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


內容提要:書法研學是書法學習的重要方式,直面書法遺跡不僅可以加深對碑帖的認識,更能借此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并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筆者嘗試以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館藏為例,對秦磚漢瓦在書法研學中的美育與文化價值進行簡要分析,以期能對書法學專業同學開展書法研學活動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書法;研學;秦磚漢瓦
所謂書法研學通常指以書法學習為主要目的、以外出考察作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學習。古有書畫家遍訪名川大澤,觀碑碣摩崖,以求增長識見,提升藝術素養。在當代,書法研學則主要以高校書法學專業藝術考察課程的形式開展,旨在通過直面書法遺跡,加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的了解與認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提高綜合素質。
筆者曾對本校于右任書法學院2019級同學做過一份關于書法專業本科生基本情況的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被調查者在藝考時的學習內容較為單一,沒有對書法學科進行系統的了解,只是對部分碑帖進行臨摹,以及對個別書體進行集字創作等速成式的練習。有少部分同學在藝考時曾學習過印稿設計、篆刻、書法常識、白描等科目,但由于學習時長有限,了解仍不免流于表面;且學習工具大都以碑帖印刷品為主,通過教師示范來獲取對傳統碑帖的認識,難以深入了解碑帖。由此帶來的是學習觀念的局限,極大地影響了本科階段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識見、打破固有學習思維,開展書法研學活動勢在必行。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館藏豐富,是目前中國唯一,也是館藏瓦當品類和數量最多的“秦磚漢瓦”專題博物館[1]。秦磚漢瓦除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書法研學而言,更具有重要的美育與文化價值。
一、美育價值
筆者認為,對書法學專業同學而言,開展書法研學活動具有重要的美育價值;通過對秦磚漢瓦的觀摩和了解,可以改變固有認知與學習觀念,開闊視野,以此提升研學者的審美能力與審美品位。
文字瓦當產生于西漢[2],依時間、功用不同,有“篆、隸、繆篆、鳥蟲、芝英”[3]多種書體。這一時期的瓦當風格簡樸、典雅,富有裝飾意味,在結字與用筆上富于變化。以漢“延年益壽”瓦當拓片(圖1)與東漢《袁安碑》“年”字(圖2)為例進行比較,《袁安碑》中“年”字用筆圓厚,字形修長,結構嚴謹,延續了秦漢小篆多弧線的傳統書寫方式;而“延年益壽”瓦當文字載體發生了變化,一改《袁安碑》的長方碑石為圓形瓦當,字形也隨之改變。“延年益壽”瓦當中“年”字形體發生了變化,筆畫趨于方直,弧線較少,類似篆刻字法;右下角位置由于空間限制而趨于圓形,字的右邊與下半部分根據這種趨圓規則適當進行縮短變化;瓦當內其他字亦是如此進行適當的趨圓化處理,起筆與轉折處方圓兼備,變化豐富。由于裝飾需要,有些瓦當使用繆篆或鳥蟲篆等形式進行裝飾以填補空間,如西漢時期“永受嘉福”瓦當(圖3)便使用了鳥蟲篆的方式以滿足其裝飾需求。這一時期瓦當多為圓形或半圓形。在文字載體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先民用他們的創造力對傳統篆書形體進行了創造性的改變,使瓦當這一實用建筑材料擁有豐富的藝術價值。
館藏古磚“以兩漢時期的畫像磚和漢晉時期的文字磚最具代表性”[4]69,這一時期的文字磚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書寫者水平、用途及制作方式不同而呈現出多種風貌。漢晉時期,文字磚依時間不同,產生篆書、隸書等多種字體;按照制作方法不同,可分為干刻、濕刻、模印三種。干刻以刑徒磚居多,是為當時戴罪服役的犯人所作。此類磚文均為隸書,單刀刻成,書風剛健。濕刻文字由于使用硬物在軟質載體上進行書寫,更具書寫感,筆勢圓轉飄逸。模印磚分方磚、條磚兩種形式,其中條形磚居多,多用于墓室,書寫并不十分講究,方磚較少,常用于正式場合,設計精巧、形制莊重;依據形制不同,這一時期的磚文可分為銘文方磚與銘文條磚。銘文方磚書體多為篆書,畫有界格,由于載體方正,加之內容較為正式,其文字結構追求工穩莊重。如“海內皆臣”16字銘文磚便為此種形制。條磚銘文多為吉語或紀事文字,亦有隸書出現,如“薛辛東地位公侯、傳送元二千石”條磚便使用了隸書文字。漢晉文字磚書風多變,或率意自然,或精美端莊,呈現出多種書法面貌。
由于載體的特殊性,加之年代久遠,秦磚漢瓦文字又呈現出濃厚的金石意味。在藝考備考期間,由于評判規則的限制和升學壓力的影響,我們對碑帖的觀摩、認識也僅僅停留在為數不多的碑帖印刷品和教師講評之中,難以感受古代豐富書法遺跡中各具特色的結字、用筆以及碑刻的金石意味。觀摩結字奇特的瓦當與面貌豐富的古磚文字,可以改變藝考學習留下的固有認知與學習觀念,感受方寸之間的萬千變化和作品的金石意味,借此發展書法創作思維,有助于日后對摩崖、碑刻以及清代碑學的學習,提升對書法學科的整體認知。
二、文化價值
田谷認為“秦磚漢瓦上的圖像和文字”是“研究和探尋歷史文化的實際載體”[5]。深入了解秦磚漢瓦的文化價值,可以加深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莊子曾言:“道在瓦壁。”看似平凡無奇的磚瓦卻暗含著簡樸、自然的道家思想,開放中的包容與探索精神,以及先民寄于磚瓦的美好祝愿。
(一)簡樸、自然的道家思想
