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名山公園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綜合體”,是浙江省自然和文化資源典型代表,也是景村融合和綠色經濟發展高地。自2019年啟動首批“十大名山公園”建設以來,浙江省名山公園資源更加豐富,生態更加優質,環境更加優美,產業更加興旺,品牌更加彰顯,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為進一步推廣名山公園建設經驗,擴大名山公園培育范圍,浙江省林業局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等有關部門共同啟動了浙江省第二批“名山公園”網絡評選活動。十座名山公園以領先之姿、創新之力、升級之勢,引領“自然保護地+”協調發展示范區建設。
清涼峰名山公園
一園助六鎮 區鎮共發展
清涼峰保護區位于浙江西北部,杭州市臨安區境內,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清涼峰,海拔1787.4米,是浙西第一高峰,也是浙西重要的生態屏障。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花園建設、將“十大名山公園”列入重點工作的背景下,保護區緊抓機遇、統籌謀劃,積極爭創名山公園。2021年12月,經部門評選、公眾投票、專家打分等環節,清涼峰成功入選浙江省第二批名山公園。
拓展創建范圍,加強區域聯動。為充分發揮名山公園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兩山”轉化,清涼峰名山公園拓展創建區域,擬由保護區+兩昌地區6個鎮為地域范圍,以“一核六翼”為總體布局,總面積1320平方公里。
明確總體目標,打造名山樣板。清涼峰名山公園建設以構繪一幅“生態優良、文化興盛、產業興旺、和諧富美”的共同富裕山居圖為發展藍本,將清涼峰名山公園打造成為鄉村振興和山區共富的樣板地、休閑度假和山地運動的首選地、森林康養和自然教育的目的地、鎮村和保護區融合發展的示范地。其中,具體分為四部分小目標。一是平衡區域發展。加強自然保護區與周邊六鎮的內外聯動,縮小臨安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均衡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二是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形成規?;?、品牌化、特色化的傳統優勢產業體系,培育自然教育、戶外休閑、高端康養等新興特色產業體系,改善周邊同質化競爭問題,帶動當地居民就業。三是完善設施體系。提升保護管理、公共服務、科普宣教及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品質,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設施建設。四是打響名山品牌。深入挖掘生態和文化資源,加強品牌培育和宣傳推廣,共享名山公園品牌。
清涼峰名山公園建設中還需要錨定創建目標,做好“三個一”工程。
組建一套班子。組建以區領導領銜,由相關部門和鄉鎮主要領導組成的創建領導小組,推進名山公園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繪制一張藍圖。擬編制《清涼峰名山公園建設規劃及 “一區六鎮”區域融合發展研究》方案,通過科學定位,統籌謀劃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描繪可持續發展藍圖,為清涼峰名山公園項目建設提供指導和依據。
打好一套組合拳。打好保護拳。首先,構建保護區內外協同發展機制,保護區內控制旅游服務設施規模,根據《臨安清涼峰省級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2020—2035年)》,結合鎮村的建設,將保護區旅游活動較大的服務設施,移至保護區外的昌化鎮、清涼峰鎮等“六鎮”范圍,即有利于減少生態旅游帶給保護區的壓力,同時促進和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其次,完善生態保護基礎配套設施,完善設施類型,包括綜合科研類、動植物資源監測類、辦公服務類等;在游客管控、森林消防、資源監測等方面推進數字化集成管理。最后,推進生態環境修復,實施梅花鹿棲息地生態修復、周邊鎮村生態環境治理、山核桃生態化治理等工程,保護核心動植物資源,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打好利用拳。自然資源方面,充分挖掘生物資源、自然景觀資源、地質水文(溫泉、峽谷)等資源的價值,拓展利用方式,創優生態產品;人文資源方面,充分挖掘國石文化、印信文化、古鎮文化、浙西民俗文化、古道文化、忠孝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提煉地區文化名片,保護歷史遺址,打造特色鄉鎮;科研宣教體系方面,建設具有代表性的綜合博物館、展覽館或科技館等,展示生物多樣性資源及保護成效,建立區域標識和解說系統。