、小他五十三歲的公孫龍,這大大增加了教學和管理的難度。
從地域上看,孔子在魯國本地招收的弟子雖然較多,但也有衛國的子貢、卞地的仲有、陳國的子張、宋國的司馬牛、晉國的子夏、吳國的言偃等,可以說是教育無國界、無地域。
二、德能兼備的教育方針
教育方針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具體措施。《論語·述而》第六章的十二個字,即是孔子的教育方針——“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志于道”即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負;“據于德”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依于仁”即具有正確的處事本領和人生準則;“游于藝”即擁有淵博的知識和技能。
孔子在教育過程中把“德”具體化為忠恕、孝悌、仁義以及溫、良、恭、儉、讓、中庸等方面。孔子這一教育方針為歷代統治者和儒家繼承者推廣發展至今。
時至今日,對孔子的教育方針如何理解呢?筆者認為應該批判與繼承相結合。其方針所含的“道、德、仁、義”的具體內容,有著明顯的階級局限性。
而孔子重視德育與具體業務知識能力相結合的主張仍有其積極意義。
當前,我國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及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面得到發展,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踐行“立德樹人、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根本辦學宗旨,大力推行思政教育。
課程思政的教育構想正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德”的集中體現,“德行”為四科之首。孔子在其教育方針的前三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強調了對學生的政治標準,即德行標準。
孔子教導弟子們:人人都想做高官,發大財,但是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實現,君子是不會做的。
為給弟子們樹立仁德的榜樣,孔子極力贊頌古圣先賢的仁德之風。他稱贊堯之為君偉大崇高,令世人敬仰。世間唯有天大,堯與天等齊。孔子把先賢的優秀典型作為學生的榜樣,激勵學生見賢思齊。
當前,隨著教師地位的逐步提高,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已經成為教師行為的準則。
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崇高的道德品質,才能在獨善其身的基礎上,教育引導每一位學生,先修身,再齊家,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目標,成為國家和社會建設的棟梁之材。
三、啟發誘導、學以致用的教學方法
孔子在強調弟子主動學習的同時,也鼓勵他們積極主動思考問題,開動腦筋,挖掘潛能,在進行教學時經常采取啟發式的方法。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生有了學習的欲望和動機后,要去激發他們的想象。
學生對問題經過靜心思考、反復領悟后,老師再進行畫龍點睛的點撥指導。學生舉一反三,理解得透徹,接受得到位,而不是死讀書、硬記憶。他希望弟子達到“告諸往而知來者”乃至“聞一知十”的高水平。他往往先讓弟子發表議論和看法,最后分別總結評價。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鼓勵工善其事,激勵業精于勤。
子復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其意思是各類工匠,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正如君子通過學習來精通自己的道一樣。此話包括了市肆之道和君子之道,涉及應用技術和社會科學等,是孔子及其弟子注重身體力行、親身實踐的證明。
孔子自己重視技藝,在對其弟子的教育上自然也重視做事本領的培養。其“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主張正是對其教育思想的全部論述。
他認為一個優秀的人,應該有理想,有遠大志向,有高尚的道德準則,有和諧仁道的人際關系,然后歸結到具體做事的本領,具有做事的技能和實際操作本領。其所教的“四科”中,除“德行”外,另外三種“言語、文學、政事”都是具體的“藝”的體現。
孔子注重學以致用,不僅嚴格制定學生的德育標準,也是我國教育史上技能教育的首倡者。
孔子提倡三項德育標準,落實到學習內容上,就是最后一句“游于藝”。
“藝”最初的意思指種樹,后來發展為才藝、本領。孔子在教學中首推“下六藝”,即指學生應該具備不同的生活本領和技能,包括六大方面:禮、樂、射、御、書、數。孔子教習“六藝”,包括當時的國之大事、軍事體育、處事社交、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這些內容對當時的人才培養功不可沒,直至引領啟迪了當前職業教育的定位和發展。
當前的課堂教育,愈來愈重視和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形成有效的獨立思考能力,學會如何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技巧,徹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架構,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近年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積極推行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確立現代技工教育課程新體系。一體化課程從教學組織形式到教學內容等方面均挑戰了傳統的課堂教育觀。積極推行現代企業新型學徒制模式,教師變身“師傅”。在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鼓勵“廠中校”“引企入校”等,讓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無縫對接,提前適應企業的用人要求,學業完成后能夠直接在企業就業,解決了企業當前的“用工荒”“技能荒”等問題,為大國制造奠定了堅實的技能基礎。
教育是人類文化延續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國家提出教育公平戰略。孔子教學時“誨人不倦”,對弟子坦誠相待,平起平坐,公平對待每一個弟子,始終強調“知之為知之”的實事求是態度,主張學習時堅持真理,“當仁不讓于師”。主張“溫故而知新”,強調學習后要加強復習鞏固,反對言過其實、只言不行的做法等。為了學習效果更好,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觀點,他特別強調學與思的關系。
孔子注意學行結合,重視身體力行,重實踐,反空談,率先垂范,督促學生勤奮學習。要求學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既傳授給學生知識,也指導他們如何學習,這種對教育事業積極負責的態度,值得當今的教師們學習踐行。
孔子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教育日新月異的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成為引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典范和樣板。
(作者單位:濟寧市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