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員,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初級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江蘇省第五屆、第七屆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主持人,宿遷市杰出教師,洋河新區袁海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宿遷學院外聘教授;主持、參與國家(省)級課題6項,在省、市、區級教研活動中執教公開課、開設講座50余次;著有《學校內涵發展突圍——西楚文化進校園例說》一書,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發表。教學之余,他致力于西楚文化研究,入選“宿遷當代鄉賢”,現為宿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主編《宿城楹聯》《酒鎮洋河》等書。
【關鍵詞】語文教學;專業閱讀;課題研究;團隊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8-0066-04
在我的書架上,有宿遷市教育局原副局長張德超的一本書——《在改變中發展》。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因為人要想實現發展,就必須改變。我們可以做一個平凡的草根教師,但絕不可以做一個沉睡的“草根”。
閱讀應該是伴隨教師終身的習慣
曾經有一位老師跟我說:“袁校長,你知道我最佩服你什么嗎?”
我說:“不知道啊,我哪有什么值得你佩服的!”
他說:“我最佩服你的,就是你能堅持每天都讀書。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也想堅持讀書,可是工作那么忙,每天下班回到家之后,累得只想往床上一躺,什么都不想干了。”
我相信這個老師說的是真的。“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作為一個教別人讀書的人,哪個老師不懂得這個道理呢?只是工作與生活中有太多的瑣事讓很多教師的“讀書夢”成了奢望。
其實,我每天也很忙。除了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教學任務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管理事務。或許,面對這么多的事務,有的人就很少讀書了,而我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每天有那么多的事務要處理,所以我更要認真讀書。為什么呢?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如果我整天只忙于事務性工作而不讀書的話,那么我所有的“忙”,都只不過是個人經驗的無限次重復。當工作上遇到了困難,我們需要學習,而除了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老領導學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那就是向書本學習。每當我讀到一些好文章時,便會恍然大悟,如同醍醐灌頂:原來這個棘手的事情可以這么處理!原來這一課的教學流程還可以這么設計!……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不僅沒有浪費我的時間,反而幫我節約了時間,因為從書中學到的一些方法,可以讓我事半功倍。
那么,用什么時間來讀書呢?我認為別無他法,只能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圣人不貴尺之璧而貴寸之陰”,歐陽修“枕上、馬上、廁上”的“三上”,以及《三國志·魏書》中“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的“三余”,都告訴我們要善于利用碎片時間、邊角時間。有句話說得好:“你對待時間的態度決定了你生命的高度。”真正決定我們人生能走多遠的,往往是工作之外的八小時。人生苦短,歲月不居,一不小心,一輩子就蹉跎過去了。
有時,我也會聽到身邊的人說:“袁校長這個人比較有才。”我總是很汗顏。其實,我哪有什么“才”啊?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沒有“輸入”,哪來的“輸出”?我在語文課堂上和生活中所呈現的“有才”形象,無非是書籍給予我的財富而已。
課堂是教師永遠的訓練場
我相信所有的教師都是希望上出一節好課的。但是,到底什么樣的課才能算是一節“好課”呢?不同時期的我,對其有著不同的解讀。
