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彥華
在GDP增量全國第一的情況下,江蘇省PM2.5年均濃度實現2013年以來“八連降”;2021年北京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省級最優水平;廣東全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和金額分別為1.997億噸和46.1億元,居全國首位……
近日,江蘇、北京、廣東等多個省份2021年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相繼發布,交出了一份又一份靚麗的成績單。
數據與公眾感受相符嗎?2022年4~5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2022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8.8%的受訪者對于周邊環境狀況直言“非常好”,47.7%的受訪者評價“比較好”,近七成受訪者認為與去年相比我國生態環境正在好轉。
“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脫胎于“中國生態小康指數”,緊隨時代發展客觀情況和發展趨勢,經更新完善而形成,主要從公眾對周邊環境狀況評價,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律法規體系評價,環境保護的政府投入、執行和效率認同度,環保意識與參與程度的自評,生態環境保護前景預期等五個方面進行衡量。經過對調查結果和國家有關部門統計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22年度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為70.1分,比上年度提高2.8分。
本年度,五個細分指標中,生態環境保護前景預期指標不僅得分最高,而且進步最快,為80.2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5.1分。其次是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律法規體系評價指標,得分為71.3分,比上一年度提高2.6分。其余三個細分指標均未突破70分大關,從高到低依次是對環境保護的政府投入、執行和效率認同度指標,環保意識與參與程度的自評指標,對周邊環境狀況評價指標,得分依次為69.4分、69.2分和66.9分。
從過去的粗放式發展到如今的精細化耕耘,生態宜居越來越成為衡量城市總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2022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國人眼中的生態宜居城市八大要素之首依然是“新鮮的空氣”,89.2%的受訪者選擇了這一選項。縱覽近兩年“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結果和歷年“中國生態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這已是“新鮮的空氣”連續第六年位列國人眼中的生態宜居城市八大要素之首。
正如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在5月1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所說,“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這一點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表現尤為突出。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優良天數比例與2015年相比提高了6.5個百分點,意味著每個城市平均增加了23個藍天。
這一變化在“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和“中國生態小康指數”調查中亦有所體現,對于所在城市空氣質量,接受“2022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的受訪者中64%給出了正面評價,而這一數字在“2017中國生態小康指數”調查中僅為22.3%。
不過,我國大氣環境治理仍需持續發力。目前,不僅還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濃度超標,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也時有發生,與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除了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飲用水、整潔的街區、暢行的交通、充足的綠地和公園、優美的城市景觀、安全的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空間、垃圾分類管理等也都是一座生態宜居城市必備的要素。
不過,相比空氣,越來越多的人在為水的問題而煩惱。“目前,您覺得正在受到哪些環境污染的威脅?”是“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問卷調查的一道保留題目,結果顯示,本年度,水污染首次擊敗空氣污染,以42.5%的得票率登上了“嚴重威脅公眾的污染種類排行榜”的榜首。對日常生活用水(自來水、蓄積水等)的水體質量,59.6%的受訪者評價“一般”,15.9%的受訪者認為“比較差”,1.3%的受訪者直言“非常差”,給出正面評價的受訪者占比僅為23.2%。受訪者對自己所在城市的自然水體(溪流、江、河、湖、海)的狀況(水量、水質)評價同樣不容樂觀,45.7%的受訪者評價“一般”,16.9%的受訪者表示“比較差”,8.4%的受訪者直言“非常差”,給出正面評價的受訪者同樣不足三成。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2022年一季度全國水環境情況的通報,國家地表水評價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8.2%,同比增加5.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0%,同比減少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國水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部分斷面水質出現反彈,部分地區消除劣Ⅴ類工作滯后。
水污染問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入河排污口是連接岸上和水里的關鍵節點。2022年1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圍繞現存排污口“怎么治”、新設排污口“怎么審”、日常“怎么管”等問題對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該文件提出了多項創新舉措,尤其是針對排污口“找不著主”這一突出問題,該文件明確要求逐個排污口明確責任主體,對于難以確定的,由屬地市縣級人民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或由其指定責任主體,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
按照慣例,調查請受訪者選出了我國環境治理工作的七大難題,結果顯示,“企業只顧自己經濟利益,缺乏社會責任”位列第一,“地方政府存在利益驅動,執行不力”位列第二,不過兩者的得票率相差無幾,可見,夯實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環保責任依然是打贏污染治理攻堅戰的關鍵。
從地方政府層面看,目前,中央和各省市區分別制定了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清單,各級人民政府每年向同級人大、省級政府每年向國務院報告生態環境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黨中央對省級黨委、政府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效進行考核,開展并持續深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各省市區也建立了省級環保督察制度。下一步,將重點完善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進一步壓實地方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從企業層面看,我國已將全國330多萬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管理,發布實施了《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等,建成全國統一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了排污許可環境監管的全覆蓋。對40多個排污量比較小的行業,將環評登記與排污許可登記管理合并,以此減輕企業的負擔。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2022中國現代生態發展指數”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愿意為環境保護而改變自己一些與環保相違背的生活方式。
有行動,才有信心。對于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景預期,超八成的受訪者相信“會越來越好”。

一級測評指標 權重 2021年度2022年度比上年度增減對周邊環境狀況評價我國生態環境25 63.6 66.9 3.3對保護政策、法律法規體系評價15 68.7 71.3 2.6環境保護的政府投入、執行和效率認同度 30 67.1 69.4 2.3環保意識與參與程度的自評20 67.4 69.2 1.8生態環境保護前景預期10 75.1 80.2 5.1現代生態發展指數 100 67.3 70.1 2.8

水污染42.5%垃圾污染27.1%噪聲污染25.4%空氣污染25.4%土壤污染22.9%輻射污染13.6%光污染5.2%其他污染4.1%沒有受到污染0.2%

全球變暖68.0%物種加速滅絕35.6%能源短缺32.4%垃圾成災28.5%淡水資源危機22.1%有毒化學品污染19.4%臭氧層破壞11.1%森林資源銳減10.5%酸雨4.7%土地荒漠化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