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有“海螺姑娘”的傳說,講述海螺姑娘與漁民小伙相愛卻被海神娘娘拆散,但小伙的真心感動了海神娘娘,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在20 世紀50 年代,著名詩人、劇作家阮章競根據這個民間傳說,為少年兒童寫下了一首童話詩《金色的海螺》。1963 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將這首童話詩拍成了一部剪紙動畫片,由萬古蟾擔任導演,包蕾任編劇,藝術性地呈現了原詩的情節和主題。從短短35 分鐘的動畫中,我們能看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勇敢與浪漫。
《金色的海螺》的前半段是一幅充滿傳統民族風和奇幻童話感的畫卷——波光粼粼的大海,唱著歌捕魚的少年,海邊有心形葉子裝飾的茅草屋,隨后開始的就是大家熟悉的海螺姑娘遇見漁民少年的劇情,兩人一起出海捕魚,一起挑擔回家。兩位主角并不多言語,但動畫通過保留原作風格的詩意旁白與意境優美的畫面,成功展現了這段愛情質樸、平等、美好的氛圍。片中,無論是人物還是背景畫面中的花草、珊瑚,都能明顯看出彩色剪紙的質感。當年上美影的藝術家們采用了中國民間雕鏤刻剪的傳統工藝,并借鑒了皮影、木偶戲、傳統戲曲等藝術的特點,其制作精細到觀眾能夠看清海螺姑娘頭上發飾的花紋。
美麗的海螺姑娘來自海底的珊瑚仙島,她在人間停留三年,仙島剛剛過去三天,動怒的海神娘娘為了拆散兩人,對少年設下金錢、時間、美色三重考驗。海螺姑娘不愿與少年分別,少年對海螺姑娘的愛同樣堅定不移。他不懼黑色的海浪,三次勇闖仙島,最終通過了海神娘娘的考驗。
動畫通過藝術改編,將原作中這段一波三折的奇幻情節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比如海神娘娘試圖用金錢利誘讓少年放棄海螺姑娘,原作中的相關詩句是“少年向家門飛奔,屋子已經變了樣。茅草屋,變成一座華麗的房子?!眲赢嬕约艏埶囆g風格將“華麗的房子”表現為一座漂亮的中式殿宇,其風格與顏色又令人聯想到海底的紅色珊瑚,獨具匠心。少年通過考驗后,華麗的屋子變回了原先的茅草屋,但屋頂有了鮮花裝飾,象征故事有了幸福的結局。
回顧《金色的海螺》這部經典的動畫電影,我們會發現,它充分展現了原作童話詩的風格,將古老的民間傳說化為一個奇幻、美好的童話故事,向孩子們講述“愛情”為何物。
童話詩是一種主要面向少年讀者的長篇敘事詩,主題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啟蒙意義,通過通俗易懂的語句透露出生活的哲理,情節生動且充滿幻想色彩。中外都誕生過經典的童話詩,它們曾被改編成電影、動畫片、舞臺劇等其他的藝術形式,向孩子們講述真、善、美。
在此,我們再推薦兩部經典的童話詩作品。
1942 年,延安魯藝的熊塞聲根據民間流傳的“蛇郎”的故事,寫出了童話詩《馬蓮花》的初稿?!吧呃伞钡拿耖g傳說講述一位進山采野花的樵夫被“蛇郎”搭救,“蛇郎”要樵夫把女兒嫁給他,否則就要吃掉樵夫。只有樵夫的小女兒答應嫁給“蛇郎”,沒想到“蛇郎”的家里金碧輝煌,小女兒上了好日子。樵夫的大女兒因此起了妒忌心,害死了小妹,但最后也遭到了懲罰。熊塞聲將傳說里的“蛇郎”改為勤勞善良的“馬郎”,又將故事里的野花改成了馬蓮花。馬蓮花也叫馬蘭花,自古以來在中國廣為種植,能在惡劣的環境里生長,與主角頑強、美好的特點相符。刪去了原版傳說中的種種“恐怖”元素后,《馬蓮花》成為一部講述“懲惡揚善”的作品。
1955 年,任德耀將這首童話詩改編成童話劇《馬蘭花》,為詩中擁有神奇魔力的馬蘭花加上了一句口訣,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1960 年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將其拍攝成同名電影,讓這個故事為更多人所熟知。
俄國詩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將民間童話引入詩歌創作,創作過多首童話詩。他的詩作有生動的畫面感,以豐富的故事情節取代抽象的說教,深受群眾喜愛。其中,《魯斯蘭和柳德米拉》是普希金發布的第一部長詩,講述公主柳德米拉在與古代勇士魯斯蘭的婚宴上被妖魔劫走,魯斯蘭不畏險阻踏上旅程,最終救回了深愛的公主。詩中采用了許多民間故事元素,魔法、巫師、精靈、小矮人……時隔數百年,讀起這首長詩,猶如身臨其境般進入一個童話世界。
普希金創作的童話詩中,有一首題為《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它所講述的戲劇性十足又具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或許很多中國人都曾聽過——一位漁夫捕到了一條能夠幫人實現愿望的金魚,但漁夫的妻子貪得無厭,對金魚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最終一無所得。這首詩創作于19 世紀30 年代,曾在20 世紀50 年代被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