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5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4月國民經濟數據。受疫情多地散發影響,消費受到一定沖擊。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83億元,同比下降11.1%,環比下降0.69%。其中,商品零售26874億元,同比下降9.7%;餐飲收入2609億元,下降22.7%。
“本輪疫情反彈顯著拖累消費,消費者悲觀預期升溫,消費信心明顯不足。同時,城鎮調查失業率不斷攀升,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收入的不穩定性也在制約著消費增長。居民預防性儲蓄意愿持續上升,達到歷史最高值,消費意愿下降。”研究機構馬上消費研究院分析指出。
“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前期被壓抑的消費會逐步得到釋放。尤其是‘新市民群體,他們將釋放全新且巨大的消費潛能。”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
“新市民”概念由來已久,今年3月,銀保監會和央行發布的《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進一步對此明確,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3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目前約有3億人。
截至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6.7%,中間相差的18個百分點,正是新市民的主力群體。“我國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人民包括了各種群體,新市民則是其中重要一個。”歐陽日輝說。
消費對穩定經濟大盤具有基礎作用。隨著3億新市民群體在城鎮的遷移、就業、安居、教育等一系列需求的誕生,他們正在釋放全新且無與倫比的消費潛力。“新市民群體有望成為刺激內需的新抓手和生力軍。”歐陽日輝說。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的調研報告,“新市民”人群主要呈現四大方面特征:工作時間長,流動性大;收入較低,社會保障參與度不高;業余生活較為單調,玩手機成為主要休閑方式;經濟基本獨立,但存款較少,理財觀念淡薄,使用網絡借貸比例高。
“新市民的收入水平在一線城市相對偏低,但在二三線城市并不算差。此外,新市民大都是年輕群體,他們大都敢消費、會消費,也懂得消費,特別是對一些新型消費他們也渴望嘗試。當然,也有部分新市民存在不敢消費的心理。”歐陽日輝分析道。
有市場觀點認為,隨著金融機構逐步滿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有望進一步提振消費,進而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及中產階層的擴大。
“未來,新市民是刺激內需、促進消費的一個新抓手。”歐陽日輝指出,因為新市民群體比較大,而且有消費實力和消費潛力。
作為城市化進程中規模擴張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群體,如何解決新市民融入城市的痛點,一直以來備受各界關注。
“經過調查了解到,由于這些人離開農村,沒有確定的工作崗位,有的是個體工商戶,有的是農民工。市場機構有統計,農民工平均在一個單位或一個崗位上工作大概也就半年時間,他們到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會要求出示單位的收入證明,顯然對他們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此外還有孩子就學的問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曾說。
“從金融端服務新市民就業創業、居住、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實際需求,就能更好地激發這3億人的消費潛能。”歐陽日輝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通知》要求,金融機構要用好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圍繞新市民創業形態、收入特點、資金需求,豐富信貸產品供給,降低新市民融資成本,激發新市民創業就業活力。
自《通知》發布以來,各地紛紛出實招,對新市民開展“精準畫像”。如北京積極推進政務數據與監管數據共享,有效緩解新市民因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導致的金融服務不充分問題;山東引導銀行機構探索構建新市民戶籍地、居住地和工作地“三地聯動”機制,通過區域聯動解決金融服務所在地和抵(質)押物所在地的空間錯配,提供精準服務。
除了各地政府,各金融機構也開始積極行動。“我們在以往收入認定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三方支付流水收入的確認。這讓我們的金融產品能夠更貼近新市民的特征,幫助新市民更加容易地獲得金融服務。”郵儲銀行消費信貸部總經理李靜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不只有國有大行,包括新興互聯網銀行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也都在不斷拉近與新市民的距離。中原消費金融的數據顯示,其業務所覆蓋的人群“80后”占比為36.9%,“90后”占比為48.7%,與“新市民、新青年”高度契合。為了更好服務新市民,除了針對新市民不斷嘗試落地不同的金融產品外,中原消費金融還舉辦了多場倡導新市民樹立理性消費的主題活動。
“商業銀行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未來是促進新市民消費的重要力量。”歐陽日輝說,新市民給這兩股力量提供了機會。但在這個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和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類似。
談及金融機構如何提高對新市民的服務效率和服務體驗,歐陽日輝認為,一方面應該做到數字技術加數據要素雙輪驅動,針對新市民開發適合他們的新產品、新服務;另一方面是金融產品的設置,應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開發出適合新市民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如何進一步挖掘新市民的消費潛力和滿足新市民的需求?歐陽日輝建議,第一,要創造就業機會,讓新市民有比較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這是最基本的前提;第二,要引導新市民理性消費;第三,對于新市民消費特征,相關部門和企業還應進行深入研究。7938D53F-937F-46EF-B67D-14796AF3CD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