1995年,我從江蘇省宿遷師范學校(今宿遷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到宿遷市宿豫縣洋北中學(今宿遷市宿城區洋北中學,以下簡稱“洋北中學”)任教。那一年,我剛滿18歲。剛踏上三尺講臺的我,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可是,第一次期中考試,便讓我傻眼了——我帶的班級居然考了年級倒數。這對于剛剛畢業的我來說,絕對是個沉重的打擊。雖然我表面上裝作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羞愧、自卑之情卻時時纏繞著我。課是認真上的,作業也是認真改的,我到底比別人差在哪兒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礙于年輕人的面子,我不好意思向別人請教。但最終還是進取心戰勝了所謂的“面子”,我鼓起勇氣,向學校的一位老教師——薛景華老師討教。當我紅著臉,結結巴巴地說著,生怕人家嘲笑時,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薛老師非常和藹又非常果斷地大手一揮:“小袁,你不要擔心,以后你上課之前先來聽我的課,看看我是怎么上的!”近30年過去了,薛老師也早已作古,但他的這番話卻時時縈繞在我耳邊。更讓我感動的是,第二天他居然抱來了厚厚的一摞自己多年來手寫的教案,讓我認真學習。此后,薛老師便多了一名“學生”。
也正是跟著薛老師,我知道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存在什么問題。以前,我更多的是在“死記硬背”上下功夫,讓學生一遍遍地默寫生字詞、古詩文等,將教參上一些重點分析抄到課本或者筆記本上,然后背下來。同時,又生怕某個知識點考到了而自己卻沒講到,于是,只要有一點兒考到的可能性,我都要讓學生抄下來、背下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到的是什么呢?無非是一些死知識罷了,一旦考試的時候變了題型,或者換了內容,他們便不會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便是典型的“知識立意”而非“素養立意”。
正是因為薛老師毫無保留地教和我誠懇虛心地學,很快,我的課堂便變了模樣,我們班的教學成績也逐步提升,我也在此后逐漸站穩了講臺,連續7年擔任初三畢業班的班主任并承擔語文學科教學工作。
2008年,我從洋北中學調到了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鄭樓初級中學(今江蘇省宿遷市洋河新區鄭樓實驗學校,以下簡稱“鄭樓實驗學校”)。鄭樓實驗學校位置偏遠,學校多年未進新人,絕大部分都是老教師。因為年輕教師偏少,所以很多賽課便安排我去。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迫切希望自己能迅速地在教學上出人頭地。可是,正是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使我的語文課堂又陷入另一個誤區。
如果說,我的語文課堂第一次陷入誤區是剛畢業時在“死記硬背”上下功夫,那么,我的第二次陷入誤區便是當年在“博人眼球”上費腦筋。
為了“博人眼球”,我在課件制作上的精美與花哨上下功夫,在“聲光電”的組合上下功夫,在所謂的“創新”上下功夫……設計的問題大而空,細而碎,散而亂;課堂由當年的“齊問齊答”走向了“碎問碎答”;上課時如果學生的回答不是我預設的答案,我便立即讓其坐下,甚至假裝沒有聽到他的話;提問時,班級的“優生”成了我的最愛,而那些“后進生”只有在打瞌睡或調皮時,或者是在我上公開課需要“點綴”時,才會偶爾地獲得我的關注。這些做法,完全偏離了語文甚至是教育的本來面目。
所幸,我的這些做法,又一次被及時糾正。這一次幫助我的,是宿遷市的語文教研員朱曉荔老師。那次我到市里執教一節公開課,朱老師聽了以后,首先給了六個字的評價:“重形式,輕內容。”然后,她又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語文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指導學生仔仔細細讀課文的過程。語文課上和學生一起把課文讀懂了,比什么都重要。一個語文老師不把精力放在課文的品讀上,如何讓學生沿波討源而得文字之趣味?離開了語言文字的課堂,還能叫語文課嗎?”
從此,我便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下功夫,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下功夫,并在一次次的大賽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績。
現在的我,越來越喜歡在課堂上“躲懶”了。我認為,如果一位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騰挪空間,那學生一定會還給他一鍋夾生飯;如果他善于留白,善于往后退一退,學生也一定會還他意想不到的精彩。
什么樣的課才算是一節好課呢?現在的我給出的答案是三個“不”——“老師上著不累,學生聽著不困,檢測時效果不差”。我認為,如果能滿足這三點,應該能算作一節好課了。
課題研究是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捷徑
如果有人問我:“一位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最快路徑是什么?”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課題研究。”
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我的高級職稱剛評下來時,其實也想繼續努力、再進一步的,但后來聽說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的種種條件和要求,又覺得高不可攀,遽爾放棄,頗過了幾年渾渾噩噩的日子。
