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越來越多的人在向新一線城市或強二線城市集聚。
最新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武漢、成都、西安等二線城市人口增量增速迅猛,均超過了20萬人,而曾在一段時間里備受青睞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大一線城市,2021年的人口增量總和僅12.48萬人。
統計結果中,2021年人口增量較多的多為省會城市,諸如南昌、長沙、鄭州、南京、福州等。業內分析認為,二線城市已經開始成為人口流入的重要區域。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王振就此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當前我國一線城市已進入常住人口增長的疲軟期,人口流動的區域格局正在呈現新規律、新趨勢。
城市人口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兩個部分。所謂人口的機械增長即為一定時期內,由于人口遷入和遷出而引起的人口數量變化。
從數據來看,盡管2021年我國新增人口總量僅48萬人,但從城市人口數量變化上看,包括武漢、成都、杭州、西安、南昌、長沙等10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超過了10萬人。其中,武漢2021年常住人口增長120萬,成都增長24.5萬,杭州增長23.9萬,而西安、南昌、長沙分別增長20.3萬、18萬和17.8萬。以武漢為例,2021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934.1萬人,全年戶籍出生人口8.2萬人,死亡人口5.4萬人。這表明,武漢的增量常住人口多依靠外地遷入。
值得注意的是,曾在一段時間里被視為人口增量明星城市的“北上廣深”在此輪統計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低速增長甚至是負增長。
公開的數據顯示,2020年以前的10年里,“北上廣深”這四大城市的常住人口總增量均過百萬。而2021年,這四個一線城市中,廣州新增常住人口7.03萬人,深圳為4.78萬人,上海為1.07萬人,北京則出現了負增長,其2021年的常住人口數量較2020年減少了0.4萬人。
王振向記者坦言,統計數據透露出現階段二線城市人口增量已充分跑贏一線城市。這意味著強二線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開始明顯提升,一線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開始下降。
記者梳理發現,從2017年開始,武漢、西安、杭州等地就先后推出了利于人才遷入相關的政策,這是二線城市最早開始的“搶人大戰”。也正是從這一時間開始,二三線城市為了吸納人口,逐步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優化等方面做了改進,一批新興產業得以在區域內落地。
在業內看來,部分綜合實力較強二線城市的高性價比是吸引人群遷入的重要原因。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周仲高就曾向媒體指出,隨著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和就業壓力加大、二線城市公共服務條件改善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部分人口從一線城市流向二線城市。

王振認為,人口流向二線城市已經成為未來的新趨勢。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政策以及市場“無形之手”的雙重作用下,一線城市的人口增速將會放緩,而一些產業活力強的二線城市,會迎來更大的人口增長機遇。
信號從2020年后開始顯現。
在此之前,從2010年至2020年,人口多流向多匯集在中心城市。“北上廣深”也曾在一段時間里因集聚了大量人口而被稱為“人口流量收割機”。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時,上海的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其后“北上廣深”的常住人口增量呈低速狀態。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就此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近幾年,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人口總量已趨近飽和,常住人口總量增長速度很難繼續保持此前的勢頭。
2020年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個城市反復。在陸杰華看來,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一部分人繼續在一線城市就業、生活的意愿,但早在疫情之前,諸如北京、上海這樣人口規模達到2000萬量級的城市,人口增量的變化就已呈現下降趨勢。“一線城市的人口規模已經進入到平穩期。10年前那樣的快速增長勁頭已經很難再出現了。”陸杰華告訴記者。
王振也向記者指出,短期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對于當前我國人口的跨區域流動確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從長期來看,這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結構性調整。
包括王振在內的專家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只是這種結構性調整的加速劑。王振說,在我國人口紅利消退和城鎮化進程放緩的背景下,隨著一線城市人口承載力趨于飽和,區域經濟內部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傾向于區域內遷移而非長距離遷移,從而導致人口跨區域流動的規模和強度開始下降,區域內部流動的規模和強度開始上升。
人口流入減緩、人才流失加劇,業內認為當前一線城市正經歷“人口換血”時期。王振向記者提到,隨著一線城市人口流入放緩,人口結構和質量均將不斷優化和提升。一方面,有利于一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與公共服務配置更加協調、有序;另一方面,隨著低收入群體的溢出,將進一步抬高消費型成本和服務型成本,從而導致日常生活成本進一步高企。
而在陸杰華看來,一線城市的人口變化未必“完全是個壞事”。他向記者解釋道,不同的城市由于經濟地位不同、功能定位不同,人口規模變化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他提醒,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對于一線城市來說,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挑戰是如何保持適當的年齡結構。3EAFA25E-20A4-4A9A-8E10-ABB1D401EFA7
在陸杰華的觀察里,四大一線城市中,外來人口居多的廣州、深圳對于遷入人口的政策相對寬松。他預判,廣州、深圳的城市人口還將增長,只是勢頭會有所減緩。
究竟什么樣的二線城市能迎來人口增長機遇?受訪專家普遍提到的是“城市的發展潛力”。
此前由第三方機構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中指出,從人才流動趨勢看,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減弱;從地區看,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凈流出。
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認為,未來青年人口會繼續向強二線城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中心城市集聚。這些年輕人大都有高學歷、高技能,城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這些人才。
陸杰華向記者指出,過去10年,東部城市群發展相對較快,大量人口向東部聚集。但未來不同地區的城市發展“不是一枝獨放的,而是多頭并進的。”他更看好新興發展起來的中部城市,如成都、武漢、重慶等。他告訴記者,城市的定位以及其處于城市群中的功能是城市吸納人員的決定性因素,“交通便利、經濟環境開放、基礎建設完備等都是吸納人口的重要競爭力”。
盡管當前二線城市的整體實力較一線城市仍有差距,但綜合房價、生活成本等多重因素,二線省會城市正迎來人口的集聚期。

王振向記者表示,隨著人們“就近就業、就近居住”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回鄉就業置業的趨勢逐漸明顯,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的省會城市將迎來重要的人口增長機遇。在他看來,未來幾年,勞動力大省的省會城市以及一線城市的周邊城市會處在人口高速集聚期。
王振認為,隨著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一體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受一線城市房價高、落戶難、限購嚴等因素的影響,周邊城市可以依托先天的區位優勢,積極承接一線城市不斷溢出的產業和人才,帶來重要的人口增長機遇。
業內有觀點表示,當前中國人口的發展已經進入“存量”階段,各地區能否在此背景下鑄造地區“增量”,是未來城市競爭格局的關鍵。
陸杰華補充道,隨著二線城市在經濟、教育、醫療等方面后發優勢的凸顯,以往人口凈流出的地區開始反向吸納人口。而對于這些地區來說,下一步的重要考驗是如何利用后發優勢把人留住,讓來者成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力量。3EAFA25E-20A4-4A9A-8E10-ABB1D401EF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