打好發展拳。其一,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以臨安三寶(筍干、茶葉、山核桃)為主導的特色和優勢產業規?;?、體系化、品牌化經營,加強農旅結合;積極培育森林康養和高端養老、戶外休閑和山地旅游、生態體驗和自然教育三類特色產業。其二,加強區域聯動。充分發揮杭黃國際黃金旅游線及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區位優勢,整合周邊區域的風景旅游資源和旅游服務體系,形成“環清涼峰”的綠色發展圈。其三,助力鄉村振興。充分發揮清涼峰的資源優勢和核心輻射作用,結合未來鄉村建設,積極創建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示范鎮(村)。其四,加強宣傳推廣。通過各類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名山公園產品特色、地域文化和品牌形象。
百丈漈名山公園
護好“生態流” 拓寬“資金流”
百丈漈-飛云湖風景名勝區地處浙江省南部的文成縣境內,東接寨寮溪,北臨青田石門洞,東南連南雁蕩山,西倚烏巖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558.8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集水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于一體,是以云湖飛瀑、壺穴清潭、幽谷奇峰、劉基故里、生物多樣為主要資源特色,以生態保育、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科考探險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率達71.7%,全年平均氣溫15.2度,空氣和地表水質量均超過國家Ⅰ類標準,被譽為“天然氧吧”。
堅持保護為主,在合理利用中開發旅游資源。重新修編《百丈漈-飛云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天湖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以及山海協作規劃等,盡可能保護風景區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同時科學開發,有序展示景區魅力。近年來,風景區對單一人工林、低質林進行從彩化、美化到珍貴化分階段提升,積極利用低產低效林撫育改造、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通道生態綠化提升等方式,并開展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強化珍貴樹種培育,打造美麗森林景觀。實施“多規合一”工程,全面對接全域旅游、小城鎮綜合整治、美麗鄉村等規劃深度融合,構建覆蓋全域的“一心兩軸四組團”產業空間格局。
實施項目建設,打造一批旅游核心吸引物。近年來已落地開工百億項目1個,天頂湖國際旅游度假區,總投資約108億元,內容包含“一環、五板塊、十三個重大項目”;10億元以上旅游項目4個,天頂湖康旅項目、大水橋現代文旅項目等5個涉旅縣市長工程項目先后落地開工。全面建成劉伯溫故里“1+4”游客服務中心、百丈漈南入口電廠立面改造等一批景區建設工程;建成天鵝堡、迦南美地、開臣·武陽等一批高檔的民宿項目。
實施市場改革,引導鄉村旅游大發展。風景區在圍繞“美麗鄉村”建設時,深入推進“萬村千鎮百城景區化”和“微改造、精提升”,成功創建風情小鎮1家、4A級以上景區鎮2家、A級景區村30多個(含3A景區村5個),全面推進全域旅游化改造;與此同時,鄉村旅游的發展還有力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民宿的建設,特別是“僑家樂”品牌的打造,將國際時尚文化與中國鄉村文化巧妙融合,以群眾首創、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的新業態,走出了一條“中西合璧、土洋結合”的“僑家樣本”。
堅持“風景旅游+”,促進相關產業大融合。加強“風景旅游+農業”融合發展,帶動茶葉、楊梅、花卉、高山蔬菜等主要農產品品牌創建,有力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風景旅游+文化”融合發展,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要素的深度滲透,推進文化創意在旅游要素中的全面運用,增強文成旅游的文化魅力。加強“風景旅游+康體”融合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紅楓古道”資源,在現有健身步道建設的基礎上,啟動“生態旅游小徑”建設,進一步完善服務配套設施,著力打造獨具區域優勢的康體休閑品牌。加強“風景旅游+商貿”融合發展,依托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平臺建設,重點扶持“僑品匯”和“特農匯”等龍頭品牌。
