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波

就算是疫情陰影下,準00后李佳宸找工作也本著寧缺毋濫的態度。
4月份,他拿到了兩份互聯網公司的offer,一個做企劃營銷,一個是做運營。在杭州這樣的城市,預期薪資1萬多,“不算太差”。
背調也過了,兩邊HR都問他入職意向和時間。
盡管閑在家半年多,李佳宸最終還是選擇了拒絕。原因無它,在他眼里,這兩家公司,背調不過關。
如今許多公司招牌都對應聘者做背景調查,不僅查工作履歷、學歷或者個人征信等,有的還查同事關系。
許多像李佳宸這樣的00后求職者,也開始反其道而行之。反向背調雇主,看你風評如何,看你有無黑歷史。
對于反向背調被廣泛提及,李佳宸略感驚訝。“這個詞起得毫無必要,正常求職者,都會仔細考察一下公司,只不過現在手段多了,做起來更容易。”
不過,他倒很希望,以后會出現專業的產品,幫求職者做背調。也許,當觀念和技術同步進化,職場環境會有所改變。
眼下,他還在狂投簡歷。
李佳宸的經歷并非個例,這是00后走進職場的一個縮影,他們更加注重自我表達,更加追求平等。他們的到來,為職場帶來新風。
雇主的背調,為什么沒過關?
李佳宸是經過大量調查得出的結果。對于第一個做運營的offer,李佳宸查出了兩個勸退點。在企業信息查詢網站上,他查出這家公司有多起勞務爭議的開庭公告,具體什么情況不明。
但進入裁判文書網一搜,他傻眼了。好幾條民事裁定書顯示,都是違法裁員,且拒不賠償。其中有兩例,似乎是惡意制造員工違紀的假象,以此解除勞動合同。
另一個勸退點,在某職場交流APP上,前員工的普遍反映是,無償加班很嚴重,經常晚上10點才下班,周末也不放過。
李佳宸也不是不能接受加班,但兩個信息一結合,他還是打了退堂鼓。
另一個企劃營銷的offer,看上去工資高、誘人。但他調查下來發現,情形其實復雜得多。
他通過微博,找到了一位員工,對方告訴他,公司氛圍很好。加班也屬于正常范圍,能接受。
但他還是不放心。
各種企業信息查詢APP查不到有什么司法糾紛,他在職場社區也問了,新老員工,各自說法不一。有的說工作氛圍好,漲薪快,有的說老板的職場PUA很嚴重,有的是太內卷,員工為了業績,各種背地里使壞,搶客戶。
這些信息還不足以讓李佳宸拉黑該企業。
接下來,唯一要考察的,就是企劃營銷這個崗位本身。這個詞被HR描述得很高大上,但他最終以曲折的方式,找到了兩位離職員工,正好都是從他所面試的部門離職。
他們坦誠地告訴李佳宸,做這份工作,壓力都還算好的,畢竟工資在那里,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成就感。
基于此,李佳宸也果斷選擇了放棄。
目前,生活費還能獨立半年,家里人也沒有給壓力,李佳宸還是不想將就。他的宗旨是,工作,應該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買基金還要一查再查呢,何況是針對個人的永久投資。”
謹慎背后,是血淚的教訓。
去年12月,李佳宸剛從上一個火坑逃出來。
那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提供各類資訊服務。前期李佳宸還實習過,感受下來一切正常。
經濟學畢業的他,入職后,被分到了剛成立的地產資訊組。
他很快發現,這份工作超出了他的認知和道德底線。
分管他的領導,帶著他參加了不少地產行業的活動,一杯一杯地敬酒,跟對方要名片,加微信,說是混個臉熟。本不勝酒力的他,經常一次次往廁所跑,“吐得喉嚨都快撕裂了”。
在領導的“洗腦”下,他原本也覺得,“年輕人,該見這樣的世面。再說了,一般人,不一定有這種積累資源的機會”。
但偶次在涉及房企資金鏈的稿件分析中,領導提點他,得把情況寫嚴重一點。不然,稿件不夠有吸引力。
事后,他越想越覺得不對勁。私下跟一位資歷較深的老員工吐槽后,對方點醒了他,有些事情,不該知道的,先不要知道。
老員工說起了幾年前被辭退的同事,也曾是領導重點培養的對象。據說收到了一家公司發來了律師函,稱是敲詐勒索,被連夜辭退。領導怎么化解的,不清楚,但這事就此平息了下來。
李佳宸尋思著,“合著被人當槍使了?”
