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5月2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此次會議不但直達各省、市、縣(區),而且參會人數之多極為罕見。會議要求,確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實施完成,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穩經濟一攬子政策5月底前都要出臺實施細則。
今年,卷土重來的疫情對我國經濟帶來了明顯沖擊,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經濟領域的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沖擊時還大,而尤以制造業為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工業生產降幅明顯、承壓較大。
因勢利導,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眾多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精準支持。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工業體系完備、基礎雄厚,規模大、韌性強,高技術制造業等新動能仍保持較強增長勢頭,工業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大勢沒有改變。“困難是暫時的,行動是迅速的,措施是有效的,對一攬子政策馳援的作用和效果,我們充滿必勝的期待。”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省份,政府和企業都在想方設法迎難而上開辟新途徑,推陳出新出臺新舉措,在助企紓困的過程中,涌現出來不少好的做法助推制造業穩增長。
青島5.3%、濟南4.5%……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投資、外貿等增長引擎不同程度降速的考驗下,第一季度山東經濟實現了平穩開局,領先其他北方省份。尤其是青島在一季度經歷一波突發疫情的情況下仍然實現了6.1%的規上工業增速,對地方經濟大盤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記者采訪了解到,4月份以來青島又接連對制造業打出幾招“組合拳”,出臺“提振企業信心加快高質量發展先進制造業政策包”,制定了三大類、150條政策措施,并將市級、區(市)級政策統籌,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與要素保障,以更大力度、更有效措施提振市場主體的發展信心,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在濟南,當地針對中小微外貿企業進出口物流成本上漲、訂單不足等問題,成立工作專班,堅持一企一策,精準對接。濟南高新區疫情以來累計組織300余家中小微外貿企業,組織50余次線上各類洽談會、交流會、外貿推介會,累計成交的外貿意向金額超過一億美元。
目前,全球海運市場持續處于缺艙、缺箱、海運費高位震蕩的狀態,給進出口運輸保通保暢也帶來不利影響,山東港口集團對生產泊位、機械設備、人力資源等方面給予超常規政策傾斜,車船貨周轉速度明顯加快。
5月14日,來自徐工集團的100多臺挖掘機從江蘇徐州組裝起運往山東港口集團日照港,再運往東南亞國家,因為疫情,改變了原先發運至上海及青島等港口的計劃。為了精確掌握車輛的運行情況,徐工研發團隊緊急研發了一套車聯網系統,應用北斗系統對車輛進行定位,整個接駁效率提升了有20%左右,保障出口產品集港發運。
浙江湖州在“企業碼”平臺上線了“一指減負”應用場景,通過簡單的操作,手指點一點,就可以實現企業對政策的“一指查詢”“一指評估”“一指辦理”。在這個平臺,不僅可以查詢到財政、人社、電力等部門出臺的惠企政策和服務內容,還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對標申報,讓困擾企業的很多問題迎刃而解。僅湖州市長興縣就通過“一指減負”平臺為企業減輕負擔6.73億元,涉及企業近2萬家。

4月14日,在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工人正在進行生產作業。
廣東東莞在落實國家、省紓困解難政策文件的基礎上,發布了涉及減免緩返等各類資金約540億元的“紓困27條”,效果立竿見影。增值稅緩繳6個月、“六稅兩費”減免50%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給疫情中的企業“雪中送炭”。
在江西,今年4月份開始,全省組織開展了企業特派員大走訪行動,向全省15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派駐特派員,特派員下沉一線邊走訪、邊協調、邊解決問題,全力為企業做好紓困解難,全力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在安徽阜陽,通過推進“共享用工”、開展技能培訓,讓建設工人實現“一員多崗,一人多能”,既做到了人員的集中管控,也有效緩解了施工人員不足的壓力;河北出臺的“力促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35條措施”中,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用貸款投放力度……
在本輪疫情最嚴重的上海市,最近企業復工復產服務專窗——“益企服”正式上線,著力為中小企業復工復產提供幫助。上海市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衛丙戊表示,截至5月20日早上9點,“益企服”訪問量超過360萬,通過驗證的企業超過9000家,提交復工意向的企業達到了3700多家,有270多家企業發布了供需對接的信息。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疫情影響首當其沖。江蘇省從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加速復工復產審批、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為企業紓困解難,助力復工復產。多措并舉之下,江蘇工業生產保持平穩,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為穩定經濟運行打下良好基礎。
蘇州是江蘇工業龍頭城市,也是全國GDP最高的地級市,是擁有80多萬戶企業的制造業重鎮,因為臨近上海,3月份以來制造業受到了極大影響。蘇州市瞄準企業急難愁盼,及時完善制度設計,創新應用信息化手段,以專班專業服務幫助企業打通經營發展堵點,筑牢產業競爭優勢,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并出臺企業加快復工復產工作指引,細化組織管理、防控方案、核酸檢測等9個方面的工作要求,標準明確、細則詳盡,讓企業拿起來就能用得上。5月6日,一場重點項目“云簽約”活動以視頻形式舉行,總投資超過60億元的9個項目落地,標志著蘇州最靠近上海,受疫情影響也最重的昆山全面復工復產,當天,蘇州全市12486家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99.7%。D5759ADD-D572-421A-982B-CFAA7CAC1431

5月19日,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天津直升機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內,工作人員在進行AC332 民用直升機的鉚接作業。