烏巖嶺名山公園
保護優先 科學發展
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浙江省泰順縣的西北部,總面積28.3萬畝,占泰順縣面積的10.71%。烏巖嶺屬洞宮山脈,森林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生態系統完整,保存有大量原始次生林,森林覆蓋率達到93.48%,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動植物資源均占浙江省動植物種類的50%以上,被譽為“天然生物基因庫”和“綠色生態博物館”,更是中國最主要的黃腹角雉保種基地和科研基地。保護區主要有森林、生物、地文、水域、氣候五大景觀,區內有千米以上的山峰52座,主峰白云尖海拔1611.3米,是溫州地區的最高峰,是浙江省第三大河流飛云江的發源地,地表水為超一類水質。
資源保護成效明顯。保護區建有完善的“中心、站、點”三級管護網絡,建區40多年來,未發生森林火災。生態保護成效顯著,根據保護區綜合科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已確認高等植物2371種,記錄到脊椎動物349種、昆蟲2245種,發現植物新種3個(浙江垂頭薊、浙南木犀、黑果石楠),新增保護區動植物新記錄439種,獲得小靈貓、角原矛頭蝮等珍稀物種的影像憑證資料。
科研能力提升有力。先后續簽全國首家生物多樣性保護院士專家工作站、建成浙江省首家以“生物多樣性”為研究方向的博士后工作站和泰順縣首個生物多樣性科研實驗室??蒲斜Wo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榮獲國家梁希林業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個,省科技興林獎二等獎1個、三等獎1個,創成浙江省首個全國第一批瀕危動物保育示范基地,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多篇。
基礎建設持續完善。建成中心管理大樓、黃腹角雉主題館、黃腹角雉繁育中心、生物多樣性科研實驗室和17個保護站點建設,配備專業森林消防器材100多套,購置森林消防用車3輛。搭建數字化保護區平臺,建成資源管護指揮中心1個,安裝資源保護監控50多個,野外監測紅外相機200多臺。
旅游發展提速增效。先后創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生態旅游示范區、省森林康養基地和省智慧旅游景區,入選浙江省第二批名山公園、首批“浙江省氣象康養鄉村”。與溫州大學合作開展野外實踐教育基地共建活動,并組織開展面向中小學生、中老年人的各類活動。
社區發展顯著提升。把促進社區融合發展作為中心的重要工作來抓,近年共投入社區發展資金1000多萬元,有效改善了社區的基礎條件。扶持林農發展林下經濟,建立黃精繁育示范基地、種子繁育基地和種莖繁育基地,種植竹蓀、黃精藥材等經濟作物200多畝,有效提高社區居民自身造血能力。
宣傳推廣反響良好。牽頭舉辦2021世界青年科學家大會——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物技術國際高峰論壇(2021年浙江省植物分類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高級研討班),成功舉辦2021年溫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月暨“愛鳥周”以及“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等宣傳活動。多渠道宣傳推廣烏巖嶺,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秘境之眼》《中國影像方志》節目、電影《夏至廊橋》都對烏巖嶺進行了深度的宣傳。
天姥山名山公園
融古貫今 續寫天姥傳奇
天姥山位于浙江省東部,紹興市東南部,曹娥江上游的新昌縣境內,包含大佛寺風景區、十九峰景區和天姥山景區3個風景區,總面積達142.14平方公里。天姥山名山公園是融石窟造像、丹霞峰叢、幽谷溪澗、碧湖煙波、硅化木遺存和唐詩之路為一體,以佛教文化與名士文化、山水文化為內涵,以資源保護、宗教朝覲、尋古探幽、觀光游賞、休閑健身和科普教育為主要職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9年,天姥山獲批天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從2020年天姥山開發建設至今,景區始終以打造“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精華地”為核心任務進行項目重點規劃布局。目前,景區的開發建設已初見成效,部分項目已建設完成并投入運營。
天姥山金銀臺。項目位于天姥山景區山頂區域海拔900米的最高峰,建筑面積約18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為70平方米,為山頂的建筑觀景臺。節點設計取意于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著名詩句“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設計將這詩中的玄幻之景呈現在了天姥山的最高峰,使其成為天姥山名山公園文化的地標性景點。站在金銀臺既可一覽景區的延綿群山,也可遠眺新昌縣城區的全貌。
