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志斌 范炟宏
1937年7月,日寇開始全面侵華,中華民族開啟了全民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于當年11月成立了晉察冀軍區,下轄4 個直屬軍分區。第一軍分區由楊成武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轄區包括河北的滿城、易縣、徐水、定興、淶水、淶源、蔚縣和山西的靈丘、廣靈、陽泉等地。自1939年11月至1944年11月,第一軍分區司令部長駐滿城縣(今保定市滿城區)劉家臺鄉,是一分區抗日斗爭的中樞。在這里,八路軍戰士和人民群眾厲兵秣馬、戮力同心,結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
“敵后抗戰看華北,華北抗戰看保定。”在保定西部太行山區,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八路軍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浴血奮戰,較著名的戰斗有大龍華戰役、雁宿崖和黃土嶺戰役和狼牙山突圍。
1939年5月上旬,日軍500 多人由河北易縣西進至梁各莊后,以300 多人向西南侵占大龍華,修筑易縣至淶源的公路,并增設據點,企圖分割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以兩個團、一個支隊和一個特務營、一個騎兵營向該敵進攻。以一部兵力于5月20日拂曉以前,強襲大龍華,激戰近一晝夜,全部殲滅了敵人。同時,另一部兵力預先埋伏于大紅門地區,擊退了由梁各莊西援的敵人,殲滅了其中一部。這次戰斗,就是有名的易縣大龍華戰役。此戰不但消滅了400 多日偽軍,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更繳獲了日軍機密文件50多冊,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其中有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頒發的《關于剿匪與警備的指針》《關于使用特種器材(毒氣) 之參考》、對晉察冀根據地的《1939年第1、2、3 期肅正作戰概要》以及日軍第110 師團司令部頒發的《對山區方面匪團封鎖計劃》等文件。司令員聶榮臻說:“你們繳獲的這批文件很重要,比繳獲敵人幾百支槍、幾門炮的勝利還大。他們大量核心機密都被我們掌握了,我已經寫了報告,隨文件一起上送延安,供黨中央參考。”后來,這批材料在研究敵軍、制定對敵斗爭方針政策上發揮了重大作用。
同年10月下旬,日本華北方面軍兵分多路,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冬季“掃蕩”。11月3日,由淶源出動的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獨立步兵大隊500 多人,被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一分區部隊誘至雁宿崖村,將其殲滅。針對日軍每次遭到殲滅性打擊后,總要重整兵力前來報復的特點,八路軍部隊隱蔽于適當位置,做好連續作戰的準備,等待時機再戰。11月4日晨,日本“蒙疆駐屯軍”最高司令兼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親率獨立步兵第二、第四大隊1500余人,分乘90 多輛卡車,向雁宿崖、銀坊方向急進,企圖尋殲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主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令第一軍分區統一指揮第1、第3、第25 團、游擊第3 支隊及第3 軍分區第2 團、第120 師特務團、第715 團等部,給予進犯的日軍以殲滅性打擊,擊斃了當時赫赫有名的日軍所謂“名將之花”和“山地戰專家”阿部規秀。
1941年9月,日偽軍對狼牙山地區實施秋季大“掃蕩”。當時,留在狼牙山的部隊只有7 連百余人,同時還有4 個縣的黨政機關、游擊隊和避難群眾三四萬人。百余人的7 連突圍出去并不難,但為了掩護干部群眾,7 連主動出擊,咬住敵軍主力。轉移過程中,由這個連的6班擔任掩護。6班的5名戰士,即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學義,為掩護連隊和群眾轉移,一邊打,一邊撤,把敵人引上狼牙山棋盤坨的懸崖絕壁。在激烈戰斗中,他們打退了敵人多次沖鋒,打死敵人50 多名。當手榴彈、子彈打光后,他們寧死不屈,縱身跳下身后深不見底的懸崖。五壯士跳崖后,馬寶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壯烈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的一棵橫生的樹掛住,身體負傷,經群眾幫助,又回到了連隊。這就是震人心魄、可歌可泣、流傳至今的“狼牙山五壯士”。