蘇州市財政局還下達市級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專項資金,共扶持項目773個,涉及620家企業(單位),扶持資金共計3.14億元,并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推出“蘇鏈通”對接平臺,便于企業和本地供應商雙方快速適配,緩解原材料供應等難題。目前,平臺已有注冊用戶近5000個,注冊車輛2600多輛,發布供需信息上萬條。蘇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推出“疫貸碼”,方便企業一鍵發布融資需求,對接金融機構提供精準服務。蘇州工業園區一家高科技企業受疫情影響,銷售回款延期,該企業通過“疫貸碼”發布300萬元的融資需求,蘇州銀行通過在線受理和自動化審批,當天即完成對企業的授信。
蘇州設立穩定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工作專班,著力破解“三鏈”(物流鏈、供應鏈、產業鏈)不暢難題。各縣區同步完善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多部門協同為企業服務。專班已成為企業表達訴求的重要渠道,不少共同訴求很快變成政府的工作舉措。蘇州發布加強重點企業疫情防控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工作指引,建立了“白名單”制度。這些企業申請“蘇貨碼”的審核時間縮短,審核通過率達90%以上,物流效率得到提升。蘇州工業園區安排專人對接企業報關等工作,進口設備在上海機場落地后24小時內就能運到蘇州工廠。
江蘇各地還在積極落實“蘇政40條”和“22條”助企紓困的基礎上,針對制造業推出多項精準幫扶舉措:南通成立專班加快企業復工復產申請審核速度,對重點防疫物資、生活必需品、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企業建立“白名單”;泰州開展駐廠員幫辦活動,“一對一”指導企業做好防疫,并及時解決貨運、生產等方面的難題;連云港著力落實申報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等工作,幫助和指導企業爭取上級資金,開展供需對接、融資會診幫扶等活動,強化資金保障,針對“專精特新”企業設立金融服務專員;徐州政府部門為企業想方設法解決困難的同時,為運輸開辟“綠色通道”,通過“一對一、點對點”的方式,保障企業物資供應。
在制造業中有重要意義的汽車產業在此次疫情中遭遇重創,其紓困情況如何呢?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隨著一系列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措施落實,全國汽車行業開始逐步“復蘇”,汽車工業全年有望實現平穩發展。
截至目前,工信部“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協調平臺”累計推動解決汽車產業鏈企業物流運輸和復工復產問題4000多批次,有效幫助企業打通堵點卡點。5月1日—17日的數據顯示,我國汽車生產69.7萬輛,同比下降33.9%,降幅較上月同期收窄21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生產15.2萬輛,同比增長79.2%。全國汽車產業鏈正在逐漸恢復向好。
廣東省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出多項措施和延緩政策,包括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稅費減免、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購置補貼等,成效顯著。在芯片供應緊缺的情況下,廣東省工信部門組織了多次協調會議,把汽車主機廠以及芯片的供應商,甚至一些二級供應商召集在一起,協調雙方的供需關系,整合資源需求。
吉林省建立部省、省際協調聯動機制,針對產業鏈供應鏈關聯企業物流、原材料跨省區供應堵點問題,建立專班和臺賬,逐項銷號管理,不但打通省內供應鏈卡點,也為省外8個地區整車廠暢通在吉林省的139家配套企業供應鏈產業鏈配套。吉林省和一汽集團聯合組建的工作專班圍繞員工返崗、核酸檢測、環境消殺、應急處置、要素保障、安全生產等,第一時間出臺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導手冊,依托“鏈長制”工作體系,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齊步走”。
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廠商不但沒有因為市場低迷而緊縮,反而快速推出新產品,積極等待市場復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指出,眼下汽車行業企業正加快復工復產,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潛在需求量巨大,隨著一大批新車型上市,將進一步活躍市場。二季度的產銷損失有望在下半年得到彌補,全年有望實現平穩發展。
汽車行業是制造業復蘇的一個縮影,隨著疫情的平復,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回歸。
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都分析指出,制造業領域接下來的助企紓困政策動作可能會“超出預期”。
李錦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在科學防控疫情、全面保障物流暢通、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支持全面復工復產等方面和地方政府統籌協調方面還有一些問題。“很顯然,各級政府已充分意識到經濟的嚴峻性,正努力采取措施,從區域性、陣發性的停擺中走出來,這需要更堅決、更有效的行動。這次一攬子政策措施就意味著各項政策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沖鋒的勢態,但地方政府在落實防疫政策時一定要堅持科學有效的原則,開動腦筋,因地制宜。不能在落實當中濫用權力,層層加碼。”
賽迪智庫產業政策研究所(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所長董凱建議,為做好制造業穩鏈紓困,下一步可以在地方和行業內統籌建立突發風險應急響應機制,持續完善重點產業“白名單”制度,央地聯動,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穩定,加快建設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積極提振國內需求,穩定外貿出口,擴大外商投資,幫助企業穩訂單穩市場;合理擴大專項債發放力度和適用范圍,加快推進制造業“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和項目落地實施。
“還要采取更大、更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制造業重歸正常軌道,一攬子政策要精準發力、持續加力,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特別是支持一批快速成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重要基石,同時圍繞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強新興產業鏈布局,為守住‘穩的基本盤、創造‘進的新動能提供支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D5759ADD-D572-421A-982B-CFAA7CAC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