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綜合《中國日報》等



北部灣畔,浪起潮涌。10年前,當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以下簡稱中馬欽州產業園區)落地廣西欽州市時,這一美麗的濱海之城便打開了走向東盟的新格局,站上了對外開放的新高度。
隨著馬來西亞—中國關丹產業園區的誕生,中馬“兩國雙園”,欽州、關丹雙城便如并蒂花開、絢爛多彩。面向馬來西亞加強國際合作,成為欽州這座城市對外開放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值此中馬“兩國雙園”建設10周年之際,欽州市長、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王雄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如何講好中馬“兩國雙園”建設中的欽州故事;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如何打造中馬“兩國雙園”升級版?讓我們聽王雄昌市長娓娓道來。
講好“欽州故事”,需要底氣
過去10年,依托中馬“兩國雙園”機制,中馬兩國合作日益廣泛、深入,惠及了兩國人民。而廣西與馬來西亞各領域的務實合作也收獲了滿滿成效。據王雄昌介紹,目前,馬來西亞已是廣西在東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21年雙方貿易額達19億美元、同比增長53.5%;馬來西亞是廣西企業在東盟的第一大投資目的地,2021年雙向投資額達25億美元。這些成績的背后,是一個個“欽州故事”的生動詮釋。
“講故事是需要底氣的,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經貿成果做支撐。比如,我們有一顆榴蓮的故事。”王雄昌介紹道,“2020年,我們和馬來西亞方聯合舉辦中國馬來西亞(廣西)線上榴蓮節,不到一小時成交35萬顆、線上吸引102萬人次觀看搶購,推動全年簽約進口帶殼榴蓮661噸,總貨值3289.8萬元,帶動馬來西亞榴蓮進口量累計1032.2噸。”
“又例如燕窩。中馬欽州產業園利用燕窩加工貿易基地積極拓展燕窩產品。截至2021年底,園區燕窩產品進口額累計實現1.41億元;燕窩產業工業產值累計實現1.26億元。”王雄昌說,“雙方的榴蓮和燕窩貿易,都為馬來西亞當地的種植商和燕農帶來了客觀的經濟效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返過來看欽州,因為有中馬“兩國雙園”這個國家級開放平臺,欽州市對外貿易表現亮眼。2021年,通過欽州港口岸向馬來西亞出口的各類商品就達6.22億元。而站在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欽州市民的視野也更加開放和包容。
據王雄昌介紹,欽州市和關丹市已達成協議,每年輪流舉辦“兩市雙日”活動,積極推動“兩國雙園”從國家間合作向城市間合作延伸、從政府間交流向民間交流延伸、從產業合作向文化交流延伸:推進了《欽州日報》與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締結為姊妹報;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建立合作交流機制,欽州不定期選派干部到拉曼大學深造學習、培訓、考察,并在欽州園共建“兩國雙園”國際創新創業聯合孵化基地,引進一批馬來西亞大學生到園區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這些舉措無疑都能促進馬來西亞民眾進一步了解中國社會、經濟、人文等情況,講好中馬“兩國雙園”建設中,民心相通的“欽州故事”。
直面短板,奮抓機遇
如今,中馬“兩國雙園”合作提質升級所面臨的機遇是前所未有的。2021年,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與會領導人共同宣布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倡議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建設;2021年12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與馬來西亞外交部長賽夫丁會晤時提出,以中馬“兩國雙園”項目10周年為契機,打造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一帶一路”產能合作高質量示范區。
王雄昌還指出,2022年3月18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對馬來西亞正式生效,自欽州港口岸進口馬來西亞商品稅率將比原有自由貿易協定稅率更享惠,并將向零關稅邁進。這些都將利好中馬“兩國雙園”的經貿合作。
數據顯示,2021年經欽州港海關進出口馬來西亞商品總額達到70.8億元,同比增長26.8%。主要進出口商品有貓山王榴蓮、燕窩、咖啡、機電產品等。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現已注冊18家馬資企業,主要從事食品加工、東盟特色產品貿易。
“這些企業未來從馬來西亞進口燕窩、榴蓮等商品稅率將比原有自貿協定更享惠,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擴大消費市場規模。”王雄昌說,“作為中馬兩國投資合作旗艦項目,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國際化創新園區的雛形已逐漸顯現,但也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面對尚存的短板,王雄昌并不避諱,坦言目前中馬“兩國雙園”交流互動不夠,雙方產業合作還不夠深入。這一方面與雙方在經濟文化、管理建設、投資理念、政策協同等方面存在差異,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動機制有關;另一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拓展雙園之間的產業鏈合作。
而從這份直面問題的膽識與勇氣中,我們能感受到建設者們對于園區未來發展的用心與信心。
升級中馬“兩國雙園”,他們打算這么干!
十載榮光再出發。展望下一個10年,王雄昌表示,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將全力推進中馬“兩國雙園”升級版建設:
一是建立健全“兩園”互動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中馬“兩國雙園”合作理事會的機制和作用,推進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與彭亨州、欽州市與關丹市地方合作機制常態化運轉。
二是創新跨境跨區域投資合作。建立中馬雙向投資合作促進平臺和中小企業投資公共服務平臺,鼓勵馬來西亞企業將研發、制造、貿易、物流等重要環節布局在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深化川桂國際產能合作園區“飛地園區”合作模式,創新探索與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等區域的“研發飛地+制造基地”“飛地合作+跳板投資”的產業投資協同機制。
三是打造特色跨境產業鏈體系。發揮中馬“兩國雙園”制度優勢,優化跨境產業鏈各環節在東盟和中國的分工,積極打造中馬協同、面向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中草藥、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為主的先進制造類產業,以及加工貿易、特色產品為主的“4+2”跨境產業鏈,助力臨海3000億產業體系迅速崛起。
四是共建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區。擴大欽州園區金融創新試點范圍和業務,進一步擴大對跨境人民幣使用的試點銀行和企業的支持。支持開展自由貿易賬戶中馬本外幣一體化功能特點,推進在兩園內資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兌換。鼓勵中馬兩國及東盟國家金融機構在“兩園”設立綠色金融機構。
五是擴大中馬人文交流合作。推動開展高層次中馬人文交流活動,積極承辦中馬國家層面機制化雙邊交流活動。探索籌辦中國—馬來西亞經貿合作、產業發展、產能與投資合作等主題國際會議。積極推動與關丹等馬來西亞城市開展文化旅游交流活動,定期舉辦中馬旅游文化節和主題嘉年華等活動。
起筆,即是世界眼光,落筆,便為時代標桿。我們相信,中馬“兩國雙園”這樣從昨天走向今天,也將如此從歷史走向未來!