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位于水光瀲滟、山色旖旎的杭州西湖孤山南麓。博物館東銜白堤、平湖秋月,西接西泠印社,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致。浙江省博物館始建于1929年,最初名為“浙江省西湖博物館”,1976年更名為“浙江省博物館”。博物館占地面積2.04萬平方米,館舍建筑由極具江南特色的單體建筑與逶迤曲折的長廊組合而成,形成了獨特的“園中館、館中園”布局。館舍掩映于秀麗的湖光山色之間,成為杭州一處極具魅力的文化景點。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及標本10萬余件,文物品類豐富,年代序列完整。其中,河姆渡文化遺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遺存、越窯與龍泉窯青瓷、歷代漆器等,都是極具地域特色及學術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經過90多年的發展,浙江省博物館已成為省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形成了集收藏、研究、保護、展示和教育等多功能、廣范圍的新格局。
由館區正門進入,有一大型花圃。花圃分為左右兩部分,中間留出一條三四米寬的通道供訪客通行,地面由方形、三角形白色小磚拼出扇形紋樣。通道兩側樹木栽植、盆栽擺放呈中軸對稱設計。自入口處向內,依次擺放了蘇鐵和紫、白、粉等各色瓜葉菊盆栽若干,兩側花圃內各有一株圓柏,樹冠龐大,輪廓被修剪出平滑的圓弧線條。上兩三層臺階后,通道寬度有所擴展,形成一個方形平臺。平臺正中間,栽植一株黃楊,樹冠被修剪成圓球形,葉色綠中帶黃,在周圍圓柏等樹木深沉的葉色中格外亮眼。樹下,紫色、白紫相間的瓜葉菊盆栽圍成一圈,色彩繽紛。平臺角落放置白皮松盆栽,臺階下兩側花圃內又各栽植一株圓柏,雖此處入眼以綠色為主,但各色的綠深淺不一、形態不同,意趣盎然。
兩側花圃中點綴著品種不一、高低錯落的樹木。左側花圃面積較小,草坪上只零星點綴了幾株山茶花、木犀、雞爪槭,花圃側邊沿圍欄栽植一段修剪得方正的黃楊,其下鋪陳一片吉祥草。旁側通道上有一單株巨型龍柏,是圓柏的變種,長至一定高度后枝條便螺旋向上生長,好似盤龍姿態。右側花圃面積極大,幾乎與右側館區相連,除紅花檵木等低矮灌木外,還種有石楠、合歡花、玉蘭、雪松和樟樹等高大喬木,樹木栽植遠近、疏密安排合理,整體錯落有致,賞心悅目。
花圃后是一長廊,長廊建于水道之上,曲折綿延地將博物館內各展室銜接起來,館區內建筑可大略分為左、中、右三個建筑群。館區中部為“昆山片玉——中國古代陶瓷陳列”“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陳列”和精品館“宋韻流芳——金國榮南宋官窯作品展”三個展館。右側包括常書鴻美術館、“畫之大者——黃賓虹藝術陳列”“重華綺芳——宋元明清漆器藝術陳列”三個展館。省博物館除此類專題陳列外,每年還會推出二十余個題材多樣、內容豐富的臨時展覽。展館旁多栽植竹子和各類喬木,常見的有樟樹、雞爪槭、荷花玉蘭、黑殼楠等。
連廊、建筑之間由水道、花圃填充。館區右側三大主體建筑圈出一方幽靜天地。長廊臨水,與一青石板鋪就的賞景平臺相連,游客坐在石凳上休憩賞景,入眼一半是水、一半是樹。園林景觀依高度可分出三個層次,貼近地面處是草坪,草坪外圍以沿階草和吉祥草為主要品種,間植一些馬蹄金;半人高處多是山茶花、黃楊等低矮灌木,又有姿態各異的奇石作為點綴,與花木互相依傍;更高處是幾株高大喬木,柳樹靠近水面,柳枝新發嫩芽,枝條隨風飄蕩,輕撫檐角,長勢最盛的是一株雞爪槭,滿枝翠綠,清新宜人。連廊與石岸共同勾勒出池塘的輪廓,池水碧綠而清澈,池中游魚靈動悠然,時而有調皮的紅魚突然甩尾,水花飛濺,驚得滿池游魚紛紛現身,攪碎一池光影,靜謐的園林霎時“活”了起來。水邊由形狀各異的怪石堆出一圈堤岸,石塊旁搭配八角金盤、扶芳藤等低矮綠植。若沿著回廊向園子深處走去,可見一處被連廊遮擋的小水池,水池兩面被連廊包圍,另外兩側池邊有嶙峋石塊密布,細細密密的迎春花枝條從一側石塊后垂下,另一側則栽植一排挺拔的青竹,自花、竹的間隙處看出去,能見到后方開得極盛的山茶花,以及一處由石山、紅楓和紫藤構成的園林景觀。
左部“文瀾遺澤——文瀾閣與《四庫全書》”展區,由圍墻相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建筑空間。文瀾閣展區由文瀾閣、御座房、羅漢堂、太乙分青室四大主體建筑構成,另有仙女石、光緒御碑亭、乾隆御碑亭等景觀。四個建筑間有回廊相連,回廊紅旗斑駁,與白墻黑瓦的院墻一道吐露著江南園林的厚重歷史感。自一處石門入內,腳下是細密石磚鋪就的小路,左側是羅漢堂,向右通向太乙分青室,院中草坪上有品種不一的花木若干,小路兩側槭樹長勢極好,噴薄而出的綠為園子增添了幾分生機。正前方是山茶、月季和桃樹,山茶花色彩濃艷,僅一眼便能將人吸引;桃花粉嫩,含羞帶怯地藏于樹梢;月季的紅,介于山茶的濃墨重彩與桃花的淡雅清新之間,三種花各有各的美,搭配在一起,為單調的綠減去些許乏味。花樹之后是修剪成條帶狀的矮灌木,其后連廊在這高低錯落的花木中半遮半露。自太乙分青室沿回廊穿行,途中可遇光緒御碑亭,碑上有“文瀾閣”三個手書大字。繼續向前,穿過石洞門便是文瀾閣。
文瀾閣與御座房之間由嶙峋石塊圍出一個池塘,池水碧綠,有落葉隨水波浮沉,池水正中靜立一塊纖長高挑的巨石,形若“仙女”。自御座房穿行而過便至垂花門。所謂垂花門,實為一處“石門”,光禿禿的怪石形成一處石山,山上建有一亭臺,亭邊有綠樹若干,長滿綠葉的枝丫不經意地伸出,一眼望去,只覺布局精巧。石山腹部中空,在過道處形成一石門,與旁側廊道相通,游客可在石山內穿行。
出了垂花門就是博物館出口處,“西湖博物館”五個篆體大字刻在僅黑白二色的牌樓門上,并不宏偉張揚的建筑,卻能讓每位訪客都感受到歷史的肅穆感。穿過門樓,剛從錢塘舊夢中抽身而出,復又踏入西湖的襟懷,在這“垂柳闌干盡日風”的春日盛景中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