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兩個多月了,為何俄軍一直避免攻城戰?現代城市巷戰到底難在哪里?
一
? 為何俄軍一直避免攻城戰?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告訴記者,這背后可能有幾大原因。
? 首先,從這次俄烏沖突大的方面來看,俄羅斯用兵比較分散。本來俄軍總兵力就相對不多,還要在烏克蘭“全面開花”,結果導致在一些戰線上沒有形成兵力優勢。此外,由于兵力不足,俄軍無法有效控制戰場,整個戰場犬牙交錯,烏軍能較頻繁對其實施伏擊,導致俄軍損兵折將,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俄軍的攻堅作戰。
? 其次,城市攻堅戰本身就有利于防御方。可以說,城市攻堅戰是一個“均衡器”。進入城市環境,如果沒有專門的裝備、特殊的訓練,可能會導致“強者不強”。城市中高樓林立,這些建筑成為防御方的天然碉堡。城市內的直視距離近,重型火炮的射程優勢很難發揮。而且,防御方通常會修建大量的地下通道、交通壕,利用己方熟悉地形的優勢進行抗擊。攻擊方則幾乎要逐樓逐屋爭奪,即便短時間奪取某座建筑,一旦撤離又可能被熟悉地形的防御方占領。早年間,俄軍在車臣戰爭中損兵折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巷戰讓俄軍“水土不服”。
? 俄烏沖突爆發之初,馬里烏波爾已作好了充分的戰斗準備。這里不僅工事堅固,而且有大量作戰經驗豐富的“亞速營”武裝人員,許多烏軍都受到過西方軍事教官的嚴格培訓。另外,這里還有西方軍事人員為城市防御出謀劃策。俄軍事專家阿列克謝·列昂科夫稱,在城市戰中,準備進攻比防御本身需要更多時間。
? 第三,俄軍火力準備不足,特別是空中打擊。1991年的海灣戰爭打了42天,其中多國部隊連續進行了38天的空中打擊。而在此次俄烏沖突中,俄軍是空中地面同步推進,由于精確制導彈藥不足,同時必須顧及城內平民,俄軍空中打擊的力度不足,烏克蘭仍然有炮兵等重火力以及單兵反坦克武器,給俄軍以較大殺傷。
? 第四,烏方抵抗意志堅決。馬里烏波爾城內的守衛主力是“亞速營”,他們常年作戰,經驗相對豐富,反抗意志要強于烏克蘭正規軍,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此外,烏克蘭軍隊背后肯定有北約部隊的情報支援,俄軍不僅僅是和烏克蘭打熱戰,還要和北約打情報戰、信息戰。
? 俄軍事專家德米特里·普洛特尼科夫表示,俄軍對馬里烏波爾的進攻不力,很大程度是因為俄軍和頓涅茨克武裝都沒有城市巷戰的經驗。即使擁有敘利亞作戰經驗的俄軍官也承認馬里烏波爾的情況有所不同。在敘利亞,雖然建筑物很密集,但房屋的層數要低得多。另外,由于平民的存在,俄軍無法使用重火力打擊。
二
? 俄軍攻打馬里烏波爾之難,也給人以啟示,城市攻堅戰到底該怎么打?
? 張學峰認為,首先要使用合適的武器裝備。傳統的坦克、裝甲車輛主要用于野戰,在城市中固然也能發揮重要作用,但畢竟它們不是為了城市攻堅發展的。受火炮俯仰角的限制,坦克無法打擊較高層的建筑或位于地下室的火力點;同時,坦克側方、后方、上方的防護相對薄弱,如果在巷戰中遭遇攻擊,坦克往往有勁使不出。美軍為了反恐戰爭,專門發展了防地雷反伏擊車。因此,城市攻堅戰也需要專業化的武器。這次俄烏沖突中,由于常規武器攻堅不利,俄羅斯不得不把240毫米迫擊炮調到前線用于城市攻堅。
? 除了注重地面武器以外,這次俄烏沖突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有微小型無人機發揮了巨大作用。張學峰表示,城市攻堅戰和巷戰中,必須廣泛、排他性地使用微小型無人機。這次俄烏沖突中,微小型無人機,甚至是消費級無人機得到廣泛應用,大量用于偵察監視、激光照射引導、火炮校射等。由于成本非常低,它們可以讓空中情報支援普及到小分隊。這種微小型無人機并非無法反制,世界多國都有基于各種機理的反無人機系統。但這次俄烏沖突表明,關鍵是如何探測、發現并且反制可能隨時出現在任何角落的微型無人機。未來城市作戰中,這類無人機肯定還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 此外,還要使用合適的戰術,進行專門的巷戰訓練。此次俄烏沖突中,俄方不少坦克在城市內遭伏擊毀壞,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步兵和坦克協同欠佳,有時甚至是坦克孤軍深入。美軍專門建設有城市作戰的基地,通過輪訓方式提高地面部隊的城市戰能力。其實,不僅要通過這種針對性訓練提高部隊技能,還可以檢驗編制、裝備是否適合巷戰,并據此進行完善優化。
? 俄軍事專家德米特里·博爾滕科夫表示,俄軍對馬里烏波爾的圍攻還有一條成功經驗——徹底切斷其對外補給通道。他表示,即使俄軍不發起激烈的進攻,但對手每小時都在消耗彈藥,卻因為外援補給中斷,沒有什么可以補充的。“烏克蘭士兵用完了手榴彈,這是城市戰斗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沒有更多的食物、彈藥和反坦克武器可以補充。這注定了他們的結局。”
(摘自《環球時報》肖東風、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