天姥山云之臺。項目位于天姥山景區南部的半山腰區域,平臺建設占地面積約3400平方米,是天姥山景區拍攝云海景觀的絕佳攝影點,也是印證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最形象的現實節點。項目根據場地地形高差,設計了三個高低錯落的觀景平臺,并配備了一處室內文化展示類茶室,因其秀美的景觀與獨特的設計,廣受游客們的好評。
天姥山露營地大草坪。草坪位于天姥山金銀臺、天雞臺項目周邊區域,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是圍繞山頂營地的核心體驗類項目之一。項目場地平坦,風景秀美,視線開闊,能滿足游客戶外露營體驗的樂趣。
天姥隱。項目位于天姥山景區山頂區域,建筑占地面積約為1700平方米,是目前景區山頂區域唯一的餐飲住宿點,現已正式對外營業。該項目對原場地建筑進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并規劃了木屋度假區,這些特色客房將更加貼近自然空間,極大地豐富了景區游客的旅游住宿體驗。
2022年,天姥山名山公園建設將緊盯創建國家5A級景區和“浙東唐詩之路”龍頭景區兩個目標,圍繞“一個核心、二個文旅產業區、三個全方位”的工作思路框架,積極推進開發建設各項具體工作:
加強名山公園開發建設,確立“一個核心”。聚焦名山公園核心區域建設,確立山頂區域為公園的核心區域,并聚焦進行開發建設使之達到一定體量,加快形成旅游目的地。
加大招商投資力度,形成“二個文旅產業區”。加大現有招商項目落地,同時加大項目招引力度。積極推進天姥山名山公園南北二個文旅產業區的建設工作。
金華山名山公園
發展綠色產業 打造仙游勝地
金華山名山公園位于浙江省中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景區創建名單單位,名山公園創建范圍為79.7平方公里。近年來,金華山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浙江大花園建設,以全域旅游、全域產業聯動發展的思路,著力打響名山公園“金字招牌”。
“生態廊道”編制美麗交通環線。近年來,雙龍風景名勝區先后對景區公路進行綠化提檔,形成了“四縱二橫”的生態交通網絡。先后拓寬改造11.79公里的新朝線,打通4.69公里的花海仙路,改善了7.6公里的金九線,新建12.5公里的南線綠道,形成6處景觀節點,成為“觀山、觀水、觀城”的風景線。
“變綠為景”打造全域生態景觀。堅持“集中保護、有序管理”的原則,建成小西湖露營基地、鹿女湖、雙龍溪峽谷、鹿田書院、蓮花觀景臺等“新十景”。鹿女湖按飲用水標準保護水庫水質,維持濕地、茶山等區塊生態平衡,修復巖石沙灘,形成金華“小洱?!本坝^。小西湖露營基地最大限度保護利用林地資源和自然環境,成為市民避暑納涼好去處。雙龍溪項目維持生態原貌,植入徐霞客、北山四先生等文化元素,開辟雙龍湖—雙龍溪—雙龍洞的峽谷風景線。蓮花觀景臺適度修復原有堆土場,完善觀景、休閑等配套設施,成為遠眺金華城的最佳觀賞地。
“風貌提升”描繪和諧生態畫卷。投資1億元開展景區農房風貌提升,打造“村村是美景,處處皆畫卷”的全域景觀。為進一步保護景區水資源,美化景區,投資1.39億元對核心景區電力線路、通信線路、路燈、供水排水等分批進行改造,實現管線下地,打造金華山美麗天際線。
“全域產業”發展美麗生態經濟。加大“旅游+”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出臺《關于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的實施意見》。一是“文體旅融合”活動豐富。近年來,成功舉辦了國際黃大仙文化旅游節、全國霞客文旅發展大會等活動。二是“宿旅融合”打造民宿集群。金華山共有酒店、民宿104家,接待床位共3000余張。三是“景村融合”實現共建共享。羅店鎮為中國花卉之鄉、赤松鎮為中國佛手之鄉和3A級景區鎮,連續舉辦枇杷節、櫻桃節、佛手節等一批農旅節慶活動。
“內外兼修”全面提升名山品質。投資5億元建成一級游客中心,新增二級游客中心2個;提升改造旅游廁所20座、3A級旅游廁所10座。根據全面提升景區服務水平需要,開展多期專項業務培訓班,打造景區一流的服務環境,培育景區一流的接待力量。金華山建立了一支由機關干部、鎮村干部、景區從業人員、社會志愿者組成的能吃苦、能奉獻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在景區環境衛生、游客秩序維護等方面給予保障。尤其是在春節雨雪冰凍天氣期間,隊伍發揮24小時連續作戰精神,堅守一線崗位,做好游客賞雪的服務保障。
方巖山名山公園
吳山越水 數“智”升級
方巖山位于永康市東部方巖鎮境內,距永康城區約20公里,海拔384米,平地突兀,四壁如削,遠望如方山城堡,又如擎天方柱,故而得名。整個景區峰險石怪,瀑美洞奇,融雄偉峻險、青山秀麗于一體,兼擅山石、林壑之勝,素有“人間仙境”之美稱。