原本以為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了。誰想有一日,朱曉荔老師的一番話又改變了我的想法。她說:“海員,以你的‘才情(這是朱老師的溢美之詞,我實不敢當,只好加個引號),你其實可以走得更遠,不一定是為了什么功利性目的。”我覺得朱老師說得對,于是便想在教科研上用點心,安安心心地坐它幾年冷板凳。
做課題,選題很重要。選什么好呢?最初選了幾個,我都不太滿意。后來,江蘇省特級教師張一山給了我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他說:“做課題一定要選自己感興趣的,否則,即使立項通過了,后期做起來也會很痛苦。”我覺得此言極是。
一直以來,我比較喜歡地方文化,我又是語文教師,很自然地,我就想將這兩者結合起來,于是便有了“農村初中語文滲透‘西楚文化的教學實踐研究”這個課題,沒想到居然被省規劃辦立項了,而且被列為重點資助課題。后來我聽說當年宿遷市整個普教系統只有三個省重點資助課題,另外兩個課題的主持人,一位是特級,一位是正高,而且都是城里人,只有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心中既有幾分欣喜,又有滿滿的壓力。
寒暑易節,古黃河畔的梅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這項課題終于結題了。在這期間,我收獲了很多。課題結題的必備條件就是要有論文發表,所以我認真撰寫論文;研究成果需要推廣與轉化,所以我開設公開課和講座;研究課題不能單打獨斗,所以我與隊友攜手并進……總的來說,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收獲的不僅有學術素養的提升,還有眾多良師諍友對我的關心與厚愛。
這些年來,我參與或主持了國家規劃課題“和諧德育研究與實踐”,省教育廳薄弱初中課程建設項目“植根優秀鄉土文化的語文課程建設”,省規劃辦課題“依托‘王相精神構建鄉村特色校園文化的研究”“農村初中語文滲透‘西楚文化的教學實踐研究”“國學經典融入初中語文的課堂實踐研究”,省教研室課題“創新性發展的西楚文化對培養中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研究”,市教科所課題“‘后進生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及轉化教育的個案研究”“農村初中九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以及宿遷市教學改革項目“綠色教育理念觀照下的‘五步教學法”等多項研究,正是在這些課題或項目的研究之中,我長成了我希望長成的模樣。
團隊是教師實現個人發展的港灣
我一直在鄉村從事教學和管理工作,和身邊不少人一樣,由于條件限制,成長受到了制約:有滿腔的熱情,期待學習提升,但機會不多;有美好的愿望,期待展示自我,但舞臺很小。
回想我走過的路,讓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我加入一些培育站、培訓班等研修團隊。“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正是在這些團隊中,我實現了我的二次成長。
我是宿遷市初中語文鄉村骨干教師第二屆培育站的學員,當時我們的導師是江蘇省特級教師范曉紅。范老師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帶領我們集體研討、專題學習、外出考察……“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在這個培育站里,我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學員一樣,收獲了很多很多。
后來,我又先后參加了宿遷市名校長名教師培訓班、江蘇省特級教師后備培訓班、江蘇省鄉村領軍校長培訓班……這些班級里真的是人才濟濟,他們要么長于課堂教學,要么長于課題研究,要么長于論文撰寫,要么長于組織協調……他們比我更優秀,卻比我更努力,這讓我沒有理由停止奮斗的腳步。
實現團隊共生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開展項目學習,在實踐體驗、探索創新中實現專業成長。我在參與宿遷市“四有”好教師團隊項目研究時,主要就是依托“王相精神”構建鄉村特色校園文化。那段日子,我和團隊里的老師們一起探究宿遷著名藏書家王相“九惜”精神的內涵及其現實教育意義,圍繞該精神在校園里打造王相園、惜庵廣場、王相陳列館、兩河文化長廊等物質文化,開發《古鎮雄風》《古水流韻》《藏書家王相》《王炯陳瑤詩選》等校本教材……這一系列的項目體驗,不僅有效地化解了我當時語文課堂缺乏主動性、開放性、體驗性的窘境,而且促使我從一個被動的課程實施者走向一個主動的課程開發者和建設者。在這里,我的專業發展走向了更廣闊的空間。
因為我是在這些團隊中實現了二次成長的,所以當我有了一點點成績之后,我又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反哺”給年輕人。近幾年,我先后擔任了第五屆江蘇省鄉村初中語文骨干教師培育站主持人、第六屆江蘇省鄉村初中語文帶頭人培育站導師、第七屆江蘇省鄉村初中語文骨干教師培育站主持人以及洋河新區初中語文袁海員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等,和那些有夢想、有追求的鄉村教師一起,撐一支長篙,向語文的碧波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