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亮
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博學多才,詩文書畫皆精,尤以書法為最。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取法魏晉,浸淫于鐘、王,書風趨于端莊古雅,傳世墨跡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游包山集》《李白古風詩卷》等。
王寵屢次科舉不中,自是壯志難酬,久而久之,造就了他內斂溫和甚至有些壓抑的性格,或許正是這種性格,潛移默化地滲入其書法當中。
《游包山集》是王寵將自己游包山的25首詩用小楷抄錄贈送友人的一幅長卷,為其34歲時所書。此作不僅是后世學習的楷模,其詩文內容更是與作者的情感緊密相連。通篇融入書家深厚的文化修養,給人以不激不厲、清靜絕俗的美感和享受。
此作用筆尖銳果猛,線條圓潤遒勁,字體欹側,高古典雅,拙巧相生,動靜結合,有清淡隱逸之趣。其轉筆多圓潤,給人以溫柔敦厚之感;筆法巧妙,凡左起之畫多用露鋒,整體顯現出寓巧于拙、寓靜于動的風格。此外,結字極盡收放變化之矛盾,筆畫左收右放,凡左伸之筆畫皆施以短畫,右伸之筆畫皆極盡夸張;又表現為抑撇揚捺——撇畫短小精煉,捺畫舒展放縱,以使結構內部空間疏朗空靈,給人留下可供想象的空間。其筆法有行書筆意,流動而暢達,字之內部及字與字間的空曠則增加了“空”“靜”之感。
如“包”“云”二字,用筆簡練?!鞍弊制鸸P撇畫未用楷書之法,而參用行草書筆法;“云”字雨字頭內的點畫寫作行草書的連帶筆畫,字形得體而不失趣味?!鞍病薄拔倍帧芭辈康牡谝还P,一般寫成撇折,即下筆為撇,頓后轉筆為反捺,而王寵則以彎轉的筆畫寫出,收筆處不頓不挑,自然結束。

《游包山集》(局部) 明·王寵 紙本 上海博物館藏
王寵小楷的特征之一是收放得體,通常抑左揚右、抑撇揚捺,造成一種視覺上的對比。如“孤”字撇畫收縮,捺畫放開;“金”字撇畫極短,與長捺畫形成強烈對比,字形整體重心偏上,顯得挺拔;“燭”字左部極斂而右部極縱,反差極大而又相互呼應、相得益彰;“飄”字結構左收右放、左高右低,筆畫渾厚圓潤、含蓄有度,有飛揚而出的既視感。
這種錯落有致的平衡,是通過結構中點畫或偏旁的長短、開合、高低等變化來表現的。如“巖”字利用字的左右大小之法來造成參差,其左側“山”字旁形狀小,而右側“石”部舒展開放;“鏡”字撇畫短小,左部緊湊,與右部的開合呼應有致,一大一小間,增添了結構的趣味性。
如“禪”字增加了一個小點,使得相同的字中有了變化。此外,如“回”字采用繁復的筆畫以保持結構的完整性,“鵬”字中“朋”部中間兩個豎向筆畫合為一體,“縈”字下部的“小”寫作三點,“赤”字下部也以四點代替。這些特殊寫法,主要是借鑒行草書的結構特征演變而來。
這種變化通常體現在左右和上下結構中。如“野”字左部“里”上移,留出下部空間,各筆畫在相交之處多采取間接的處理方式;“胸”字本是左右結構,而作者卻將“月”字旁下移,變作上下結構;“島”字的“山”本是被半包圍的,現在卻通過位置交錯成為上下結構。
如“壇”字根據所在位置的不同,點下的第一個橫為實筆,下面幾個橫為虛筆,最后的橫又為實筆,這樣虛實相間、遙相呼應,給本來筆畫繁多的字增添了活潑感?!吧n”字草字頭下的長撇和長捺壓縮成短撇和一點,下面的長撇也作了相應的收縮,整個字刪繁就簡,顯得疏朗明快。
總體看來,《游包山集》整體散而不亂,在結構處理上參差錯落,大小不一,極富變化。全篇雖字字獨立,卻又彼此照應,血脈貫通;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偃仰向背,穿插避讓。在筆法上更是以獨特的藝術特點展現出來,為我們呈現出一卷空靈灑脫的小楷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