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為全面優化方巖景區的環境質量,從2008年開始,方巖全力開展景區綜合環境整治工作,于2018年完成方巖核心景區程麓、巖下、巖上等3個村落的整體搬遷工作,拆除影響景觀視線的建筑,保護現有的自然景觀風貌,重點保護原有植被水體、山體,整治受到污染和破壞的植被水體,對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古建筑予以保留并修復,延續歷史文脈。
設施提升和數字化建設。結合方巖安置區建設,目前已完成“方巖智慧景區信息化”項目建設,總投資2166萬元,實現方巖山、五峰、南巖、石鼓寮等景區以及游客中心、停車場等場地設施的監控全覆蓋,進一步提升了景區指揮調度和安全防范的能力和水平。投資2400萬元完成景區通景主道路、彩砂游步道、路燈及綠化景觀小品改造,全面提升公路沿線景觀風貌,優化景區動線及交通換乘節點??偼顿Y約2000余萬元,打造景區夜游亮化氛圍及改善景區基礎硬件,嚴格對標A級景區評定標準,著力提升景區服務設施水平。
生態旅游和科普教育。方巖為丹霞地貌發育青年晚期的典型代表。永康盆地永康群和方巖地區地層中蘊含了晚侏羅世早期火山事件、白堊世中期斷陷事件、晚白堊世早期的隆升事件以及恐龍滅絕事件等事件地層研究的重要信息,是不可多得的丹霞地貌與地球歷史演化的理想地點。此外,在生物多樣性方面,方巖山群落物種組成豐富,有景天群落、佛甲草群落、江南卷柏群落、石韋群落等,共有高等植物61科103屬128種。景區以此開展綠色健康游、休閑康養游等生態體驗,同時加強科普教育建設,圍繞丹霞地貌、植被知識等對游客進行科普講解。
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旅游景區的吃、住、行、游、購、娛帶動當地村民致富,方巖現有直接或間接服務于景區的周邊村民近千人,為周邊村幾百個家庭的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此外,方巖景區圍繞方巖獨特的地貌和胡公、陳亮、劉英等人物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其中包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廉政文化、“義利兼行”事功之學的愛國文化、以劉英烈士為主的紅色文化、不畏犧牲英勇救國的抗戰文化等優秀文化,以文化傳承促進產業發展。
接下來,方巖山將結合“十大名山公園”建設,著力推進方巖旅游開發項目一期工程,確保項目實施有力有效,同時做好二期項目的計劃安排,通過項目開發和多業態打造,提升景區整體軟實力;以胡公文化為主打,深度挖掘陳亮文化、書院文化、抗戰文化等,打好文化傳承牌;通過紅色旅游、夜游、研學旅游、親子旅游等產業將市場分類細化,以此改變客源結構單一的問題;增進跨業合作,引入更多優質的文旅、體育、療養、教育資源及影視合作伙伴,將方巖景區打造為具有影響力的品質型休閑旅游目的地。
江郎山名山公園
打通共富渠道 實現產業增效
江郎山是江山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地,主景點三爿石是高大、雄偉且壯觀的丹霞孤峰奇觀。江郎山生態優勢得天獨厚,有國家重點野生植物22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近30種,森林覆蓋率達95%,大氣和水達一級標準。2020年實現旅游業增加值26.1億元,惠及旅游從業者超3.1萬人。江郎山通過打造智慧監管系統、開展科普研學活動、挖掘人文山脈內涵等舉措,不斷擦亮名山公園品牌。
配套提升,營造共富環境。近年來,江山市組建“兩山銀行”,對全市夯土房等分散資源進行摸排統計、整合提升,按區域、產業分類,策劃形成集中連片優質的自然資源資產項目包,并行使資源價值評估、流轉收儲、整合提升、交易運營、收益分配等情況,在江郎山小塘源開展夯土房收儲試點,通過房屋修繕加固、道路拓寬硬化,完善周邊配套設施,實現“五通三化”,成功吸引“云七”等一批民宿落地江郎山。通過民宿盤活利用閑置山地田地,豐富周邊業態,促進農民增收,讓“沉睡資產”成為共同富裕的“活水源泉”。據預測,每年經營性收入將達2000萬元。
優勢轉化,激活共富密碼。為了進一步將生態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財富密碼,深度挖掘“資源+”模式,形成資源配置、產業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和增長極。引進華翼三山航空運動基地項目、三維環幕時光隧道項目等一批配套項目落地,成功招引集田園、文旅、頤養功能為一體的春風江山田園文旅頤養小鎮和煙雨江郎度假區等文旅項目;引入云端覓境和山田花舍等高端精品民宿;通過舉辦“金牌菜大賽”,推出石門手工餛飩、石斑魚和神仙豆腐等一批具有江郎山特色的品牌菜系,挖掘鄉愁土味;挖掘本土文化元素,通過舉辦農民豐收節、狀元糕節和草坪音樂節等旅游節會活動,吸引各方游客紛至沓來。