秦磚漢瓦作為秦漢時期的重要建筑材料,一磚一瓦都是樸實、簡約的,體現了先民樸素的生活智慧,暗含了道家簡樸、自然的思想觀念。由于載體的特殊性,秦漢時期的磚瓦圖案、文字往往隨載體形狀進行巧妙布局,在方寸之間,展現無窮變化。這種變化并非刻意為之,而是根據載體不同隨機生成的,符合自然之道的同時又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水準。這一時期的磚瓦無論是圖案還是文字都似未經雕琢,卻又端莊華貴、和諧統一,呈現出雄渾質樸的藝術面貌。這一磚一瓦折射出當時“人們心靈的樸素、審美的清雅”[6]30-31。在這匆忙的社會,人們來去匆匆,未敢有絲毫停歇,緊張、焦慮等種種情緒充斥我們的生活。身處其中的我們缺乏的應當不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而是如同秦磚漢瓦一般簡約、樸實的生活追求,“古代人樸素簡約的生活智慧,是醫治現代人恐慌虛妄的良方良法”[6]31。在現代化的今天,“車,馬,郵件都慢”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但我們不妨適當停下我們的腳步,試著停下思考一番,在喧囂的世界中為自己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棲息地。對書法學習而言,本科學習是基礎階段,應當打好基本功,不可逐一時之名利而急于求成。同時,在書寫訓練中,自然的書寫狀態、和諧統一的書法面貌亦應當是我們的追求。我想這便是秦磚漢瓦與其暗含的道家思想在今天這喧囂塵世中最重要的文化價值。0FF6E9DE-AA46-4354-BD67-D3B6308A7B30
(二)開放中的包容與探索精神
趙熊先生認為瓦當表現出開放中的包容精神與探索精神[7]85。秦漢文字磚瓦包含小篆、隸書及裝飾性的繆篆和鳥蟲篆多種文字形式;載體形制上也不拘一格,瓦當或圓或半圓,古磚或長或方;在書寫方式上或直接刻畫,或使用模印法;書法風貌或精美端莊或率意自然,呈現出多種書法風貌;在文字形體上,先民大膽創造,在瓦當上進行趨圓化的文字處理,在古磚中依據形制不同進行或長或方的變化;在表現形式上,或直接使用文字、圖案,或圖文結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在秦漢磚瓦,尤其是瓦當文字中,即便是同一文字,其形體也不盡相同,如圖4“長”“歲”二字便具有豐富的結構變化。先民們根據實際需要大膽創新,吸收多種元素并將其應用于書法創作,并在不同情況下因時而變,不拘泥于固有形式,賦予磚瓦這一建筑材料特殊的藝術價值,體現了秦漢時期開放中的包容精神與探索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在當下,書法學習固然應當“師古”,打下深厚的基礎;但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應學習秦漢先民的包容、探索精神,不能泥古不化,如此才可能使書法這一古老藝術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
(三)寄于磚瓦的美好祝愿
秦漢時期多吉語瓦當與古磚,反映了先民寄于磚瓦的美好祝愿。如“海內皆臣”16字磚“是漢代君王豐收祭天、登臨神壇的御道專用方磚”[4]70,體現了漢代帝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政治理想,以及希望百姓衣食無憂、統治長久的愿望;又如“富利后世”瓦當、“子孫富昌”瓦當等體現了先民希望子孫后代能過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漢“永受嘉福”瓦當反映了漢代人祈望富貴長壽、永遠幸福之觀念。這些存在于墻壁、屋檐上的吉語文字反映了在儒學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君、民祈禱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與樸素追求。(圖4)
三、結語
秦磚漢瓦作為中國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書法研學中更具美育與文化價值。書法學專業同學通過觀摩秦磚漢瓦等書法研學活動,可以改變藝考期間因速成式學習而形成的對碑帖的固有認知,樹立全面、系統的書法學習觀念。同時,由于中國書法的文化性,在觀摩書法遺跡的過程中,我們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書法遺跡所處時代的文化意蘊,從而提升自身學養。我們在書法學習過程中要開闊眼界,加深對碑帖的認識,不僅要練習手上功夫,亦應不斷提升自身學養。
參考文獻
[1]孟欣,高必征,劉冠鋒.攜手文物藏品搭建交流平臺:尋求博物館藏品溝通公眾的途徑[J].建筑與文化,2014(12):110.
[2]陳根遠.泱茫無垠:尋繹漢瓦文字之美[J].中國書法,2014(1):72.
[3]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13.
[4]張小萍.雄渾質樸的中國古磚: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藏磚概述[J].中國書法,2015(1).
[5]田谷.秦磚漢瓦的文化藝術價值[J].中國書法,2014(1):92.
[6]盧花.“秦磚漢瓦”的審美文化意義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5(6).
[7]趙熊.開放中的包容:漢瓦當文字的書法形式及應用[J].中國書法,2014(1).
本文為咸陽師范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墨行陜西書法遺跡研學營”(項目編號:2021107220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0FF6E9DE-AA46-4354-BD67-D3B6308A7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