太行山區耕地極少,糧食產量也很少。八路軍部隊所需要糧食、布匹、醫藥等物資,主要是從平原地區運送。戰士們與人民群眾一起,利用山區復雜的地形與日寇不斷周旋,使日寇在損兵折將后做出一個瘋狂的舉動,自徐水到定縣(今河北定州市)挖了一條封鎮溝,長50公里,寬6-7 米,并沿溝修建近百座炮樓,妄圖通過封鎖交通把八路軍困在太行山區。
封鎖造成了八路軍物資短缺:一是糧食不夠吃。八路軍部隊的口糧每人每天只有12 兩,折合現在大約是7.5 兩。戰士們每天還要節省一兩支援當地群眾,這樣戰士的實際口糧每天只有11 兩,折合現在是6.9 兩,經常需要以野菜充饑。二是沒有鞋穿。戰士們光著腳板或穿著草鞋,整天走在山路上,腳底磨出了血。一分區軍民創造性地開展了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戰士們用羊、狗、貓的皮革和木板制作了各式各樣的鞋子,解決了沒有鞋穿的問題。三是醫療物資奇缺。戰士負了傷,因實在找不到消炎、鎮痛的藥,就用木鋸進行截肢手術。這種手術帶來的巨痛和傷口感染,導致不少戰士因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司令員楊成武將軍的長子,也因缺醫少藥而長眠在這片土地上。
為支援八路軍抗戰,當地群眾在人力、物力上傾其所有。有的青壯年扛起了槍,直接加入到八路軍部隊;有的自發為八路軍當“哨兵”,觀察到日寇的異動即趕緊回來送信;還有的通過各種掩護,給八路軍送來藥品、食物。在這塊英雄的土地,走出了王二小等英雄人物。不僅如此,群眾還想方設法幫助戰士們做飯、做衣服,甚至安葬烈士遺體。
1941年,村民陳玉花家住進了一位生命垂危的八路軍傷員孫華庭。因孫華庭不能進食,陳玉花就用自己的奶水進行喂食。經過陳玉花精心照料,孫華庭終于康復歸隊,重返戰場。新中國成立后,孫華庭在保定軍分區任職,曾多次回村看望陳玉花老人,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抗戰時期,僅有400 余人的龍居村,就有200 多人參加過擁軍和支援前線,曾有群眾趕著50 頭牲畜為前線運送軍糧……
八路軍戰士和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在以下3 個物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見證。
一是葫蘆。在滿城區劉家臺鄉長角臺村,村民焦同占的家里保存著一個碩大的葫蘆,這個葫蘆,是為一位八路軍戰士保存的。當時,八路軍后方醫院就在該村附近的山上,村民每天都去給傷病員送飯。天寒地凍時節,飯送過去就已經涼了。于是村民們想了一個辦法,收集了幾十個大葫蘆,把葫蘆掏空,把煮好的粥倒進葫蘆里,外面裹上羊皮,這樣再把粥送到的時候,還是熱乎的。一位八路軍戰士在傷好歸隊之前,對送飯的老鄉說:“如果我能夠活到全國勝利的那一天,一定會回來看望鄉親們,到時請鄉親們送給我一個這樣的葫蘆。”如今,抗日戰爭勝利已經70 多年了,當年那位八路軍戰士,一直也沒有來過。村民們遵照父輩的囑托,至今還精心保管著一個這樣的葫蘆。
二是羊毛。日寇的封鎖造成一分區部隊糧食、布匹、醫藥等物資十分短缺。到了冬天,八路軍戰士包括傷病員穿的還是單衣。由于沒有能夠過冬的衣物,有的年齡小的八路軍戰士甚至被凍得直哭。見此情景,村民自發組織起來,把自家養的羊攆到一起,把羊毛剪下來,給每位戰士發放了4 斤羊毛,利用舊棉衣、被子,給戰士們做冬裝,幫助他們度過寒冬。羊毛被剪后,有些羊挨不過寒冷的天氣,被凍死了。村民們又把煮好的羊肉送到后方醫院來,幫助傷病員快速恢復體力。
三是水缸。1942年10月,日寇用飛機轟炸長角臺村芝蘭溝一帶的后方醫院和兵工廠,造成八路軍物資運輸隊犧牲了百余人。全面抗日戰爭時期,僅芝蘭溝一帶,就有150 余名優秀中華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由于當時戰事頻繁,經濟匱乏,沒有席鋪包裹遺體,于是鄉親們忍著悲痛,把自家的水缸拿出來,兩個水缸對在一起,安葬了烈士的遺體。70 多年過去了,先烈們還一直在這里守望著他們用生命捍衛的這片熱土,鄉親們也一直在照料著無名英雄的這片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