李佳宸拒絕了那篇文章的修改意見,之后,領導便冷落了他,帶著另一位新員工去參加活動。
這不是李佳宸理想中的工作環境,最起碼,它背離了自己的底線。
2021年12月初,他主動遞交了辭職信。
事實上,回過頭看,在某個職場APP上,就有前員工吐槽過:“如果事先略做調查,也不會跳進火坑里。”
李佳宸有些后悔,這之后,他對反向背調重視起來了。
今年正準備畢業的陳藝同,手握幾個大廠offer,糾結于去字節跳動還是小米,抑或百度。
大廠比中小型企業更復雜,組織架構龐大,又分布各地。職場社區的評價,也只能當作參考,所以猶豫不下。
陳藝同是應聘技術崗,他希望去一個技術底蘊好的公司,同時又有相對平等開放的工作環境。以這種標準,他找了很多大廠內部員工,又花錢找了獵頭來咨詢。
但一番調研下來,他得出一個結論,大廠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很多員工都告訴他,大家一腔熱血地闖進大廠,最后全做著重復的機械性工作。個人提升成了奢談。
高壓之下,可能還有復雜的職場潛規則,人人謹慎自危。衡量后,他還是選擇了上海一家更具潛力的中型企業,他看中的,是那里平等的工作氛圍。
在22歲的陳藝同看來,反向背調,并不是什么新趨勢、新潮流。這個詞之所以被媒體和網友大書特書,可能是因為,這一代人更注重自我與職場的關系。
“所以,求職時的主動性,會更高一些。”
所謂反向背調,最基礎的手段,不過是找熟人打聽打聽內幕,或者上網查一查老板資料。
不過,“反向背調”的主要陣地也在形成。除了知乎、豆瓣等社區,不少求職APP都開通了公司點評的板塊。類似大眾點評的模式,一家公司風評的好壞,反映得很直觀。
進階一點的,是前文李佳宸這樣,花錢開通了企業查詢網站的會員。對其中的司法風險、投資鏈條進行詳盡的分析,還根據裁判文書網,了解到一個公司最大的雷區。
或者也有陳藝同那樣的,付費找專業人士咨詢。
無論哪一種方法,求職者始終只能在這些外圍信息打轉。畢竟,背調是一個專業的技術活兒。個人的力量有限,對抗一個企業,更遑論挖出什么雷區或者內幕。
跳坑之前,沒人能知道坑有多深。
也基于此,網友互助成為一種新趨勢。一個個反背調神器開始流傳網絡。
比如,律師行業就流傳了一份黑白名單,很多法律求職者和實習生根據親身經歷共同更新,上千人參與,囊括了眾多城市,幾十個典型律所。
登上黑名單的,除了工資低、加班多等原因,職場PUA、性騷擾等也是常見的上榜理由。
這份名單的參考意義并不大,但展現出一種網友反向背調的互助心態,至少,對雇主形成了一種牽制力。
去年秋招時,幾位00后網友發起了“公司作息表”的在線協作實時更新文檔,囊括了1300多家企業,包括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等,而且相當細致,不同地區、崗位均有涵蓋。把上下班時間、午晚餐時間、每周工作天數等,一一列出。
文檔創建者表示,他們的目的,是讓企業的工作時間更加透明化,為求職者“反選”公司時提供參考。
項目的作者是四個應屆畢業生,年紀最小的生于2001年,都曾在互聯網大廠技術崗實習,也拿到了多個大廠的意向書,處于選 offer 的狀態。由于互聯網企業加班盛行且毫無監管,大廠尤甚。他們認為,作為校招生,工作時間是選擇 offer 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于是創建了這個項目。
上線不到3天,該文檔瀏覽量就突破了10萬。
“找工作,不盲投”,似乎已經成了00后一代年輕人的典型特征。
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大多數00后年輕人會給出一個清晰的答案,他們理想中的職場,是什么樣的。有了輪廓,求職過程中,他們會進行嚴格的篩選。
前程無憂發布了一份2022年年輕人求職行為觀察報告,受訪者群體以工作5年內為主,大多為應屆畢業生或者準應屆畢業生。調查結果提到,96.7%的受訪者,會提前調查公司。
73%的人,會因為公司風評,拒絕offer。
當然,求職前提前了解公司,這是人之常情。一位廣州的獵頭告訴南風窗記者,所謂反向背調,只是一個網絡熱詞。按理來說,也不是00后獨有的特征。
在他看來,根據網絡信息背調,本身也不太靠譜,輿論不一定代表真相。年輕求職者最有效的“背調”方式,還是去實習,親身體驗和觀察,才知道這份工作適不適合自己。
但根據他10年來的實際經驗,年輕一代,或者說接近00后的這一批求職者,的確更張揚自己的個性。
反向背調,其實是針對“背調”的一種反叛。
公司可以背調個人,而且有的公司很強硬,不同意背調的,一律不要。有些公司,背調也可能逾了邊界,有侵犯隱私之嫌疑,比如調查你和同事的關系。
基于此,熟諳網絡之道的年輕人,也選擇反其道而行之。你背調我,我也背調你。
35歲的劉寧,是上海某大型企業的HR,在她看來,職業規劃上反向背調,只能作為實踐之外的輔助手段。
反向背調之所以成為一種“顯學”,是觀念發生了變化。
她最直觀的經驗是,現在的求職者,會問得更加細致、詳盡,而不是以前那樣,話語主導權在面試官這一邊。
“以往的求職者自然也各種打聽,但都是試探性的,不像現在這樣,問得那么有備而來,問得那么理所當然。”
即刻社區有一位面試官,分享了面試00后女生的故事—
她進門就把包往桌子上一丟,用手挽了挽頭發,輕松地說了句:“不好意思,來晚了,我們可以開始了。”
氣場,直接壓倒面試官。
后面她還說:“我對薪資待遇和工作時長最關心,建議你重點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