產業聯動,延長共富鏈條。江山市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景區微改造精提升等工作,不斷做大民宿、餐飲產業,讓農民在家門口創業致富。江郎山周邊現有民宿76家,其中省級銀宿4家、精品民宿17家,數量是申遺前的6倍多;現有草莓、葡萄和火龍果等品種在內的采摘基地5家;研發清漾火龍果酒、火龍果面、火龍果年糕、銅鑼糕、葛粉奶茶、江郎雪藕面等一批特色顯著的農家樂伴手禮;附近村民的應季農特產品、新鮮食材成了民宿、農家樂的“菜籃子”,形成一條特色鮮明的旅游產業鏈。這條以江郎山景區為核心的“吃、住、行、游、購、娛”生態文旅產業鏈,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擘畫共同富裕新圖景。
江山市堅持以保護管理為核心,堅持合理利用為方向,堅持富民增收為目標,在保護好生態資源的基礎上,注重發揮名山公園在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中的獨特作用,通過營造共富環境、激活共富密碼、延長共富鏈條,真正實現自然保護地村鎮與名山公園的融合發展。
六春湖名山公園
打造名山公園 繪就共富底色
六春湖位于“中國竹子之鄉”——龍游縣南端,總面積3126.6公頃,森林覆蓋率93.7%,被譽為“中國森林氧吧”,有“浙西竹庫”之稱。2002年經省林業廳批準建立龍游浙西大竹海省級森林公園;2008年1月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升格為國家森林公園;2018年被評為“浙江最美賞花勝地”,并榮獲“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榮譽稱號;2021年入選浙江省“十大名山公園”。
浙江大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環境優良,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擁有“竹海、云海、雪海、花?!彼暮>坝^,有國家保護的其他重要的動物400余種。公園內的綠蔥湖濕地是江南罕見的沼澤化草甸型高山濕地,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生態價值。龍游縣在森林公園建設中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在保護好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推進森林公園建設。通過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旅游優勢,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助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強化頂層設計,注重產品開發。六春湖景區堅持規劃先行,制訂《六春湖景區總體規劃》,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程,根據區位特點和森林旅游資源特色,科學劃分,合理布局項目建設,明確了景區的總體定位、資源管控、業態布局等發展規劃,并將生態環境保護寫入規劃內容中,強調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在保護森林風景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普及生態文化知識,發展森林旅游。立足森林公園竹海、雪景、云海、杜鵑花海等資源優勢,充分挖掘森林文化特色,以綠色、天然、運動休閑為賣點,大力發展森林康養、山地休閑、科普教育等業態,打造多元化休閑度假基地。
改善環境風貌,夯實共富底色。六春湖景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積極推進濕地生態修復、生態環境監測、基礎設施提升、生物多樣性調查等項目,啟動詩畫浙江大花園核心區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在森林公園內實施退化林修復397畝、森林撫育138畝、林相改造200畝。通過擴大綠色空間,夯實共富生態底色。
加強品牌打造,創新宣傳模式。六春湖通過申報創建名山公園、森林人家、生態休閑基地等品牌建設,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加強森林旅游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和公眾號、客戶端、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全面宣傳,著力建設智慧森林旅游公共服務平臺、營銷互動平臺,創新森林旅游宣傳營銷模式,助力森林旅游成為擴內需、增就業、促消費、惠民生的綠色產業,擴大影響范圍,增強品牌效益。隨著名山公園開發的不斷推進,六春湖憑借其如畫的美景和優越的自然資源,逐漸成為享譽縣內外的休閑旅游基地和森林康養基地,其杜鵑花、雪景、霧凇等已成為龍游縣生態旅游的金名片。為全面開發利用并保護好六春湖名山公園生態資源,加快生態建設,推動綠色發展,譜寫共富篇章,六春湖景區后續將建立長效的宣傳機制,不斷提高全體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多渠道加大森林旅游行業的資金投入并強化專業人才培養。
白云山名山公園
森林寶庫 康養勝地
