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芷宜
(作者單位:河北省群眾藝術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公共文化的數字化步伐不斷加快。作為公共文化重要內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講,無論是保護和挖掘還是傳播和弘揚,都必然借力科技的力量,以數字化賦予其強大的傳播能量和生命力。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有很繁重的工作要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建設,對于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充分發揮其應有價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是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文化形態,大都是通過面授心傳、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和發展,內容和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傳播途徑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加強數字化建設,把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變為數字化資源,能夠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并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精神文化生活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加強數字化建設,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傳播方式更為便捷,大大增強審美、娛樂、體驗功能,由“小眾”成為“大眾”,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而且具有商業價值、經濟價值。在傳統技術條件下,由于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眾面窄,商業價值和經濟價值很難充分釋放出來。加強數字化建設,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形式的整合提升,特別是與旅游、文化創意等相結合就會呈現出新的業態,從而以新供給刺激新需求,同時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銷渠道的拓展,從而有效提高市場占有率。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建設開展時間不長,加之受思想認識和客觀條件等各方面的制約,還存在不少問題和短板。一是推進力度不夠大。在思想認識上,一些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對數字化建設的緊迫感不足,存在“上熱、中溫、下冷”的現象。二是數字化資源供給主體單一。供給主體的數量還不夠豐富,資源質量參差不齊。不能實現資源供給主體的社會化,單單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難完成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工作。三是數字化平臺共建共享水平較低。目前各地建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平臺,大多是由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等單位建設管理的,其他單位、社會組織及個人不能共建共享。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推動數字化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一)擺上突出位置,強化政府主導作用。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包括數字化建設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政府理所應當發揮主導作用。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列入工作規劃,列入年度計劃,以釘釘子精神盯住不放,一年接著一年抓。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同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形成多元投入的渠道。加強人才培養,造就更多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為數字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隊伍保障。
(二)提升質量水平,完善非遺記錄體系。做好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構建統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標準體系,從各個方面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門類進行覆蓋,使數字化建設有章可循、有標可依。推廣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突破實體博物館的時空限制,通過影像播放、語音介紹、幻燈片播放、網站、3D、VR、AR、人機交互、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方式,做到靜態展示與動態展示相結合,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形式,在展示傳播中增強線上或者現場訪客的體驗。目前,南京、敦煌等多市均已開通數字非遺博物館,以視覺化、審美化和數字化呈現方式,對當地非遺的傳統工藝進行當代解讀與傳播。
(三)創新方式方法,促進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不可分離,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數字化建設中,應創新方式方法,培樹特色品牌,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在擴大傳播的過程中實現更好的保護。比如,故宮博物院“端門數字館”探索了整體古典建筑完全用作數字化展示的開創性嘗試,展出了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實現了高度沉浸式的體驗,有效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可達性與生動性。又比如,河北省正在研究推出按圖索“跡”《河北非遺旅游地圖》紙質地圖、線上地圖和“河北公共文化云”APP,讓典故“找得到”、讓歷史“活起來”、讓文化“看得見”。
(四)加強資源整合,實現共建共享。加強區域內部資源整合,打破文化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社會組織之間的界限和隔膜,特別是打破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及非遺研究機構之間的壁壘,共同打造整體優勢,避免工作重復和資源浪費。這是提高效能、避免浪費、擴大傳播的重要手段。加強區域之間資源整合,適當實行跨地區、跨省的合作,充分利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優勢,構建統一的資源數據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全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價值。例如,可以統籌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長江沿線非遺保護弘揚傳承工作,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標識的傳播度和影響力。
(五)強化法治保障,服務數字非遺高質量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建設,必須依法依規進行,特別是嚴格遵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知識產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好知識產權。應按照相關法律程序完成產權主體合同簽訂,在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上標明產權人相關信息。涉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隱私的,要依法進行保護,對相關信息進行保密處理。同時,嚴格遵守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設置相應的瀏覽權限,并且利用技術手段,防止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信息被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