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萱 李國余 劉璐
摘 要: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浪潮的逐漸退散,中國老齡化程度也在持續加劇,從2021年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得知,中國老人數量在逐年攀升,這已經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必然趨勢了。此外,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得知,老年網民的數量也在逐漸攀升,老人的網絡需求也日漸增加。然而,中國軟件市場上尚未推出一款成熟的專門為老人定做的APP,老人的網絡需求尚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在中國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滿足老人的上網問題就變得極為迫切必要。基于此,本文內容將圍繞激增的老年網民,探索如何滿足龐大的老年網民人群的網絡需求以及老年人群特殊化的網絡要求。
關鍵詞:中國老齡化;老年網民;網絡需求;
引言
據我國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報告,新增加的六十到六十九歲的低年齡老年人口比重超過55個百分點。六十歲及以上人數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有3669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萬人;占比比重超過13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增加的同時,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老年人人口數量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這些新增加的低年齡老人中,他們大多具有知識、技能和經驗。他們對現代的智能手機的運用不再像過去的老人那么困難,也不再像過去的老年人只對養老的物質生活有需求,他們還對精神生活有強烈的需求。
一、中國老齡化背景分析
(一)老齡化持續加重
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劇,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據官方統計的數據,在2018年,中國六十周歲及以上統計人口為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7.9%。在2021年,我國六十歲及以上統計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更為嚴重的是,預測到2050年,六十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將持續增加超過34個百分點。
(二)老年人群結構變化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的老年人群人口質量在持續不斷提升。六十歲及以上的人口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有3669萬人,比2010年提升了2085萬人。2021年,我國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比重超過13個百分點,比起2010年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
(三)老年網民迅速增加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智能設備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老年人群消費觀念的變化,國內網絡老人用戶迅速增加。2018年上半年,國內老齡網民人群快速增長,六十周歲以上網民占比為 4.8個百分點,同比增加 0.8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12月,國家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四十七屆《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結果顯示,互聯網繼續向中老年人群滲入。目前已有近2.6億“銀發網友”(50歲之上)。網絡在老人群體中的滲透率是每年增加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再過三至四年后,會有近50%老人會使用網絡,將會增加1億中老年網民。而且,據CNNIC調查統計表明,我國網民每天上網時間不多于4個小時,而在此次調查統計表明,中老年群體中,有超過50%的中老年人群每天上網大于4小時。
二、老年人網絡需求特點
隨著人的年齡逐漸上漲,其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改變。由此,老人的網絡需求就具有讓網絡市場供給“適老化”的特點。針對老人與年輕人生理和心理的不同,我們在下分開討論分析老人網絡需求特點。
(一)生理特點分析
人逐漸衰老時,身體系統分別會從六個方面開始衰弱,即感覺系統、體育運動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網絡系統、消化吸收系統、呼吸系統。
可以用人類感覺系統舉例,人到五十歲以后,聽力障礙就從高頻區域向中低頻區域發展,開始出現耳背。對于成年人和年輕人而言,聽力頻譜覆蓋范圍是約為20~20000赫茲,不過隨著由于成年人在聽覺上長久的勞損,當到了中老年的時候就已經慢慢喪失了對高頻率聲波的聽覺能力,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老化現象[1]。針對此特點,就需要我們讓老人使用的智能設備的聲音比年輕人的更亮更響。
又以神經系統為例,由于年紀的增加,腦神經系統也開始衰弱,老人的智力和反應速度都變得緩慢,于是學習時間就會延遲增加。因而,讓老年群體操作年輕人使用的智能設備和智能軟件會是一個非常復雜和困難的漫長過程。針對此點,就需要我們把老人使用的智能設備軟件操作程序簡單化,運行簡便化,讓老人輕松操作,滿足上網需要。
(二)心理特點分析
從老年人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隨著年紀的增加,由于生理機能和腦功能的衰退以及社會角色的變化,老年人在心理上更易產生各種消極情緒,比如孤獨、自卑、失落、恐懼、抑郁的情緒,適應力下降等。[2]
如何讓老人排解各種消極的情緒,也是滿足老人網絡需求的一大特點。我們不妨可以在老人使用的智能軟件設計一欄滿足老人心理的需求,如日常社交,我們可設置社區和社區活動,以便排解老人孤獨的消極情緒;又如學習,我們可以設置在線老年大學課程和興趣愛好培訓課程,幫助老人學習更多現代知識,消除由于年紀上漲帶來的自卑和焦慮。
3 老年人網絡日需增加的應對策略
首先,是建設好各項養老服務機制,網上健全老人養老服務信息;積極鼓勵企業研發適用于老人使用的智能設備,把網絡數字化程序變得更加簡單,更方便老人操作,滿足日常需求。也鼓勵企業更多投入“銀發經濟”里面去,促進老人群體消費,滿足老年群體網絡消費需要。
其次,是倡導政府、社會組織、家庭合力發揮作用。政府除了增加基礎性的公共服務之外,政府也要通過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共同投入;要繼續發充分揮義工功能,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還應該重點關注、幫助獨居孤寡老人。
再次,是積極推進社區信息化知識普及工作。鼓勵有條件的老年人積極“觸網”,擁抱新技術,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借助社區學校等公益類培訓平臺,加強互聯網科普宣傳,基于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群生理特點和認知心理特點,多開辦一些適宜的“定制化”課程,注重實際應用操作,手把手教學、心貼心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有針對性的互聯網培訓及支持服務,讓他們一同享受互聯網時代的便捷。
最后,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互聯網時代、智能化服務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重注在政策制度設定中的人文關懷,多換位思考,要避免單純的“一刀切”;要超前思考,每引進一類新興的公共服務之前,首先就要考慮到針對老年人而說,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及時推出措施,而不是等出現問題以后再去處理。對于那些無法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人,宜在金融機構、商貿體、服務窗口等公共場所,永久保留一個人工服務窗口,并保留人性化的服務方案,為老人們留下一扇方便之門,以彰顯城市的溫度。
結語
在這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今天,我們一定要注重養老服務設施的方方面面如何健全。我們不但要注重老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且要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如何得到充實,更要注重如何讓老人能夠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不脫節。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把尊老的傳統家風發揚光大,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到,我們每一個人與時代共進、強大。
參考文獻
[1]劉永翔,陳沛,鄭榕榕.針對老年人群運動能力變化的共用品通用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0(1):4~8
[2]湯哲,項曼君.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評價與相關因素分析維普資訊 [EB]. http://www.cqvip.comDEE5B070-A181-4DDB-973C-F19EEBAE8E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