麗水白云國家森林公園前身為浙江省第二造林場(現更名為“麗水市白云山生態林場”),始建于1927年,是浙江省創立最早的4個林場之一。1992年12月批準建立為省級森林公園。2017年7月21日,經國家林業局批準,麗水白云森林公園設立為國家森林公園。
公園地處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部亞地帶,森林分區屬浙閩山丘甜櫧木荷林區,總面積達3.95萬畝,林木蓄積量30.4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6.69%,最高海拔1073米,空氣負氧離子平均濃度3150個/立方厘米,最高時達1.2萬個/立方厘米。獨特的生態區位,優質的森林資源,濃厚的文化底蘊,加上全年全天候全免費對市民開放,該森林公園被市民親切地譽為“麗水后花園”“城市會客廳”“市民康養谷”,并先后獲得“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全國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國際森林療養示范基地”“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等稱號。
據調查,該森林公園太山及其周邊山體,分布著面積近7000畝的天然次生闊葉林,有著較高的生態價值和保護價值。森林公園內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共有種子植物1019種、陸生脊椎動物314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7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種。森林公園還分布著10畝中國特產的植物香果樹林,屬于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平均胸徑8—18厘米,樹高5—10米,是浙江省林業局定點調查片區。豐富的植物生境為野生動物棲息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麂在森林公園中也有分布,主要棲息于太山周邊海拔為1000米左右的天然次生闊葉林中,現存的種群僅涉及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四省。
2006年以來,麗水累計投入6.45億元,建成公園入口綜合區、白云寺景區、休閑度假區、森林公寓4大區塊;建成31公里游步道、18公里康養步道和45公里行車道路;建成1幢林場辦公樓、6幢林區管護站;建成35個通信基站;建成2座庫容5萬立方米以上的山塘和日供水500立方米的水廠。其中白云山山塘庫容7.89萬立方米,壩高35.1米,為麗水全市最高,實現林區水、電、通信三覆蓋。
2018年,該公園向中國林學會森林療養分會申請了森林療養示范基地認證。2019年5月,森林療養實證專家團隊對森林公園環境的身心健康促進效果進行實證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具有良好的復愈性”,并編制了《特色森林療養菜單》。2019年11月被授予國際森林療養示范基地。2020年6月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等四部門評為第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麗水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及各中小學自然教育科普基地。
2020年,公園搶抓國家資金政策“窗口期”,啟動康養小鎮項目之一——白云國家森林公園公建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0.45億元,建設周期為2020—2025年。建設內容包括擴建公園西入口,新建公園東入口區、森林康養運動區、生態體驗自然教育基地,配套建設索道、綠道、康養步道等配套設施。
2021年4月9日,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森林康養功能研究及功效評價關鍵技術”啟動,白云山生態林場是主要項目參與單位。華東藥用植物園總投資達8.4億元,是以藥用植物為特色,集科普、旅游、觀賞、養生為一體的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綜合植物園,于2021年5月1日盛大開園。
此外,公園還與市110服務中心合作,在公園游線重要節點和偏遠地段設置報警定位點1000多個,開通24小時無障礙服務專線。目前,該森林公園實現了移動網絡全覆蓋,使用手機辦公巡邏,實現了負氧離子實時監測、實時播報?,F有5個監測點,由麗水市林業局每周匯總,并在《麗水日報》上公布負氧離子監測情況,其中2個固定監測點的監測數據直接上傳到國家林草局林業勘查設計院。公園還配有智能治安動態視頻系統、紅外熱成像防火監控系統、語音廣播系統,納入公安的“雪亮工程”,完善了麗水“天網工程”;為森林防火安裝“千里眼”,運用先進技術、高科技手段加強森林防火工作。
九龍山名山公園
構筑生態屏障 凸顯名山價值
