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剛
【關鍵詞】學術型教師;教育實踐;專業閱讀;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8-0064-02
一眨眼,我跟徐棟老師相識已經10多年了。他扎根鄉村學校18年,于2018年調到城區學校。他走過的22年語文教學之路,引發了我以下思考。
“學術”是“做”出來的
小學教師要看得起小學,小學教師要看得起小學教師,小學教師要看得起小學教育。徐棟說小學課堂里藏著“大”學問,而他也一直追尋著小學課堂里的“大”學問,這就是小學教師不看“小”小學。可以說,他的學術研究是從小學課堂里“長”出來的。
2009年,徐棟還在鄉村學校工作,他聽了我的講座后,開始埋頭辦班級作文周報,上作后指導課,一周一期,一周一課,雷打不動。當時,全區參加活動的有五六十位教師,兩年后能堅持下來的,可能只有他一個人。這正印證了那句很流行的話: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
2011年,徐棟加入我的工作室,開始和我團隊的小伙伴一起學習。工作室三年為一期,第一年學班級作文周報的編輯與出版,第二年學“作后講評課”的設計與教學,第三年學“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一開始,徐棟有些跟不上節奏,但是他勤奮,肯鉆研,很快,班級作文周報越辦越有質量,作后講評課越上越有模樣。這些年,我帶著他去全國各地上作后講評課,介紹兒童作文教學的經驗。他吸收了我的兒童作文教學理念,根據鄉村學校的學生情況,加上自己的理解,創新了不少形式。
2018年,他被調到城區學校,校領導安排他教二年級,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兒童寫話如何教?寫話周報怎么辦?寫話內容怎么找?寫話指導課怎么上?……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崗位,新的班級,徐棟有些焦慮,打電話向我求助。我鼓勵他辦寫話周報,先采用手寫排版的形式。一個星期后,徐棟告訴我,第一期班級寫話周報出版了。后來,他又遇到很多困難,但都沒有退縮,在課堂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一個個問題被克服了,一篇篇隨筆也產生了。這些年,徐棟的研究慢慢地成熟起來,有了些學術味兒。我想,這“學術味”一定來自課堂實踐,是他踏踏實實“做”出來的。
“學術”是“讀”出來的
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分為四類:一是重要而緊急的事,二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三是緊急而不重要的事,四是不重要不緊急的事。第一類事情大家肯定都會抓緊時間去做,第四類事情大家肯定都會放在最后。那第二類和第三類事情哪一個要擺在首位?我認為是第二類。讀書就屬于第二類,雖不緊急但很重要。今天讀、明天讀、天天讀的人,三五年后各方面會有很大的變化。讀書好像是隨時都可以的,好像是誰都會的,也好像是一件不著急的事,于是讀書成了一件很容易被遺忘、被耽擱的事情。但是,徐棟卻把讀書看作一件“著急事”。每天早上到校后,他會羅列出10件重要且緊急的事,第一件事便是“讀書半小時以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午餐后、睡覺前、乘車時,他總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一天的“讀書事”。徐棟不僅讀語文課程教學方面的書,而且讀人文、歷史方面的書。慢慢地,他的研究變得深厚起來。
教師要讀書,也要“讀”兒童。教育的很多問題在于教師小看了孩子,甚至根本沒有看見孩子——他們看見的只是一個概念上的學生,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楊九俊院長將徐棟的教學主張提煉為“共創型教學”,便是看到了徐棟將兒童置于課堂的正中央,把兒童放在了學習的正中央,那是二十多年“讀”兒童的成果。陶行知說“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孩子還要小”,徐棟出版過《“逗”孩子,“斗”孩子》這本書,看書名就知道徐棟是一個“孩子王”。孩子王是最懂孩子的,孩子王心里裝的是孩子,孩子王自己就是一個孩子。
“學術”是“想”出來的
這個“想”不是“空想”的“想”,而是“思想”的“想”。一線教師的“思”和“想”是基于實踐的“思”和“想”。10多年前徐棟給我看的論文,具體什么內容,我沒多少印象了。我邀請他加入我的工作室,不是因為他的論文寫得有多好,而是他能在學校里一個人默默地辦《班級作文周報》,默默地想辦法解決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每個人的起點都是很稚嫩的,即便再稚嫩,也不能放棄成長的愿望,而教育寫作便是一條實現成長的重要途徑。哪怕在鄉村小學,哪怕是一個人,哪怕每個星期都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徐棟依然默默地向前走。有三年時間的周末,徐棟幾乎都泡在空蕩蕩的辦公室獨自寫作。
老虎這次沒有捕捉到小羊,它不會反思為什么這次失敗了,也不會反思為什么上次成功了。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有“認識你自己”這句話,認識自己的前提條件是“看見自己”,反思的本質便是“看見自己”——要能看見自己的優點,也要能看見自己的缺點。每次我跟徐棟談他的課,每一次張菊榮校長跟徐棟談他的論文,徐棟都在自我反思,但又不丟失自己。正是有了這樣的實踐、反思和寫作,徐棟的思維敏捷起來,研究有了深度,出版了三本專著,發表了一百多篇教育教學論文。
徐棟將自己的成長經歷概括為“從‘草根教師走向‘學術教師”,我想提醒,不是有了教學主張的教師就是“學術教師”,不是堅守在一線的教師就是“草根教師”。“學術教師”不要小看“草根教師”,“草根教師”本身是“學術教師”不能丟的基石。教學主張的提煉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教學主張還應該不斷突破,不能成為束縛自己的繭子。因此,“學術教師”還要不斷“草根”下去,繼續探尋更廣闊的教學之路。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安實驗小學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