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饒曉志執導,郭帆、王紅衛監制,張譯、王俊凱、殷桃領銜主演的新主流電影《萬里歸途》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還原了外交人員撤僑的“幕后故事”。“真實”和“感動”,是這部電影的關鍵詞。
由于努米亞共和國局勢緊張升級,中國大使館人手不夠,原本只是來協助撤僑工作的外交官宗大偉和外交部新人成朗臨危受命,主動放棄回家的機會,支援撤僑行動。
飾演宗大偉的張譯說:“他們在危險面前舍棄了自己的‘小’情感,把更多人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王俊凱飾演的成朗是第一次深入戰區參與撤僑工作,勇敢但經驗不足。在張譯看來,宗大偉和成朗是一起經歷了成長,“兩人有爭執,有和解,在成朗身上,宗大偉看到了曾經那個勇敢的自己”。
殷桃此次飾演的是駐外企高管白婳,同時也是外交官的家屬,她在努米亞共和國暴亂發生后主動組織撤僑同胞,展現了堅韌的女性力量。
為了更真實的還原撤僑時的場景,導演饒曉志帶領劇組翻閱了大量的撤僑報告文學,基于真實情況編織故事,讓電影不僅可看性強,更充滿打動人心的力量。他說:“現實中的外交官們,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是父親、是丈夫、是兒子,但職責要求他們沖在一線。”影片監制郭帆也發出感嘆:“他們面對的真實情況比電影中還要艱難。”
影片中,主角們深入槍林彈雨的外國小城,帶領同胞徒步穿行沙漠戈壁,踏上危機四伏的撤僑之路,緊張刺激的情節扣人心弦。“萬里歸途”看似是奇跡,其實每一步都充滿汗與淚。片中中國外交官帶著同胞徒步穿過沙漠的場景令觀眾印象深刻。為了更真實地演出逃生路上的疲憊感,演員們在開拍前專門進行了負重徒步訓練,他們背著十幾斤的包袱,從白天走到晚上,一路上積累了深厚的情誼。
“32 萬6713 步”,這是片中一個經歷撤僑行動的角色記錄下的“回家”的步數。飾演這一角色的演員國義騫發文表示,這個數字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在電影開拍前根據徒步體驗得出的。電影把撤僑路上的每一個普通人都塑造得立體又鮮活,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渴望與困境。在電影開拍前,饒曉志導演讓每個演員都準備了人物小傳。演員們不斷豐富角色和人物關系,他們飾演的人物,在最初的劇本中可能只是一筆帶過的角色,但他們努力地把每一個角色都塑造成了活生生的人。一群團結、不服輸、有信念的人,一步一步走出了“萬里歸途”。
電影《萬里歸途》的紀實感和沉浸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有人評價說“還以為是在看紀錄片”。
幕后,劇組細心打磨每個細節,在制作上竭力追求真實。為還原異域風貌,饒曉志導演花費半年時間全國各地勘景。最終,劇組在國內1:1 搭建了一座有70 多棟建筑的外國小城。為了還原異國的風景,劇組還拉來了上百棵椰子樹和棕櫚樹。片場的外國群演感嘆說:“太像我們國家了,身臨其境。”
由于影片的拍攝場地風沙不斷,王俊凱經常就地抓起沙子往身上撒,他說“這就是最自然的妝發”。不止演員們,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員也在一起“吃土”,努力打造一部匠心之作。
電影《萬里歸途》中,每一個畫面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帶有阿拉伯語標識的糖紙、被高高吊起的邊境官,街邊麻木癱坐的平民……許多畫面代替臺詞,向觀眾述說戰爭的殘酷。尤其是展現沙瓦集市的4 分鐘長鏡頭,清楚交代了首次出場的同胞的人物性格。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這場戲對每個演員的準確度要求比較高,導演和劇組提前彩排了2 天,拍攝了40 多遍,力求完美。監制郭帆感嘆說:“導演很擅長在多視角下營造一種相對密閉空間的邏輯,以此實現戲劇張力。”
影片中令觀眾印象深刻的細節,還有外國小女孩法提瑪讀《一千零一夜》的段落。小女孩用稚嫩溫柔的聲音讀著辛巴達航海冒險的故事,與殘酷的戰場形成鮮明對比。導演提過在片中插入《一千零一夜》的巧思,“法提瑪讀故事的時候,電影中蒙太奇搭配的畫面是很殘酷的,這種反差不僅營造了懸念感,更有讓人感到唏噓。”
影片結尾,回到北京的宗大偉走在祖國的街頭,煙花的爆炸聲讓他下意識地一哆嗦。同樣是擁堵的街道,電影開始的爆炸聲代表著殘酷的戰火,結尾的爆炸聲則來自和平的煙花,這一幕讓觀眾們更深刻地理解了“萬里歸途”背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