九龍山地處浙、閩、贛三省毗鄰地帶的遂昌縣西南部,與福建浦城、浙江龍泉接壤,屬武夷山系仙霞嶺山脈的一個分支,是錢塘江水系的最南端源頭,主峰海拔1724米,為江浙第四高峰。1983年建立九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九龍山是中國17個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浙閩贛交界山地”和中國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武夷山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偯娣e5525公頃,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麂、黃腹角雉、黑熊、南方紅豆杉、九龍山榧和伯樂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及其棲息地,區內分布著亞熱帶東部地區罕見的600多公頃中亞熱帶原生森林生態系統,極具保護和研究價值。
40年來,九龍山緊緊圍繞強化資源保護、促進價值轉化、引領區域發展的目標,切實做好保護、轉化、發展三篇文章,不斷擦亮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生態與文化底色。
保護優先,構筑生態屏障。九龍山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引領、數字賦能的理念,不斷強化保護措施,創新保護模式,提升保護能力。在麗水市首次推出生態司法保護的管護機制,與遂昌縣檢察院聯合建設生態司法保護示范區,構建完成自然保護區與縣公安局、自規局、林業中心以及屬地鄉鎮等多部門聯合執法的工作機制,形成執法合力,嚴格落實森林消防、資源管護制度,建設社區共建聯防聯控機制;持續資金投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能力提升,自2017年以來,先后投入4000余萬元,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巡護管護系統,2022年又安排2400萬元資金,進行數字化建設,以實現數字賦能;開展擴區工程,2020年啟動,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申報材料以省政府的名義上報國家局,擴面后保護區面積由原來的5525公頃增加至1.27萬公頃,實現保護擴面、生態擴容,優化生物種群繁育環境,完善森林生態系統結構,保護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構筑浙西南綠色生態屏障。
綠色發展,彰顯名山價值?!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九龍山致力于生態價值實現,讓守護的綠水青山成為群眾的金山銀山。深化與國內知名院校的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發現價值蘊含;進行30公頃大樣地建設,搭建全省最大的森林生態系統監測平臺,廣泛招才引智;建設博士后工作站,強化合作研究,加強本土人才的帶動和培養;建設野外自然博物館、自然科普基地,為群眾搭建一個走進自然、了解自然的戶外平臺;以研學、森林康養、生態旅游設施為重點,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大眾的能力,構建高端的科普研學、森林康養、戶外生活目的地、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加強品牌建設,打造涵蓋自然教育、生態農產品、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內容的“遂九龍”品牌;組建自然教育團隊,開展線上線下的自然生態科普宣傳,讓名山價值不斷凸顯。
生態引領,區域融合發展。以九龍山名山公園為中心,探索建設環九龍山區域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實踐區。一是統籌規劃。在編制九龍山森林康養規劃、生態旅游規劃時將周邊鎮村融合進來,組團謀劃,共同發展,建設以九龍山名山公園為中心,融合周邊鎮村的環九龍山區域林農文旅綜合體。二是共同建設。按照統一規劃,九龍山、鄉(鎮)、村各為主體,圍繞研學、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綠色農產品產銷等內容,多頭爭取項目資金,共同建設發展。三是品牌共享。圍繞區域發展目標,積極打造“遂九龍”品牌,共享共建,充分發揮品牌效應,推動產業發展,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今后,九龍山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為中心,落實大花園建設的各項舉措,嚴格保護、綠色發展,全面推進區域共同富裕、共創幸福美好生活,推進名山公園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